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型员工激励问题研究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在当前企业发展战略中,人力资源管理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而作为人力资源管理重要手段的激励措施已成为了众多企业管理专家研究的主要问题。
科学合理规范有效的激励机制既能够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更能长久的帮助企业招揽人才、留住人才,为企业的顺利成长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当前,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越来越重要,而作为知识经济时代创造价值的主要形式将是知识型工作,因此知识管理也将成为企业管理中的一个新的中心,知识资本也日益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源泉和不竭动力。
作为知识性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和开发者——知识型员工,其劳动过程就是依靠知识的创新为企业创造价值的。
对这类员工如何进行有效的激励,最大限度地提升他们的积极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性,从而使得企业保持旺盛的竞争力,就成为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成为了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课题。
从理论意义上说,本论文可以对企业知识型员工的激励理论和机制进行某种程度上的探讨,并对如何完善企业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政策和措施,以及人力资源管理提出相关的建议。
从现实意义上讲,本论文通过对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政策的研究和探讨,针对激励措施的作用和对企业实际产生的影响,从而制定出符合企业知识型员工的激励制度,也希望可以为我国现代企业的激励机制提供建议。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国外研究情况弗朗西斯·赫瑞比(Frances Horibe)(加拿大)认为知识型员工通过自己的创意、分析、判断、综合、设计给产品带来附加值。
彼得.德鲁克(美国)认为,认识与掌握知识型员工的技术专长、工作特点、性格特点及需求倾向是对其进行有效管理与激励的基础。
玛汉·坦姆仆研究认为,激励知识型员工的前四个因素及占比分别是:个体成长34%、工作自主17%、业务成就28%、金钱财富7%。
尼廷-诺里亚和保罗·劳伦斯 ( Paul R .Lawrence )在“Driven :How Human Nature Shapes Our Choices”一书中阐述了这些情感驱动力:获取(acquire),结合(bond),理解(comprehend),防御(defend)。
这也就是哈佛商学院现任院长尼廷﹒诺利亚和其他两位哈佛的教授提出的“员工激励的四力模型”。
2.国内研究情况房师华、魏文斌在《企业对单身员工的激励策略分析》(2008年)从单身员工的需求和企业对单身员工的激励问题出发并结合员工的四力模型,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单身员工的激励策略。
汪勇于在《从大学生实习看员工激励》(2009年)中运用激励四力模型分析了大学生在实习中能取得突出成绩的深层原因。
冯丹丹在《基于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的构建》中分析了目前我国企业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措施存在的问题。
倪渊、陈华在《现代企业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机制研究》中指出,我国知识型员工将薪酬福利视为核心因素,而对工作自主性的要求较国外员工相对较低。
张望军、彭剑峰通过自己的实证研究发现,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策略应包括:报酬激励、文化激励、组织激励、工作激励四大方面,并且每一方面又有自己的侧重点。
三、研究方法与主要思路1.研究方法本研究拟将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案例实证法等。
一是文献研究方法。
分析、阅读诸多有关知识型员工激励问题研究的资料和案例,从中汲取相关的信息,从前人的研究中拓展视野,也需要发现已有研究之不足、寻找进一步研究的切入点以及可能的创新点。
在本篇论文中,将大量阅读国内外文献,试图分析并提取出非常有价值的观点并予以探讨,同时在此基础上,也将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二是比较分析方法。
查阅一些相关文献,根据自己论文的写作将文献整理和利用并在利用的过程中对其归纳总结和概括,形成自己的语言,这就要用到定性分析的方法;在写作过程中添加典型的案例,用数学方法和数据来进行分析,即定性分析方法。
本研究将通过此方法,纵向比较不同时间内的激励措施的不同及对企业的不同影响,也将与国外完善的激励体系进行横向比较,以得出我国现有的激励措施和体系的不足和亟待改进之处。
三是案例实证方法。
在本研究中,将本着理论结合实践的原则,搜集较为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和探讨,并试图从各种案例中发现共性,为本研究提供事实依据。
2.主要思路本论文拟从以下思路探寻激励知识型员工的对策。
首先是阐述该项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再叙述知识型员工的相关概念及激励的相关理论,然后深入剖析当前我国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的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的思路,主要从激励机制建立的原则、知识型员工有效激励机制的具体内容、实施的支持条件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在激励原则上,主要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差异化与多样化的“按需激励”、根据发展需要适时调整权变、知识型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等五项原则;在激励机制的具体内容上,主要包括实行全面薪酬激励、加强工作成就激励、实施差异化的激励政策、实施知识资本激励、优化工作环境激励、培训学习提升激励、加强文化激励等措施;在实施的支持条件方面,主要有完善企业管理机制、建立企业人才数据库、建立科学评估体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等几个方面。
四、论文主要内容论文主要分为六部分。
第一部分是导论,主要阐述了课题的研究的背景与意义、研究的方法与思路、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研究的内容与框架等。
