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一读懂古诗词解答
游散步。
? 千万别去嫌弃这些坎坷的坡路不如城里平坦,
? 我就是喜欢这样拄着拐杖铿然的声音。
练中悟3
? 东坡 苏轼
? 雨洗东坡月色清, ——起,破题,写景。
? 市人行尽野人行。 ——承,接上句,写景。 ? 莫嫌荦确坡头路, ——转,由写景转入议论。 ? 自爱铿然曳杖声。 ——合,收束全篇,显志。
2017高考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一)
? 如何读懂古诗词
??
一、考纲要求: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答题时存在的问题:
读不懂、说不清、答不全
诗歌鉴赏三步走
能 读懂
会 鉴赏
精 表达
读懂是知识的综合运用。 读懂是鉴赏和表达的基础
教学目标 :
1、学会找到读懂古诗词的路径、角度。 2、调动相关知识关联分析,读懂古诗词。
练中悟2
?
2006 辽宁卷
? 东坡① 苏轼
?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 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 ②荦(luò)确:山多大石貌。
?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 雨点纷落,把东坡洗得格外干净,月亮的光辉也变 得清澈。
? 这起承转合 是古人作诗遵循的章法结构, 顺着它就可以了解作者的思路,领悟诗的 真意。
从诗歌的结构章法入手
读懂古诗词
(一)起承转合
“起”即起句 “承”是承接 “转”是转句 “合”是结句
练中悟1
2011 江苏卷
?
春日忆李白 杜甫
?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起
?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承
?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转 ?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合
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 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 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2011浙江卷) 小试牛刀
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 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 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 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 注:?飘然:高远,超脱的样子。
? ?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 时著名诗人。
? ?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 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起
? “起”, 即起句。是紧承诗题,引出所叙、 所描之事、物,为后边的抒情或议论作准备。
? “起”的作用一般有三点: ? (1)点题明旨,统领全诗,奠定基调; ? (2)托物起兴,烘托铺垫,渲染映衬; ? (3)状物叙事,描景铺陈,提供背景。
? 第三句描写的是相对静止的画面,说说它的作用。
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 为描写雷电蓄势,承上启下。
合
? “合” 则是结句,往往有揭示题旨,或耐寻味, 或启遐想,以有力取胜。有收束全诗的作用。
? “合”的作用 ? 1、照应上文或题目,前后呼应,使诗歌结构严
谨。 ? 2、对比衬托前文或总结全诗,卒章显志。 ? 3、以景结情,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 上片首句以议论开篇,“今古河山无定据”是 一句断语,开篇即言江山多更迭的兴亡之感, 其悲慨已见,可谓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承
? “承” 就是承接连贯。是“起”的延伸,拓 展。
? “承”的作用主要是: ? (1)结构上承上启下; ? (2)为下文铺垫蓄势。
(2011 山东卷)
重点、难点:
掌握快速读懂古诗词的基本方法。
从诗歌语言特点入手 从诗歌体裁分类入手
如何读懂诗歌
标题 通向诗歌主旨的第一条快速通道 作者 知人论世 注释 出现即是关键 字词 正文 读懂诗歌的关键 意象 意象是作者情感 的载体
?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学得痴 迷,要拜黛玉为师,黛玉对她说: “什么 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 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的对仄声,虚的 对实的,实的对虚的。”
(2011浙江卷)
练中悟5
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 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 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 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赏析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
①以情相问,以景作答;②化抽象之情为形 象之景,增强了全诗的抒情效果;③“深 山”、“夕照”、“秋雨”三个意象连用, 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
? 这两句与前两句先抑后扬 。前两句写山泉的平淡无名, 为抑;这两句彰显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 (结构)
? 为诗歌最后两句赞美山泉做了铺垫 。(结构)
转
? 转句,表明诗意的转折变换。 ? 转折突起,陡生波澜,有起有伏,
力免平铺直叙。
练中悟4
? 望湖楼晚景 苏轼 ? 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 ? 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
?
秋雨夜眠 白居易
?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
?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 注:瓶:烤火用的烘瓶。
? 诗末“霜叶满阶红”句末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
? ?照应首句,使诗歌浑然一体。
? ?反衬、衬托的手法, 夜间风雨加深了“寒”意, 不久前还红艳艳的花的树叶,一夜之间就被秋风 秋雨无情地扫得飘落满阶 ,这自然环境的冷酷无 情反衬出了老翁的“安闲”。
练中悟4
? 咏山泉 储光羲
?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的妙处。
? 答案: 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 山 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飞流
而下时,水石相击,如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 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 (内容)
小试牛刀
【特别提醒】
? 要真正读懂诗歌,方法不是根本,多 读多悟才是关键。
? 读懂是一项综合性的智力活动,要先 学会分步阅读,再上升到综合阅读。
? 做诗歌鉴赏题,不要忙于答题,要有 意识地把读懂诗歌放在首位。
阅读鉴赏始于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