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科学家在自然科学领域获得诺贝尔奖前景分析

中国科学家在自然科学领域获得诺贝尔奖前景分析

中国科学家在自然科学领域获得诺贝尔奖前景分析
诺贝尔奖颁发至今已一个世纪,已有700多人因在科学前沿取得重大突破而获奖,据统计,平均一个国家在建国后30年就有第一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而中国,一个具有悠久文明的泱泱大国,作为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成立已经65
周年了,虽然有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等6位美籍华人获得过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但他们却始终不是中国本土科学家。

对此我们在感到遗憾的同时,更应该深入思考是什么致使中国本土科学家始终无缘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这样的现状还要持续多久,想要突破现状我们可以做些什么,中国科学家在自然科学领域获得诺贝尔奖的前景是怎样的……
在平均一个国家在建国后30年就有第一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的统计预测下,还没有一位本土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中国毫无疑问是需要诺贝尔奖的,虽然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并不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教育、文化、医疗等水平唯一的科学标准,虽然中国也在近两年出现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虽然我们并不把诺贝尔奖当作科学研究的唯一目标,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诺贝尔奖是科学领域的最高荣誉,中国急切的需要通过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来证明自己,证明中国人也是有能力和实力来获得这项殊荣,证明中国已经具有了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诺贝尔奖从某个方面反映了一个国家基础学科的科研能力,而科研能力由一个国家的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来决定。

通过科学研究实力、科学文化氛围和科学教育实力三个因素能够间接反映获得诺贝尔的能力(即一个国家的基础科研能力)。

在科学研究实力方面,中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相距甚远。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科学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科学知识积累仍然不够,科技水平也与先进水平相差甚远,其中主要制约因素是经济。

剧1996年统计数据,中国科研开发经费只占GNP的0.5%,相对于发达国家,不但比例低而且绝对数量少,但是在今天,不论是做生物、物理或者化学研究,设备都是非常昂贵的,在科研设备的昂贵与科研经费的不足够产生强烈对比下,有些研究者在做研究时只能“委曲求全”,在科研经费的前提下选择那些价格便宜的设备,但是却有设备落后数据准确度低的问题,在一定程序上大大抑制了中国科研实力的增长。

但是在些年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和国家对科学研究的重视,科研经费的
投入逐步加大,科学家的薪金也大幅度增长,这对科学家而言无疑是一股大大的促进,也是政府对科研事业一股无声的支持。

就拿我们身边的例子,现在实验室让学生做研究时,如果有需要会选择从国外购进一天好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机器设备,以便学生在做实验时能够获得最精确的数据,致使后续的实验和研究能够顺利完成。

这在过去是完全不敢想的,但是在今天它却是真真实实存在的,由此可知政府对于科研经费和科研事业的大力支持,而我也相信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科研能力提高具有良好的前景,赶上先进水平指日可待。

在科学文化氛围方面,我国的科研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儒家文化的抵制,致使科研进步缓慢。

儒家文化倡导中庸之道,十分重视思想的“守一”和“齐一”,厚古薄今、安于现状、跟随大流等意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然而真理往往又总是在少数人手上的,但是儒家文化的中庸之道培养起中国人的随大流意识,致使中国人不太允许标新立异,这使得真理的发现和奉行更困难,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真理的发展、科技的进步。

杨振宁教授在讲到中国本土为什么还没有人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明确指出:“中庸之道对于科学发展不是最好的,中国为何没有得出欧几里德的集合定律,在于它所揭示的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科学精神与中国倡导中庸、不太允许标新立异的文化传统相背离,这种文化机制不利于培养标新立异的科技人才。


那么在现如今呢,在发现这个问题后,中国在科技文化氛围方面也是做了一定的改进的,就我所看,现在的学校并没有那么推崇中庸之道,反倒是很支持学生有求知欲和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这一点在大学中尤其体现,大学里的老师都很支持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问题,对于有争论的问题采取科学的手段去解决它,而不仅仅是儒家文化中的“真理属于多数人”。

老师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共同探讨问题,这就致使我们学生对真理的探索精神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培养,而大学生又是将来社会的中坚力量,这样的做法无疑是间接提高了整个中国人民对于真理的求知探索精神,对于创建积极的科技文化氛围有促进作用。

国家每年也在举行各种科技竞赛,其中大部分是针对青少年,鼓励青少年细心观察生活,积极创新,学好科学技能,这也是从青少年抓起,创建良好的科技文化氛围。

那么在科学教育实力方面,我国很大的问题就是教育体制的缺陷。

对于这个
说法,我们做学生的深有体会。

中国的教育从幼儿教育到大学教育一直是认知性教育。

以接受大量的知识为基础,而考核的标准是知识面是否宽广,缺乏启发性的教育。

很多研究认为,不管是过去的八股文还是现在的应试教育,都是对创新精神的一种扼杀,读书阶段认知性、填鸭性的教育,致使学生都成了考试的机器,却缺乏了自主思考、创因的能力;而诺贝尔奖最大的要求就是创新性,无疑在这一点上我们与诺奖背道而驰了,这也是中国过去一直没有拿到诺贝尔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然而在今天,虽然人们知道中国的教育体制存在很大的问题,但是就中国目前的国情来说,要想一下子就改善目前的教育体制根本不可能,但是国家、政府、人民也在默默为改善教育体制而努力,于是近些年素质教育一再被提起,全面发展也在全面倡导,一年又一年的两会都在讨论高考改革、教育改革的问题,这都是在改善现存的有缺陷的教育体制,但是中国自八股文来,应试教育已经实行来几千年,毒瘤已深,剜除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但一年又一年的教育改革让我们看到了国家政府对于科学教育的重视和改革的决心,我相信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中国人的创新性一定会有所提高,中国也会在创新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由上所述,中国近几年在科学研究实力增强、科学文化氛围创建和科学教育实力提高三个方面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科学技术的重视显而易见,这也是深刻贯彻“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刻体现。

然而中国政府这几年对科研的大力投入,是促进科研研究实力的增强;举办各种科技比赛以及倡导学生求知探索,是推进科学文化的创建;实行各种教育制度改革以及广泛讨论,是推行科学教育的实施……这些都是近几年中国在诺贝尔奖路上所做的努力,这些我们都是看得见的,也应该给予一定的肯定。

那么中国科学家在自然科学领域离“诺贝尔奖”究竟有多远呢?杨振宁教授曾说过:加入经济增长快,还不止一个中国人会获“诺贝尔奖”。

这一点我不反对,毕竟经济实力是制约中国科学家在自然领域获得“诺贝尔奖”的一个很大的因素,中国的经济上去了,科研投入跟上了,中国科学家在自然领域获得成就自然就更容易,获得诺贝尔奖的机会自然就大了。

而且照目前的情况看来,中国顺利渡过了2008年经济危机,并且近几年GDP增长迅速,逐步赶超经济强国,经济正在蓬勃发展;并且专家认为中国在高能物理、生物科技等领域都具有问鼎诺
奖的水平,那么中国科学家在自然科学领域获得“诺贝尔奖”就指日可待了。

只是,在我看来,如果中国能在重视科研加大投入的同时,加大教育体制的改革,从教育层面提高对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就是从根本上提高了中国科学研究的起点,也从根本上拉进了中国科学家和“诺贝尔奖”的距离,中国科学家在自然科学领域获得“诺贝尔奖”更加指日可待。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期盼。

从整体看来,中国科学家在自然科学领域获得“诺贝尔奖”是具有很光明的前景的,让我们一起静待第一个自然领域“诺贝尔奖”的诞生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