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之谭嗣同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之谭嗣同

从平等观方面试析谭嗣同社会政治思想【摘要】:谭嗣同是清末著名的改革派思想家,是一位极具政治魅力与学术魅力的历史人物。

他一生只有短短 33 年,他在历史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也不过三四年的时间,但是,他作为中国社会剧烈动荡和转型时期的知识分子,提倡冲决网罗,力争树立平等的观念,对于时代的回应和社会的影响却是巨大的,也为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实践活动提供了精神武器。

谭嗣同根据政治变法的需要, 从西方文化中去寻求真理, 并用传统文化来诠释外来文化。

同时, 又用他所理解的外来文化来改造传统文化, 使他所建构的政治思想呈现出与他人不一样的色彩。

【关键字】:谭嗣同《仁学》平等观政治思想十九世纪末,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发展到了十分尖锐的程度,中国已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

从那时起,中华文明经历了社会各个层面的挑战与回应。

在这些挑战与回应当中涌现出了许多思想上的精英,他们的思想尤其是政治思想虽然带有争议,却不乏鲜明的色彩,带动了那个时代思想上的激流与涌动。

谭嗣同就是这些精英之一,他以无畏的精神和冲决罗网的勇气对封建制度和维护其统治的伦理纲常展开了猛烈的批判,并且投入变法维新的实际斗争,直至牺牲自己的生命。

谭嗣同为“戊戌六君子”之一,他面对死亡从容不惧,慷慨赴死的气度令世人钦佩,而他的思想更令世人称赞。

梁启超称谭嗣同是晚清思想界的一颗光华璀璨的彗星。

他说:“嗣同遇害,年仅三十三,使假以年,则其学将不能测其所至。

仅留区区一卷,吐万丈光芒,一瞥而逝,而扫荡廓清之力莫与京焉,吾故比诸彗星。

”①郭湛波在其著作中称谭嗣同是中国近代五十年思想第一阶段代表人物中除康有为外,思想足以自立,影响之最大者。

②熊十力在《读经示要》中说:“自清季以来真人物,唯复生一人足以当之而已。

”③蒋维乔在他所著的《中国近代三百年哲学史》中谈到谭嗣同时颇为感叹地说:“在彼之时代,以彼之年令,即能直观东西人种之长短,且图东西思想之融合,真慧眼及直觉力之强,真可惊叹。

倘能卒其天年,其发展当未可限量。

”④张灏在《危机中的中国知识分子:寻求秩序与意义》一书中说:“正如梁启超在《仁学》的序言中所清楚表明的,谭嗣同把①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94页.②郭湛波.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0页.③费永清.仁学:走不出去的中世纪[M].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55页.自己看成是一个出自爱心而献身于服务和拯救人类的人,他为自己设计了具有文化特征的理想人格形象:儒家的圣人、大乘佛教的菩萨、墨家的游侠和基督教的传教士。

质而言之,是一个完全生活在慈爱理想中的苦难的英雄。

"①可见谭嗣同及其思想在学者们心目中的地位之高大。

本文主要由他的平等观方面来分析其社会政治思想。

一、谭嗣同其人及其政治思想来源谭嗣同, 湖南浏阳人, 出身于封建仕宦之家, 从小熏陶在封建传统的政治、伦理、文化道德的氛围之中, 在《三十世纪》中他说:“五岁受书, 即审四声, 能属对。

十五学诗, 二十学文。

”②谭嗣同十岁时师从浏阳正直学者欧阳中鹄, 受到了声名和气节的传统教育, 爱国主义思想由是滋生。

后从师于讲经具有乾嘉学派遗风的涂启先老师, 受到了“经世致用”的学术熏陶, 25 岁又拜对明末著名思想家王船山学说颇有研究的学者刘人熙为师。

受几位老师的影响, 他对具有唯物主义和民主思想的《船山遗书》作了系统的钻研, 并以此为中心广泛涉猎清代经学和先秦诸子学说。

在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中, 他把儒家的“民本”思想、墨子的“兼爱”本义、佛道的牺牲精神以及士大夫传统的忧乐观互相联系、统一起来, 构成了《仁学》及其政治思想的中学基础。

