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现代性问题 政治

中国现代性问题 政治

中国发展过程中的现代性问题及建构途径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王丹泽 20134603008【摘要】当代社会发展中出现了一系列全球性的问题,例如环境污染,生态失衡,文化矛盾,种族冲突,贫富差距等。

这些问题给21世纪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困境,蒙上了沉重的阴影。

这些困境反映了人类发展理念和道路的危机,其本质就是现代性的危机。

同时,中国现代化实践的深入发展,不断地暴露出许多深层次矛盾,既有资源环境方面的,也有社会公正、社会稳定方面的。

以上问题的出现在不断的拷问着学者:中国应该构建什么样的现代性?中国应该如何走好现代化道路?这些问题都迫切的需要我们从理论上做出探索和论证。

现代性问题是当代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的根本问题,更是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紧迫问题,同时也理所当然成为了当今学术焦点问题。

本文就中国的现代性问题及其建构途径进行了论述。

文章首先阐述了现代性的基本概念,其次对中国现代性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我对中国如何建构合理的现代性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现代性,中国现代性,问题,建构一、现代性的含义从社会理论的常识看,现代性是伴随着现代化社会运动而产生的。

但是我们也不能从中就概括出现代性就是现代化运动的一种属性。

在后现代理论中,现代性是以文化哲学、社会批判、文艺审美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的。

所以有的学者就提出,现代性在政治上的表现就是民主自由、在经济上的表现就是资本主义、在文化上的表现就理性和主体性。

但是不管如何看待现代性,它总是需要一定的理论背景支持。

作为从哲学角度来认识的现代性,就需要从哲学的内在逻辑发展来看现代性。

综上所述,现代性是指支配现代社会各个领域变迁的规范和理想,它的核心是人的解放和自由、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以及由主体所支配世界的发展。

二、中国现代性的实质-----利害并存的“双刃剑”每个事物都是矛盾双方对立统一并不断发展的过程,这才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中国现代性也是如此。

现代性的历史功绩是难以否认的,它促进了人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推动了现代化进程和现代民主法治,实现了人类社会进步。

然而,现代性也是利弊并存的“双刃剑”,在给人类带来进步与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理性专制、人性淡化、生态灾难等,对于现代性我们要进行重新的审视和反思。

中国在世界上一直所处的优越地位,这使得中国人在借鉴西方的现代性经验时有一种急于求成的焦虑心态,中国人在启动现代性工程时只注意了经济的发展而没有顾及文化、教育等事业的全面发展。

而中国走向现代之路,从晚清时起,面对的只有西方有成效的现代性这样的参照系,中国人所借鉴的西方的现代性,本身就是存在多方面的局限性的。

现代性的典型代表如启蒙,理性,科技,在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都会反过来成为束缚、奴役人的工具。

现代性是矛盾的双面体,是一把利害并存的“双刃剑”。

三、中国现代性问题的表现许多中国学者,也包括许多西方学者像马克思、韦伯都认为中国的文化和传统决定了中国的现代性是不成熟的,或者说根本不存在像西方那样的现代性。

也有人认为中国现代性是植入型的,它与西方现代性是同质的,它深受西方后现代思潮的影响。

当代中国的现代性问题因此也显得错综复杂,如何认识和处理好当代中国的现代性问题,是摆在中国学者面前的一个时代课题。

(一)、理想主义与功利主义的冲突作为现代性的伟大成果,市场经济的出现和高速发展,极大地加强了现代社会和现代人功利主义意识。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追求功利很容易产生负面影响。

功利主义跻身于社会生活时,在利益原则的驱动下,包括个体劳动、国家和企业关系这许许多多社会生活形态都在维护自身利益、等价交换的原则中进行,各种社会关系急剧现实化。

这就可能滋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

在社会转型时期,这种不协调尤为明显,主要表现为道德理想的丧失,道德准则的失范和道德行为的失序。

中国当前最大的实践就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努力实现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型。

在其转型的过程中,也必然导致功利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冲突。

(二)、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矛盾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分别代表人的理性的两种不同维度。

相对而言,工具理性主要遵循的是“物”的尺度,它并不追问意义和价值,只要求手段的实现,工具理性的根据往往在于自身;价值理性则追问意义和根据,要求提供合法性的证明,具有超越性和理想性的特点。

在启蒙运动时期,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往往被看成是统一的。

工具理性的发展肯定能够导致价值理性的实现,这成为启蒙理性精神蕴含的主导性信念。

但工业文明的发展却打破了启蒙理性的幻想,工具理性的扩张带来的却是价值理性的失落。

在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冲突中,诸如财富、权力这类特殊的价值成为一些人的“上帝”。

现代性使人变得越来越世俗,越来越工具化,而世界的前景也就随之越来越堪忧。

现代人的生存危机实质上就是人的价值理性的危机。

当代中国社会正处在社会剧烈的转型时期,正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计划经济体制社会向市场经济社会过渡,在这一转型和过渡中,现代性的特征日益凸显,它们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风险后果。

