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后现代主义艺术解读

后现代主义艺术解读

第一讲后现代主义的缘起与发展本讲的主要内容涉及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概念界定、后现代主义兴起的理论背景、后现代主义在建筑、文学、诗歌、音乐等领域的表现。

重点为后现代主义兴起的理论背景,难点为后现代主义的概念界定。

一、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概念界定1、现代主义:从哲学角度上看,现代主义主要是指西方启蒙运动以来确立的理性原则和科学精神,它起源于15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为反对神性而建立的人类理性和17世纪至20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的科学与实证精神为基础。

它强调理性、权威、统一性、整体性、确定性和终极价值观。

(1)现代主义源起:现代主义艺术深受康德、尼采、威廉·詹姆斯、弗洛伊德、柏格森、荣格等人的哲学、心理学理论的影响。

现代主义在思想内容方面的最大特征,是在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包括大自然、人性和物质世界)和人与自我4种关系上表现出来的尖锐矛盾和畸形脱节,以及由之产生的精神创伤和变态心理,悲观绝望的情绪和虚无主义的思想。

现代主义艺术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马蒂斯、高更、毕加索、梵高、布拉克、康定斯基等,在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人物往往是变形的,故事往往是荒诞的,主题往往是绝望的。

现代主义文学公认的开山鼻祖是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和福楼拜的《情感教育》。

而奥地利作家卡夫卡,法国作家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乔伊斯则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现代主义艺术的中心在法国巴黎。

现代主义艺术的出现是具有历史必然性的。

19世纪之后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人们的生活方式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关照自我,关注社会的角度,思维的方式都不同以往,这个时代的艺术必然染上了时代的政治、文化气息。

19世纪以前田园牧歌式的乡村风光,被充斥着钢筋水泥的巨型城市所取代,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宗教信仰等受到激烈的冲击和挑战。

欧美社会的个人出现了普遍的疏离感、陌生感和孤独感。

现代主义文学最重要的“非人化”元素就由此而来。

发生于1914年-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对现代主义艺术的重大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战争彻底打破了欧洲社会岌岌可危的旧秩序和旧宗法。

战争给整个欧洲带来的巨大灾难,致使敏感的知识分子,尤其是文学家和艺术家们,对资本主义的价值体系和伦理体系产生严重的怀疑,并滋生反叛情绪,艺术家普遍暴露出焦虑感、绝望感与孤独感,也影射出整个时代的苦闷和惴惴不安: 敏感者梵高自杀, 哲学家尼采精神失常, 然而焦虑却依然弥漫着。

在急速变化的世界中,人们对于自我、世界和社会的关系失衡,战争的残酷带来了精神的创伤,自我的迷失导致了心理的扭曲,于是现实生活中的消极悲观与失望的情绪被带入了艺术创作,作品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色彩,尤其表现在异化主题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这样的嬗变可以归因为人们心理上的变化,荒诞意识、逆反心理以及个体精神的彰显。

个体精神的分化导致了之前统一的古典形态的艺术演变为分裂形态的现代艺术。

现代主义艺术史关于焦虑的艺术,包含了各种剧烈痛苦的情感,诸如孤独、绝望、幽闭,对于这些情感释放渠道的探索便导致了现代主义艺术所具备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对于形式的无尽探索,赋予形式以独立的价值和功能。

在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人物往往是变形的,故事往往是荒诞的,主题往往是绝望的.现代主义文学公认的开山鼻祖是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和福楼拜的《情感教育》。

而奥地利作家弗兰茨·卡夫卡,法国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则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2)异化主题:A、自然与人的关系的异化主要是物质世界对人的异化,表现出物质与精神的对立。

在现代主义文学中,物质世界往往成了人类生存危机的制造者,大自然也是丑的与恶的,物质文明造成了人类精神的虚无感、威胁感与恐惧感。

如T.S.艾略特的《荒原》就描写了物质世界使人的价值等于甚至低于禽兽。

这表明了人与自己的生存环境的对立,说明人被物质世界所制约而走向异化。

B、社会与人的关系的异化是指人在强大的社会面前显得渺小无力,个性丧失。

如在卡夫卡的小说中,社会像一个巨大而又无形的魔掌,掌握着个人的命运,个人成了软弱无力、惶惶不可终日的“甲虫”。

C、人与人的关系的异化就是他人对个人的异化,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关系。

现代丰义文学展示的常常是人与人之间充满敌意的可怕图画,如斯特林堡的《鬼魂奏鸣曲》描写了人与人之间的彼此残杀;卡夫卡小说描写了人与人之间的无法沟通。

这类描写在20世纪50年代后的现代主义文学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D、人与自我的关系的异化主要指人的个性的异化、自我的消失,表现出现代主义作家对自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的怀疑。

他们笔下人物的特点是没有激情,没有自己的思想和表达方式,趋于非个人化或社会化。

如伍尔夫的小说《海浪》中六个人物从不同的角度讨论着“自我是什么”的问题;美国黑人作家艾里森《隐身人》的主人公因找不到自我而成为他人看不见的“隐身人”。

’(3)“现代艺术之父”塞尚:作为“后印象派“代表人物,塞尚主张“用圆柱体、球体和圆锥体描绘对象”从而打开了形式主义艺术之路。

在塞尚的画面中,形式因素开始成为画面的主要内容,开启了现代艺术的形式美学先河。

受塞尚的影响,艺术家的观念受到极大的转变,野兽派、表现主义、立体主义、抽象主义等西方现代艺术流派风起云涌,将艺术的再现性传统一步步降低,甚至剥夺殆尽。

就这样,历经千年发展完善直至顶峰的具象写实传统走到了尽头,否定具象和写实成为现代主义艺术反传统的表现。

(4)“现代艺术之继父”、“后现代艺术之父”杜尚:如果说由塞尚引发的革命主要发生在画布之内,而杜尚的实物或现成品作品则将反传统的艺术革命延伸到画布之外,使艺术离开传统画架,颠覆了传统的艺术概念。

