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老龄人口劳动参与、就业问题经验分析

我国老龄人口劳动参与、就业问题经验分析


基金资助: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与收入倍增计划的实现路径研究 ” (13&ZD029) ;教育部哲学社 失业问 题 研 究: 理 论 与 实 证 ” ( 20720140021 ) 及 (20720161037) ㊂ 生㊂ 中 国 实 践 背 景 的 现 代 宏 观 经 济 理 论 与 政 策”
极的公共服务,规范必要的人力资源, 以及引导人性化的家庭关系, 改善中国的退休返聘政策环境㊂
钱鑫㊁姜向群(2006) 的研究指出,老年人就业或再就业问题是影响老年人生活以及老龄工作的重要因 素㊂ 老年人的就业意愿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他们以中国城市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交 叉表描述老年人就业意愿的基本特征, 然后采用多变量 Logistic 回归检验各个因素的显著性㊂ 通过 Logistic 回归检验, 发现在影响城市老年人就业意愿的诸因素中,年龄的高低㊁健康状况和经济状况的 好坏等因素对就业意愿的影响是显著的;受教育水平对就业意愿的影响不显著㊂ 原新㊁万能 (2006) 通 过理论模型,对导致老年人选择提前退休的经济社会因素进行了分析㊂ 他们认为要有效发挥法定退 休年龄的作用㊁提高老龄劳动参与率, 还需更多改革, 如规定较低的提前退休年金㊁ 鼓励人力资本投 资㊁设计弹性退休年龄等,并指出中国目前应设法提高老龄劳动参与率,而非推迟退休年龄㊂ ( CHNS) 所形成面板数据,该数据包含调查内容丰富,数据量大,因而能更好地反映我国劳动力市场的 实际情况①㊂ 同时,现有的研究更多的是从某一侧面分析影响我国老龄人口劳动参与和就业的相关因 素,本文将从老龄者的自身㊁家庭㊁居住地和所在区域的宏观经济特征等方面较全面地来研究影响我 国城镇老龄人口劳动参与率及其就业的决定因素㊂ 另外, 本文将运用前沿的随机效果 Probit 模型 ( random effects probit model) 来分析面板数据,从而确保研究结论的科学性㊂ 从上述文献可 以 看 到, 现 有 的 研 究 使 用 的 都 是 截 面 数 据, 而 本 文 则 利 用 中 国 营 养 健 康 调 查
㊃ 5㊃
者,他们的工作并不稳定,自身和劳动力市场的关联微弱, 更有可能将自营业当做完全退休的过渡㊂
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老龄化问题的研究㊂ 田雪原 (1989) 指出中日
有重要影响,退休金越低的人越容易产生就业需求㊂ 张翼㊁ 李江英 (2000) 认为中国的老年退休人员, 亲戚㊁亲属㊁朋友关系㊂ 庞丽华等 (2003) 利用 2000 年农户抽样调查数据, 测算了中国农村 50
内容提要: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老龄人口劳动参与和就业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㊂ 本文利用
一㊁引言
世界第一位㊂ 我国急速的老龄化固然与人均寿命上升有关,但是不能否认的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 的计划生育政策加剧了这一进程㊂ 一方面, 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 另一方面, 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 家,这种现象被称为 未富先老” ㊂ 从国家统计局提供的人口调查数据来看,1990 年至今,我国人口总数逐渐上升,0 到 14 岁人口因计划 生育政策的普遍推行而呈下降趋势, 而 65 岁以上老龄人口则呈逐年上升趋势, 预示着我国人口老龄 化进程的加快,老年人群体已成为总人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如图 1㊂ 抚养比指标反映了不同人口 群体之间的抚养关系㊂ 虽然总扶养比和少儿总扶养比呈下降趋势, 但老年抚养比则不断上升㊂ 我国 力,分析影响老龄人口劳动参与和就业的主客观因素,采取促进老龄人口劳动参与和就业的相关政策 措施,对于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压力,提高人力资本整体水平,促进经济结构转型与升级,具有十分
二㊁文献综述
Gustman & Steinmeier (1984) 强调了分析退休行为时部分退休行为的重要性, 分析结果显示, 部分退 休的概 率 与 退 休 金 项 目㊁ 强 制 性 的 退 休 政 策㊁ 工 资㊁ 健 康㊁ 家 庭 状 况㊁ 年 龄 相 关㊂ Berkovec & Stern (1991) 估计了一个关于工作退出行为和退休的动态规划模型, 并对不可观测的个人效应和工作效应 进行了处理;文章根据对个人贴现因子的不同假设估计了两个不同的模型: 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 结 果显示两个模型都表示不良的健康状态㊁年龄以及缺少教育会增加退休的概率,但动态模型比静态模 型表现得更好㊂ Bartel & Sicherman (1993) 验证了技术的改变将从两个方面影响老龄人口的退休决 定:首先,技术变化和在职培训存在正相关性,在较高技术变化率的工业领域,工人退休较晚;其次,一 个未预期的技术变化率变化会导致老龄人口更早地退休, 因为再培训需要大量投资㊂ Lee (1998) 研 究了影响美国老龄人口的退休选择及退休后劳动参与率的各种因素㊂ 他以 65 岁以上的男性为研究 对象,指出政府福利和保险的上升并不是老龄男性劳动参与率下降的主要影响因素㊂ Lee (2001) 估 计了从 1850 年至 1990 年美国每一个劳动力市场的预期退休长度,结果显示,自 1850 年起, 预期退休
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地方债发行与监管机制研究” (14JZD011)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 我国