谭嗣同后来成为具有鲜明个性的激进主义者, 与他“恭俭诚朴”和“倔强自尊”的叛逆个性, 以及社会生活的反复磨炼和社会文化变迁的推动有着必然的联系。

其生母徐氏出身于大家闺秀, 从小恪守三从四德, 不幸在谭 12 岁时病故, 而谭此时“本不得父欢”, 又为“父妾所虐, 备极孤孽苦”。

“自少至壮, 偏遭纲伦之厄。

涵泳其苦, 殆非生人所能任受”③, 因此这使他从中看到了“名教纲常”的虚伪性, 并成为他日后批判传统的家庭制度的契机。

谭的二哥“志挺才高, 阔达不矜细节”的个性, 对谭初萌未形的叛逆性格也有着重要影响。

另外他一生喜欢结交崇尚“任侠”的英雄豪杰和具有新文化观念的朋友, 崇尚“任侠”成为他后来精神生活的重要一面。

他还利用南北省亲、六赴省试的机会, 以十年时间广泛游历, 所行路程“合数都八万余里, 引而长之, 堪绕地球一周,”作为一个爱国主义者, 谭“察视风土, 物色豪杰,”既饱览了祖国名山大川, 也看到了祖国①张灏.危机中的中国知识分子:寻求秩序与意义[M].新星出版社,2006年.106页.②谭嗣同.谭嗣同全集[M].蔡尚思、方行编.中华书局,1981年.第29页.土地被外族蹂躏的惨状, 发出了“风景不殊, 山河顿异, 城廊犹在, 人民复非”的感叹, 并表示要趁“膂力方刚之年”作一番事业, 这为谭氏后来的维新变法实践增添了勇武豪迈的色彩。

二、仁学体系中的平等观念谭嗣同的思想主要表现在他的著作《仁学》中。

他撰写《仁学》,目的是“别开一种冲击网罗之学”,为此,他认为“非精探性天之大原,不能写出数千年祸象,于今日宜扫荡桎梏冲破网罗之故”。

①谭氏吸收了理学家以“仁”为支配宇宙的自然法则的内容, 但又不囿于前人, 将“仁”与西方近代自然科学概念“以太”联系起来, 对“仁”作了新的解释,建立起自己的仁学体系。

他认为“以太”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接着在“以太”与“仁”的关系上,他提出了“以太是体,仁为用”的观点。

他还认为作为“以太”之用的“仁”具有“以太”的“通”的本质属性,所以他说“夫仁,以太之用,而天地万物由之以生,由之以通。

”也就是说,“仁以通为第一义,”而“通”的具体内蕴在他看来则是平等,“通之象为平等”。

在谭氏看来整个社会是一个“仁”贯通的平等社会,“平等生万化,”平等乃是社会赖以生存的根基,离开了平等,社会就会变成毫无生气的一潭死水。

如果说先贤以“爱人”释“仁”,那么谭嗣同则以“平等”释“仁”。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在“仁”的古老概念中注入了西方资产阶级的平等观念,赋予了时代新义,这样就在中西学的结合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并由此建构了自己独特的中西学结合的“仁学”体系。

谭氏把资产阶级鼓吹的自由、平等和博爱释为“仁”,把自己宣传变法维新的学说称之为“仁学”,其“仁学”中也包含有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平等思想和主张。

首先,《仁学》包含了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和民权思想。

诚如上述,“仁”以“通”为第一义,“通”即没有阻塞和隔阂。

所谓“上下通”就是打破“在上的”与“在下的”界限;“中外通”就是打破中国和外国的界限;“男女通”就是打破男尊女卑的界限。

谭氏认为打破了这些界限,便实现了自由和平等。

据此,他认为要实现真正的自由、平等,必须抑制“上权”,提高“民权”,他要求用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取代封建的等级关系,以实现“上下通”,而批判君权则成为他反对封建等级制度的核心。