现代社会的风险加剧促进了人们理性化能力的提高,理性能力的核心要件在于一种可计算性与可预期性。

人们必须不断地通过计算与预测来规避风险以提高自己的安全感。

这使得人们在面对“富于命运特征的事件”的时候,总会陷入周密的计算与考虑之中。

(三)、民族性与全球化的矛盾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经济运行机制的趋同性、共同的经济交往规则必然会极大地改变人们传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善,也必然会把维系市场经济运行的各种规则内化到人们的头脑中,从而逐渐形成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观念。

吉登斯曾断言,全球化在某种意义上是“现代性的全球化”,而“现代性也正内在经历着全球化”。

中国的现代性诉求,是属于外援性的,是一种西方列强的侵略激发起来的图强愿望,现实的全球化也并不单纯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它千真万确地存在着意识形态的陷阱。

因此,中国的现代性设计,不可避免地遭遇到“全球化=现代化=西化”尴尬。

在马克思主义视野里,全球化是随着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关的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人类逐渐摆脱民族和地域的局限,形成全球范围内的全面的依存关系的趋势和过程。

然而也必须指出,全球化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文化伦理价值的冲突,显示出不同民族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特质和文化差异。

不同民族国家都在全球化进程中不断地进行着现代性价值体系的建构和认同。

(四)、发展与环境冲突全球化是一种不可抵挡的客观趋势,抵制它只会使我们的生存环境更加窘迫和边缘化。

学术界有不少人对市场经济蕴涵的功利主义价值观所造成的危害忧心忡忡,他们指出:追求财富并非人类的最终目的、资源匮乏和环境污染己成为了全球性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人们的确应该反思一下。

中国的现代化在推进的过程中,确实产生了许多弊端。

现代化破坏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造成人口拥挤、资源贫乏、生态失衡、空气毒化,气候变暖等问题。

而这些问题因为经济的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逐渐蔓延。

经济的全球化加快了世界经济发展,又在全球范围内扩大了贫富差距。

由于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早己经在西方出现的“现代性问题”,人际关系的疏离、消费主义流行、能源紧缺、环境污染等,而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地出现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中。

四、中国现代性建构的基本途径(一)、在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思想指导下建构中国现代性马克思、恩格斯抓住了西方现代性问题的症结,将理性批判、文化批判与资本批判、现实批判相结合,提出了以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超越西方现代性的目标构想和现实路径。

这为中国建构现代性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中国的现代性建构要寻找出路只能在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上。

这既是历史的选择,也是客观条件决定的。

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性只有在马克思的思想指引下,以中国的具体国情为依据,才能担当起超越西方现代性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主义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正是在对于世界现代化历史进程的密切关注中产生的,就此说来,马克思主义本身是现代性的产物,是现代化进程的一种理论表现。

马克思哲学对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揭示及对资本主义的辩证考察,是当代中国现代性建构的理论基础;只有充分领悟马克思关于人的存在的矛盾性及其历史向度的思想,人们才能如其所是地理解我们生存于其中的现代境遇,打通现代与传统、西方与东方之间的种种屏障,走出一条更具有建设性和普遍意义的现代化之路。

尤其重要的是,在当代中国现代性建构中,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思想对其具有特别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立足于中国现代化背景下建构现代性作为现代化价值目标的现代性思想的核心在思想文化层面,应当是人的现代性,也就是对理性的尊崇和对主体性的高扬,具体体现为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整合。

以此为主导取向的现代化之根本是人的现代化,即把人从愚昧状态中解放出来,从而使人们获得个性的自由、思想的解放和人格独立。

在社会生活层面则体现为从“阶级斗争”、“革命”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普遍民主化。

并且,在坚持现代化和现代性的基本立场的同时,批判地汲取西方的“现代性”批判者的合理的思想,从而对我们正在进行的现代性事业和正在追求的现代性价值体系做出必要的、合理的修正。

这是中国在重新审视西方现代性思想,并以西方后现代理论检视中国现代化的历程和中国现代性的百年来不断的转换游移所取得的较一般的认识,我们可以称之为中国现代性的当代模式。

中国现代性建构和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中国现代性的建构必须在中国现代化背景下建构。

(三)、建构以人为本的现代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20多年所取得了巨大成绩。

中国从实践上抓住了现代化建设这一中心任务,建构起自主、开放、具有中国特色与气派的现代性,具体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确立与完善。

从哲学角度看,现代性是一种以人为本位的意识形态,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所推行的人文主义确立了一种以人为本位的意识形态。

从人与人的关系维度看,与现代化的发展进程相伴随的世界范围的贫富两极分化,普遍道德观念的弱化以及冷战和后冷战时代持续不断的军事冲突,不同宗教信仰的民族之间的冲突等,归根到底都不过是人与人之间矛盾恶化的结果和表现。

所以说,建构以人为本的,全面和谐发展的现代性是中国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关键。

中国现代性建构的进程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一直是政府与社会共同的努力方向,工业化道路使得国力与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但许多方面己经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

资源的匮乏和日益衰竭、气候的恶化和日益加剧的环境污染,己经严重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总之,现代性对于中国来说,是一项远未完成的事业。

只有在不断克服和解决“古今”、“中西”矛盾的基础上,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在历史的进程中,大力培育具有独立人格和法权主体的个体主体,努力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并不断地推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中国的现代性大业才能顺利地完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