作者简介:陈贵富,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学博士,副教授; 苗馨月, 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 硕士研究 ㊃ 3㊃
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㊂
数据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
图 1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1990 年 -2012 年)
三㊁数据说明和分析模型
( 一) 数据说明和变量定义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和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在我国 12 个省㊁ 直辖市和自 考虑到我国法定的企业职工退休年龄是男职工年满 60 周岁,女干部年满 55 周岁,女职工年满 50
养比 = (65 岁及以上人口) / 15-64 岁人口㊂ 数据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
注:总扶养比 = (0-14 岁 +65 岁及以上人口) / 15-64 岁人口;少儿扶养比 = (0-14 岁人口 ) / 15-64 岁人口;老年扶
图 2 我国抚养比的变化( 1990 年 -2012 年)
㊃ 4㊃
在较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发达国家, 有较多的研究关注老龄人口劳动参与和就业问题㊂
长度增加超过了 6 倍,如今已达到了男性进入劳动力市场后余下生命长度的 30% ; 在 1900 年 -1940
年,死亡率和劳动参与率的下降共同影响了退休长度的增加; 而 1940 年之后, 死亡率在退休长度的增 长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㊂ Friedberg (2003) 利用现代人口调查以及健康退休研究数据,讨论了电脑 技能对老龄工作者的两个相关影响:一是不仅年龄,即将退休的状态也是老龄工作者较年轻工作者更 少使用电脑的原因;二是掌握电脑技能的人比不掌握的人退休更晚㊂ Devaney & Kim (2003) 分别利 用规范的退休预期和累积优势理论考察了年老的自雇劳动者的退休预期; 结果发现三分之二的老年 自雇劳动者没有退休计划,这些人更可能未婚㊁健康状况糟糕㊁缺少资源以及承担着更多的责任,但他 们预期活的更久;该文提出,为确保这些没有退休计划的老年自雇劳动者对退休做出规划, 需要一些 工作技能项目和管理培训来改善他们的财务状况㊂ Lee (2007) 利用多变量 Logit 回归分析研究了影 响韩国老龄人口的退休选择㊁退休后的劳动参与率各种因素; 发现自 1955 年至 2000 年, 发达国家老 龄男性劳动参与率普遍迅速下降,而韩国则在 1965 年之后出现上升现象; 回归结果表明, 在工业化进 程中,许多农村的年轻一代外出务工并移居城镇, 导致农村老龄化速度加快, 农村老龄人口劳动力市 场活跃度上升,这些成为老龄男性劳动参与率急剧上升的主要影响因素㊂ Simon & Jonathan (2007) 研究了英国老龄人口的自营业行为,揭示了影响老龄人口自营业行为的各种要因;他们指出实际或者 潜在的收入会降低自营业者的退休概率; 与正常雇员相比, 性别㊁ 健康和家庭环境对自营业者退休选 择没有显著影响;分析显示相对较少的雇员在后来的生活中转型为自营业者,而那些并不富裕的工作 Vodopivec & Arunatilake (2011) 研究了人口老龄化对斯里兰卡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及其劳动力市场紧 缩的决定性因素;认为大部分就职于农业㊁ 制造业㊁ 贸易等非正式部门的老龄人口为自营业者或者临 时工,他们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主要原因是健康状况,而就职于公共部门的正式工退休的主要原因是强 制退休制度;他们建议政府应调整制度, 使退休年龄灵活化以提高老龄人口的劳动参与率, 提倡终生 学习以提高老龄人口劳动生产力㊂ Lee & Lee (2013) 研究了韩国老龄人口雇用形态对退休决策的影 响,指出自营业个体和有薪水员工退休概率存在不同;研究发现自营业个体相较于有薪水的员工更不 容易退休,而个人收入㊁健康㊁生产力㊁ 工作特征和强制性退休政策等都不能很好的解释这一现象, 员 工和工作匹配度更高是自雇佣个体延迟退休的主要影响因素㊂ Koning & Raterink (2013) 利用线性概 率模型,分解了出生年代㊁年龄㊁日历时间以及两项针对老龄工作者的政治措施,研究发现政策效应显 著地解释了 1999 至 2008 年 55 岁及以上人口再就业比例的提升㊂ 两国在政治和经济生活方面有很大不同,而在人口特别在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和老龄化发展趋势㊁老年 人口就业意识和就业结构变动等方面,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㊂ 他通过比较研究,认为两国面临着同样 的人口老龄化压力,应着重提高老年人口的劳动参与率, 并阐述了老年人口再就业的职业转移, 他们 大多从事低技术㊁不费体力的产业㊂ 张翼(1999) 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指出,月退休金收入㊁文化程度㊁户 人均收入等多个社会变量影响退休职工再就业与否及其收入高低㊂ 其中, 退休金收入对老年人就业 具有较强烈的再就业冲动, 其再就业的目的在于增加收入, 其再就业求职的主要路径是依赖强关系 网 岁及以上人口的劳动参与率并分析了影响农村老年劳动力劳动供给的因素㊂ 研究发现, 农村老人的 劳动参与率较高,影响老人是否工作的因素主要是年龄㊁ 健康状况㊁ 所承担的责任㊁ 性别㊁ 居住方式和 土地等家庭因素,与经济因素关系不大㊂ 朱正威等(2005) 通过对国际人口老龄化环境的政策分析,认 为目前中国在老龄化压力严峻㊁经济准备不足㊁ 退休性别不平等的条件下, 应积极借鉴国际社会的经 验,将退休返聘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危机的重要策略,从政府㊁用人单位和家庭三个层面入手,通过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