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识孟子——孟子其人其事

初识孟子——孟子其人其事

第一讲:初识孟子——孟子其人其事
孟子(前372?---前289?) 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被尊称为“亚圣”。

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县人)。

相传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父名激,母仉氏。

生卒年月因史传未记载而有许多的说法,其中又以《孟氏宗谱》上所记载之生于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较为多数学者所采用。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约百年左右。

关于他的身世,流传下来的已很少,孟子本为“鲁国三桓”之后,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

由于有关孟子的故事中,大多只见其母,不见其父,所以多数人认为孟子早年丧父。

《韩诗外传》载有他母亲“断织”等故事,《列女传》载有他母亲“三迁”和“去齐”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

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

但从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

孟子从小立志学儒习礼,十五岁左右,他入学读书,“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之门人”。

孟子怀着救民于水火的美好愿望,肩负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带领弟子,周游列国,推行仁政。

他曾游说于梁(魏)、齐、宋、滕、鲁等国,但仁政理想未能实现。

公元前319年,齐宣王继位,恢复了建于临淄城西的“稷下学宫”,一时间,汇集了上千名士,成为当时政治咨询、学术文化的交流中心和诸子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

于是,孟子再次前往齐国,希望在这里能够实现他的理想。

齐宣王聘他为客卿。

在稷下学宫,孟子吸收各家所长,突破了孔子的思想局限,较全面、系统地阐明了君仁臣义、尊贤使能、以民为本、统一天下等仁政理论。

这既是孟子从事政治活动的一个重要阶段,又是其思想发展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孟子的仁政主张曾使齐宣王受到一定鼓舞和赞赏,但齐王欲以武力称霸诸侯,与孟子产生了分歧。

由于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孟离开齐国返归故里。

回到邹国时,孟子已六十多岁,从此他不再出游,而是在家乡兴办学校,广收门徒,与万章、公孙丑等弟子答疑解难,编著《孟子》。

此书记述了他一生的主要言论、活动及其思想学说,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是他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公元前289年冬至,孟子去世,享年84岁,葬于邹国境内(今邹城市城东北约12公里)的四基山西麓,即今孟子林。

邹国人因孟子去世十分悲痛,废除了在冬至日贺冬的习俗(“邹人因哭孟子而废贺冬之礼”)。

孟子去世后,经历代学者的推崇,逐步确立了儒学嫡系传人的地位,东汉赵岐首称孟子为“命世亚圣之大才”。

元至顺元年(1330年),文宗皇帝加赠孟子为“邹国亚圣公”,这是孟子始被封建朝廷尊封为“亚圣”。

从此,在中国历史上,“亚圣”便与孟子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孟子的代名词。

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他发展了孔子的“礼治”和“德政”思想,提倡“王道”,主张“仁政”,并以此到齐、梁、鲁、邹、宋等国游说诸侯,终不被采用。

晚年退居讲学著述。

著有《孟子》一书,现存7篇。

他是我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百家争鸣高潮中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经孟子而发扬光大,长期影响着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

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尖锐机智,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最高峰。

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即“人之初,性本善。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

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

注意是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

孟子休妻
选自《韩诗外传》。

原文为“孟子妻独居,踞,孟子入户视之,向其母曰:“妇无礼,请去之。

”母曰:“何?”曰:“踞。

”其母曰:“何知之?”孟子曰:“我亲见之。

”母曰:“乃汝无礼也,非妇无礼。

《礼》不云乎?‘将入门,问孰存。

将上堂,声必扬。

将入户,视必下。

’不掩人不备也。

今汝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也。

”于是孟子自责,不敢去妇。


买肉啖子
孟子少时,东家杀豚,孟子问其母曰:“东家杀豚何为?”母曰:“欲啖汝。

”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怀娠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之教也。

今适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

”乃买东家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孟母断织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

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

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之。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