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利比亚动荡成因

浅谈利比亚动荡成因

浅谈利比亚局势动荡成因
杨婷婷 1049721103449 资环1103班
摘要
利比亚局势一直是国际关心的重点,虽然最终以前政权领导人卡扎菲的被推翻并身亡为节点,且利比亚的局势也进入一个新的起点,对于该国动乱的原因,还是有很多复杂因素的。

内有前政府的专制独裁,外有西方国家的“人道主义干涉”,终归原因是由于它特殊的战略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石油资源。

尽管局势已趋于稳定,在此也就各方面的因素稍作浅谈。

关键词:利比亚武力干涉卡扎菲石油利益
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The Great Socialist People's Libyan Arab Jamahiriya)简称利比亚,位于地中海南岸,虽然是北非的一个国家,却靠近北美洲美国、西欧和亚洲的中东、西亚、南亚、东南亚、东亚之间的海运线的必经之路--地中海航路中间,是中东石油运到西欧、美国的必经之路,油轮运输必经之地,东接有苏伊士运河扼欧、亚、非三洲交通枢纽的埃及。

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关乎整个国际的贸易,该国稳定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加之利比亚还是石油盛产国,除沿海地区及南部山区外,利国大部分均为沙漠。

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区,植被类型属热带荒漠带。

是非洲石油储量最大的国家,但由于缺乏勘探,一半以上的油田都未经开采。

利比亚战略位置相当重要,是欧洲各国重要的贸易伙伴。

我想这也是法,美,英对其进行“人道主义干涉”的主要原因。

前政权领导人的专制统治
前政权领导人卡扎菲是在1969年领导的“自由军官组织”军事政变中推翻了伊德里斯王朝统治,成立了以卡扎菲为首的革命指挥委员会,行使国家最高权力,并宣布建立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以武力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他迁都至的黎波里,将利比亚的政治重心向西转移。

其政权对东部基本上是不管不顾,尽管利比亚的很多石油财富都在那里。

他还通过定期改
组整个政府,使潜在政治对手失去支持基础或威信,从而成功地抑制了其
附表利比亚重大事件时间表
他政治权力中心的生长。

而且在卡扎菲对于利比亚长达40的领导并没有使这个国家成为一个人民的国家。

相反成为目前世界上贪污腐败问题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作为一个原有产量占全球份额2%的国家,它的石油财富并
没有惠及全国。

卡扎菲执政以来,部族是利比亚仅存的社会组织结构,其他各类社会组织,包括工会等都被取缔。

在利比亚部族人员对部族的忠诚远远超过了对国家的忠诚。

在卡扎菲统治的四十余年中强力的压制了其他部族的发展,特别是人数众多的、以东部城市昔兰尼加为主要据点的另一大部族贝尼•萨利姆的发展。

利比亚长期以来根深蒂固的部族矛盾在外力的触发下发展成为内战。

自2011年2月16日以来,利比亚爆发的骚乱及流血事件不断升级,其死亡人数之多、暴力程度之严重受到国际各方面的关注,利比亚反对派于2011年3月组成临时政府。

反对派主要包括受卡扎菲迫害和奴役的利比亚民众。

虽然关于卡扎菲独裁的消息大多来自西方媒体,并且这些媒体的消息主要来源于美英法,跟利比亚卡扎菲斗了四十多年的国家,真实性有待考究,可是就利比亚局势动乱,内战爆发的事实,即使西方媒体有所夸大,但也不能掩盖其专制独裁的事实。

西方国家的武力干涉
事实上,包括利比亚在内的几乎整个非洲以前都是法国和英国的殖民地,虽然现在非洲各国已经独立,但是他们在非洲还有很多的产业,利比亚卡扎菲政府一直仇视西方,如果让扎卡非打败了反对派,那么容易引起非洲各国的连锁反应,各国仇视西方的派别会纷纷效仿,英法在非洲的利益将受到极大的损害,再者前面已粗略介绍了利比亚特殊的地理位置,处在地中海边,是最靠近欧洲的国家之一,英法不需要飞越其他国家领空就可以进行直接攻击。

否则一旦非洲局势失控,英法将在没办法控制。

美国的武力干涉,我想也类似于伊拉克,阿富汗战争,但是这次美国主要是同英法打“配合战”。

很显然,二战之后发生历次军事干涉,美国几乎总是冲锋陷阵在前,出钱出枪出人。

但此次对利军事行动,却一改过去的做法,任由法英等欧洲主要国家充当先锋,“发挥领导作用”,美军则从前台退居后台,担当后援。

这是奥巴马上台提出的“新干涉主义”。

美国迫切想让卡扎菲下台深究的话,也是有原因的。

美国和卡扎菲政府之间的积怨一直存在。

美国一直把利比亚看做是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在1988
年的12月,美国泛美航空公司的103号班机成为恐怖袭击的目标,在小镇洛克比上空爆炸,270罹难,即洛克比空难。