塞尚改造的只是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 而杜尚则从根本上颠覆了艺术的固有概念。

他认为, 艺术家可以不必画画, 不必做雕塑, 因为世界和生活本身就是艺术。

1913年杜尚创作了第一件“现成品”艺术《自行车轮》,1917年创作《喷泉》(小便池),从此,一种与塞尚的“为艺术的艺术”相反的“反艺术的艺术”登上历史舞台。

1914年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提出了“现成品艺术”的概念,他通过自己的艺术观念和艺术实践以反叛的姿态对传统艺术进行了批判与颠覆,反对传统艺术权威,打破艺术与生活之界限。

他在现成品小便池上贴上标签创作的《泉》,在达芬奇的名作《蒙娜丽莎》上加上两撇小胡子所作的《L.H.O.O.Q》,《大玻璃》,《旋转的饰板》等一系列艺术实践打破了传统艺术的边界,将生活中的材料与人工制作纳入艺术范畴,将艺术的审美延伸到日常生活,艺术可以走向非艺术,打破了艺术与生活之界限。

在杜尚看来,在工业化大批量生产的时代任何人都可以创造诗和画,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

他的艺术实践摆脱了传统艺术的窠臼,他把艺术从架上还原为日常生活中的现成品,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把艺术家从画布的牵制中解放出来而可以自由地通过任何可能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艺术观念,从此“人人都是艺术家,什么都是艺术”的反艺术的艺术大行其道。

杜尚的艺术实践激起了人们对艺术的不断追问,他倡导的艺术思维方式和实践方式,他提出来的艺术观念深深地影响着其后的艺术家去尝试不同的媒介和艺术形式,将艺术带入现代与后现代。

沿着杜尚开创的这条观念化的艺术之路,西方现代艺术家创造了达达主义(Dadalism)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波普艺术(Pop Art)新现实主义(New Realism)集成艺术(Accumulation)装置艺术(Installation)大地艺术(Land Art)偶发艺术(Happening)行为艺术(Action Art)和观念艺术(Conceptualism)。

艺术就是生活,生活本身就是艺术。

放弃艺术,步入观念,这是现代艺术反传统的又一表现。

反艺术的实质是透过美学介入社会的反体制行为。

现代主义艺术不仅在美学上构成了与传统的对立!在内在精神上体现出人的灵魂与肉体、人与自然的分离!而且在艺术的接受上也产生了与大众的隔膜,迄今为止, 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印象派作品, 总是能够给观众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和巨大的审美愉悦, 而现代派作品只是满足了人们的某种心态。

正如有人指出的“现代艺术将大众分成懂它的和不懂它的两部分人! 而懂它的人总是少数”尽管抽象主义者强调直觉并宣称“抽象艺术像音乐一样!它带给每个人以节奏、对称和和谐的感觉”但西方艺术理论家也不得不坦言“抽象艺术可称得上是20世纪典型的艺术样式了! 可是没有一个人敢断言它属于通俗的艺术样式!对于广大民众来说!它们仍然象喜马拉雅山一样——太远,太高,无从探测,不可理解。

塞尚派的“为艺术的艺术“尚且如此!杜尚派的“反艺术的艺术”就更让大众感到,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尽管杜尚及其弟子们标榜“艺术大众化”鼓吹“人人都是艺术家”但结果是适得其反!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基本呈线性发展态势。

上述两条道路分别按单向直线进行的轨迹,以流派的次第递进,新旧更迭的模式向前延展,当塞尚的信徒画出了极少主义的空无一物的单色画的时候,当杜尚的追随者创造了取消“文本”的虚妄无凭的概念艺术的时候,这两条现代主义之路殊途同归,一同走到尽头。

(5)阿瑟·丹托《艺术的终结》一书的影响,甚至悲观的认同“艺术终结论”。

在他们看来,当代出现的艺术不是他们心目中的那种艺术,当代艺术及其发展已经偏离了传统艺术的轨道。

尽管黑格尔提出‘艺术终结论’,但他在1827年预言艺术终结的不可避免性时,他指的是“艺术已不复是认识绝对理念的最高方式“当杜尚把小便池当作作品《喷泉》拿来展览之时,就有学者把这看作是黑格尔有关艺术终结的预言的实现。

杜尚挑战的主要是关于艺术必须是艺术家的创作物的传统理念,他这一行为的意义在于拉开了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帷幕,从此艺术的发展就踏上了一条与传统艺术不同的轨道,艺术的界限被打破了,艺术的边界日益模糊,艺术不再高高在上享受众人的顶礼膜拜,它走出神圣殿堂,走进民间小院。

艺术从此不再为传统的艺术定义所束缚,它蓬勃发展,以不同于传统艺术类型的新的表现方式、表现载体、表现材质和表现内容的“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姿态挑战着传统的艺术领域。

以此而论,艺术真的终结了吗?没有!每一个时代都会有属于自己时代的艺术样式,真正被终结的只能是变得过时的艺术观念、艺术史的某一个阶段,或者是某种艺术样式和某种艺术类型。

2、后现代主义“不论从美学观点或从意识形态角度来看,后现代主义表现了我们跟现代主义文明彻底决裂的结果。

”——杰姆逊“后现代主义是一场发生于欧美60年代,并于70与8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艺术、社会文化与哲学思潮。

其要旨在于放弃现代性的基本前提及其规范内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