第二部分是知识型员工及激励理论概述,分为知识型员工概述、激励概述、知识型员工激励综述、知识型员工激励的相关理论四个小章节。
第三部分是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现状分析,主要研究分析了国内外企业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模式比较、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的主要方式、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的影响因素等内容。
第四部分是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对当前企业中知识型员工激励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导致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探讨。
第五部分是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的对策思路,主要从激励机制建立的原则、知识型员工有效激励机制的具体内容、实施的支持条件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第六部分是结论与展望,对全文进行总结。
五、参考文献[1] 张旭.基于心理账户的知识员工激励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15期[2] 顾建良.基于实践视角的企业知识员工管理对策[J] .人力资源管理.2011年07期[3] 陈启东.浅谈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的构建[J].企业导报.2011年12期[4] 易子英,刘剑.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员工流失问题对策初探[J].经营管理者.2011年16期[5] 倪明.员工激励方法一箩筐[N].中华合作时报.2011年[6] 于珊.基于心理契约的创新型中小企业知识员工激励策略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7] 郭立峰.GW公司车辆管理中心员工激励方案设计[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8] 姜国明.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员工激励体系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9] 王伟强.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员工激励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10] 林欣.员工激励有学问[N].组织人事报.2003年论文提纲内容摘要关键词1 导论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1.2 研究的方法与思路1.3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1.4 研究的内容与框架2 知识型员工及激励理论概述2.1 知识型员工概述2.1.1 知识型员工的概念及界定2.1.2 知识型员工的特点2.1.3 知识型员工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2.2 激励概述2.2.1 激励的概念2.2.2 激励的特点2.2.3 激励的作用2.3 知识型员工激励综述2.3.1 对企业中知识型员工进行激励的重要性2.3.2 知识型员工的需求特征2.3.3 影响知识型员工激励的因素分析2.4 知识型员工激励的相关理论2.4.1 内容型激励理论2.4.2 过程型激励理论2.4.3 综合型激励理论3 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现状分析3.1 国内外企业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模式比较3.1.1 国外企业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模式分析3.1.2 国内企业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模式分析3.1.3 国外企业激励成功经验对我国企业的有益启示3.2 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的主要方式3.2.1 薪酬激励3.2.2 工作成就激励3.2.3 个人成长激励3.2.4 团队关系激励3.2.5 工作环境激励3.3 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的影响因素3.3.1 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3.3.2 员工需求和动机的影响3.3.3 企业组织形式的影响4 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的问题及原因分析4.1 知识型员工激励存在的问题4.1.1 重视组织价值而忽视个体需要4.1.2 知识型员工缺乏工作积极性4.1.3 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失效4.1.4 员工对企业的组织文化和目标缺乏认同感4.1.5 缺乏广阔的晋升空间和宽泛的晋升通道4.1.6 缺乏科学规范的知识型员工绩效评价体系4.2 知识型员工激励效果不佳的原因4.2.1 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滞后4.2.2 对知识型员工的特殊性认识不足4.2.3 对激励的认识与把握失当4.2.4 激励机制缺乏合理性和有效性4.2.5 重视激励的短期作用而忽视激励的长期作用4.2.6 企业文化尚未形成5 我国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的对策思路5.1 激励机制建立的原则5.1.1 公开公平公正原则5.1.2 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5.1.3 差异化与多样化的“按需激励”5.1.4 根据发展需要适时调整权变5.1.5 知识型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5.2 知识型员工有效激励机制的具体内容5.2.1 实行全面薪酬激励5.2.2 加强工作成就激励5.2.3 实施差异化的激励政策5.2.4 实施知识资本激励5.2.5 优化工作环境激励5.2.6 培训学习提升激励5.2.7 加强文化激励5.3 实施的支持条件5.3.1 完善企业管理机制5.3.2 建立企业人才数据库5.3.3 建立科学评估体系5.3.4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员工的归属感6 结论与展望6.1 研究结论6.2 研究展望参考文献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