美国认为是两名利比亚情报官员所为。

直至1997年,在国际社会的压力下,利比亚才被迫同意交出两名嫌疑人。

可见,在这次“绝好”的机会下,美国必然会顺势除掉卡扎菲政府。

法国在利比亚战事中扮演“急先锋”角色,有些出人意料。

究其原因,在于法国政府在中东动荡初期应对迟缓,有时甚至判断失误,而受到反对党和媒体的广泛质疑。

为改变被动局面,并重塑大国形象,萨科齐在利比亚问题上采取了主动出击、积极干预的政策,希望以此给执政党的国内政策和个人的民意加分,因为从法国国内政治局势来说,萨科齐将竞选2012年总统连任。

但由于在内政问题的处理上,法国现政府政绩乏善可陈,致使萨科齐在民意测验中持续下滑。

法国总统历来在外交上较容易获得民意的支持。

因此萨科齐需要加强外交,来扭转不利局面。

至于英国,早在利比亚爆发骚乱之初,卡梅伦就积极倡导设立禁飞区,进行军事干涉。

分析人士认为,这是因为英国对其国际地位日趋微渺并不甘心,卡梅伦政府积极参与这次军事行动也许就是为了显示其国际影响力。

另外,他领导的联合政府上台不到一年就遇到能否处理好国际事务的挑战,这是对卡梅伦领导能力的考验和展示。

说来说去还是石油!
美英法无论有什么冠冕堂皇的理由,其实都是各自的私心,无非自己的经济利益,众所周知,利比亚石油资源丰富。

西方在中东的军事政治介入,大多和石油与战略位置有关。

伊拉克挨打,是石油惹的祸;利比亚挨打,也是石油惹的祸。

西方发生金融危机,经济呈现衰态,现在动不动就扔炸弹,出航母,整个一个“逆取”姿态,想干什么?想用炸弹保货币,或是用军力控制世界战略资源,由被动走向主动了。

此次法国率先攻击利比亚原因也非常之明显。

对于法国甚至整个欧洲,
利比亚的石油行业是个重要的投资市场,法国之所以承认反对派政权,更多是为法国石油公司进入利比亚“开路”。

有资料显示,截至2010年10月,在利比亚经营的法国公司已从2008年的18家增至32家,主要投资于能源领域。

据今年1月19日利比亚央行公布的数据,2010年,利比亚石油收入达405亿利第(约324.3亿美元),超过了2009年的251亿利第(约200亿美元)。

而美国能源信息署去年12月公布的利比亚石油最新数据显示,利比亚以443亿桶位居2010年非洲国家石油储量的第一位。

让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满的是,自2005年利比亚政府要求已在利进行生产项目的外资石油公司与之重签协议以限制外资分成比例后,外资与利合作开采石油的协议份额下降近半,其中美国新竞标的石油区块去年几乎为零。

未来两年内,利比亚也不再进行新一轮石油勘探区块招标。

相比之下,埃及等其他国家的石油企业则在利比亚高歌猛进。

这让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极其不快。

在利比亚战事已经结束,正在转向国家重建的背景下,陷入僵持的叙利亚局势如何发展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新焦点。

胡锦涛主席曾在会见法国总统萨科齐时谈到了利比亚局势:“历史经验一再证明,武力解决不了问题,只能使问题更加复杂化,对话等和平手段才是最终解决问题的出路。

”话不长,但很有分量,代表了理智的声音。

在人类历史上,战争是一种极端手段。

随着和平发展观念深入人心,这种手段的作用越来越弱。

新世纪发生的两场主要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就证明了这一点。

可是和平之路尚远,由此次事件可以看出,政治派别的矛盾,石油分配利益和打击恐怖势力仍然是关于和平共处的重点。

和平,看似简单,真正实现很难。

参考文献
[1]背景资料:北非国家利比亚, 新华网, 2011-03-20
[2]利比亚概况, 新华网
[3]维克托·巴拉涅茨, 利比亚战争的真相与谎言, 俄罗斯《莫斯科共
青团员报》,2011-03-30
[4] 吴建民, 倾听理智的声音,人民日报,2011-04-03
[5]吉迪恩·拉赫曼, 利比亚是对西方来说的绝唱, 英国《金融时报》2011-03-31
[6] 利比亚之战,纠结多!,人民日报, 20110329
[7]梁勇, 面对霸权主义,我们需要擦亮眼睛, 北方网, 20110327
[8]郑若麟,法国为何对利打响“第一炮”?, 文汇报, 20110321
[9]田文林, 美英法打击利比亚的几个“没想到”,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10411
[10]吴正龙, 美国的“新干涉主义”, 解放日报, 20110411
杨婷婷 1049721103449 资环1103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