在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下,君民关系极其不平等,谭对此极为不满,为此他阐发了《尚书》的民本论及孟子的“民贵君轻”说,剥去几千年来笼罩在圣君头上的光环。

他说:“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

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君也者,为民办事者也;臣也者,助民办事者也。

”①这说明君主并不是什么真龙转世的天子,而是人民中的普通一员;君权也不是什么承天之命,而是民赋之权,他虽然不懂得君主及其权力产生的深刻的社会阶级根源,但在当时却有力的批判了君权神授的陈腐观念。

谭氏认为秦以来的君主把为民办事的权力变成了压迫人民的桎梏,破坏和剥夺了人民的平等权利。

他说君主把天下据为己有,竭天下之身命膏血,为了“传之世代子孙,”设立“一切酷毒不可思议之法”②,强迫人民“俯首贴耳,”无情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所标榜的圣民君主是残酷剥削人民的“独夫民贼”,因此他接过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口号号召人民“誓杀尽天下君主”。

我们虽无法确定谭氏著述《仁学》之前,是否接触过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但谭氏确在此是以社会契约说解释国家起源的,而且把此契约说与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揉合在一起,得到民本君末的结论,从而否定了君权的神圣性,宣扬了民权的至高无上,因此可以说是中学与西学结合的一种中国式的民主观。

同时,谭氏为了批判君权,倡导民权,在更深的层次上展开了对维护封建君主统治的纲常名教的批判。

他认为名教既非“天命”,又非“天理”,而是封建君主用来奴役人民的枷锁,是“独夫民贼”制定一切刑律制度的准则。

谭氏从批判三纲之首,进而批判“父为子纲”。

他指出君臣的等级关系,可以因人而破除,而父子关系由于统治阶级的渲染倒成了“矢之所命”,因此“卷舌不敢议”。

他认为人假如真是天子,那么父应是天之子,子也应是天之子,才是平等的。

他说:“相忘为上,孝为次焉”,“相忘”即忘亲也,谭氏把“相忘”理解为“平等”,从而否定了“孝”的伦常关系的合理性,这同样是用西方资产阶级观点来解释了父子关系。

应该指出的是,谭氏对纲常伦纪的批判不是不加分析地一律摒弃,而是有所分析,有所取舍。

如对“五伦”之中“朋友”一伦他就极加称道,他认为“五伦中于人生最无弊而有益,无纤毫之苦,有淡水之乐,其惟朋友乎,”并主张以朋友一伦改造其它四伦。

由此可见,他虽以西学冲击中学,但并不是以西学来否定①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第284页.中学,相反的他在此找到了中学和西学的共同点,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起了进步的历史作用,也为近世的思想解放起了前驱作用。

三、平等观与无政府主义谭嗣同的平等观念也体现在无政府主义的思想当中。

谭嗣同提倡“任侠”,以暗杀方式打破权威。

谭嗣同在《仁学》第三十四篇里写道:“志士仁人,求为陈涉、杨玄感,以供圣人之驱除,死无憾焉。

若其无机可乘,则莫若为任侠,亦足以伸民气,倡勇敢之风,是亦拨乱之具也。

”这里“任侠”即是指暗杀。

他又说:“西汉民情易上达而守令莫敢肆,彼吏士之顾忌者准欤?未必非游侠之力也。

”充分肯定了“任侠”对官吏这类封建权威的弱化和制约作用。

这种鼓吹任侠,提倡暗杀的思想,正体现了无政府主义者打破权威所惯用的方法。

虽然这种思想过于激进,但是却能从其中看到谭嗣同对于上层统治阶级的痛恨及其平等思想的根深蒂固。

谭嗣同主张自由,谭嗣同在《仁学》第三十七篇里写道:“地球之治也,以有天下而无国也。

庄曰:‘闻在有天下,不闻治天下’,治者,有国之义也,有宥者,无国之义也。

曰:‘在宥,盖自由之转音’,旨哉言乎!人能自由,是必为无国之民。

无国则畛域化,战争息,猜忌绝,权谋弃,彼我亡,平等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