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降水的变化教学设计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降水的变化教学设计

过渡:
为什么我国的降水会有这种现象呢?(点击片
11、12)
5、补充解释:
降水主要是由季风引起的,我国的降水主要来自于夏季风。
夏季风从海洋上带来了大量的湿润气流,形成了降水。在我国夏季风主要来自于太平洋上的东南季风,和印度洋上的西南季风,它们主要影响了我国的东南、西南、华南地区,形成了大量的降水;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随着山势的阻挡,夏季风难以深入到内陆地区,使得西北内陆地区降水稀少。
C、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大兴安岭西侧、东南侧,内蒙古高原南部、黄土高原北部、青藏高原东部,主要穿过内蒙古、黑、吉、辽、冀、晋、陕、宁、甘、青、藏等省区;
D、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内蒙古高原中部、青藏高原东北部、中部,主要穿过内蒙古、宁、甘、青、藏等省区。
对照《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观察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与哪条等温线几乎重合,其东部穿过什么东西走向山脉和什么东西流向的河流?(0℃,秦岭、淮河)以加深对秦岭—淮河这条我国南北方的自然分界线的印象。
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干湿区的分布。
师提问:
从《我国的干湿地区划分图》上可看出,我国分为哪四类干湿地区?找出它们的位置并标注出来。
学生回答:
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地区(在《我国的干湿地区划分图》上标注出来)。
板书:
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地区
师提问:
其中,什么干湿气候区面积广大,主要位于我国西北部地区?学生回答:
3、学校所在地属于哪个干湿地区?生长的植被有何特点?(半湿润区,大多为落叶植物)
好了,这一节课的主要内容已经学完了,我们再来回顾一下。
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学习,搞清了我国降水的变化,有季节上的差异,也有地区之间的差异;1.时间分布上季节分布不均,夏季多冬春少,雨热同期;2.空间分布上东部多西部少,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递减。
3)分别找出年降水量超过1600mm和低于200mm的地区?(降水量最多在台湾省的火烧寮,最少在新疆的吐鲁番)
4)能否大致确认学校所在地区的年降水量为多少?(800﹥WG﹥400)从以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来我国的降水量差别很大,很多地区存在干旱缺水的现象,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近年来比较有效的途径就是人工增雨。(点击片14)
3、试讨论:
降水对家乡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提问:
1、我国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大致相当于哪条等降水量线?哪条等温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1月0℃等温线)哪两个温度带的分界线?(暖温带和亚热带)大致通过什么东西走向山脉和什么东西流向河流?(秦岭、淮河)
2、哪一条等降水量线将我国分为东西两部分,东西部各为什么干湿气候区和农业区?(400 mm等降水量线,将我国大致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为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是我国主要农业区;西部为半干旱、干旱地区,是我国主要草原放牧业地区)
学情分析:
气候是组成自然环境的重要因素。降水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对于气候的基本要素之一——降水,课本主要讲述了我国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变化、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与判读两方面的知识。
教学重点:
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
1、干湿地区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有关气候图的分析判读。
教学方法:
3、展示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的降水量柱状图,依次找出四地降水量较多的月份,(广州为
4、5、
6、7、
8、9,xx为
3、4、
5、6、
7、8,xx为
7、8,xx为
7、8)。(点击片7)
那么,我们根据四地的年降水量变化,来分析我国的年降水量时间变化,(四地的季节变化共同点为:
夏季多,冬春少且雨热同期),向学生讲述四地就代表了全国的时间变化规律:
学生答后,老师补充:1)年降水量超过1600毫米的地区大多在东南沿海地区。2)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秦岭、淮河附近至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它与我国一月份的0℃等温线大体是一致的。3)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大兴安岭、张家口市、兰州市、拉萨市至喜马拉雅山脉东缘。4)年降水量200毫米以下的地区大多在西北内陆地区。(点击片10)
观察判断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和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分别穿过我国哪些地形区、省级行政区?
学生活动讨论
教师讲授:
A、16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江南丘陵、两广丘陵、云贵高原东南和西部、青藏高原东南部,省区有浙、赣、闽、台、粤、桂、云、藏、琼等;
B、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山东丘陵、黄淮平原、黄土高原南部、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北部、青藏高原东南部,主要穿过鲁、皖、豫、陕、甘、川、云、藏等省区;
(师生互动)教师边演示边讲述,学生讨论,师生共同完成填空。(点击片13)
6、实践活动: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75页图P完成以下内容。
1)800mm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什么地方?它与1月份的那条等温线大致相吻合?(秦岭—淮河一线,1月0℃等温线)
2)400mm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什么地方?(大兴安岭、张家口市、兰州市、拉萨市至喜马拉雅山脉东缘)
教师讲解:
一个地方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反映了该地气候的湿润程度。
若降水量远大于蒸发量,则该地为湿润地区;若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则该地为半湿润地区;若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则该地为干旱地区;若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则该地为半干旱地区。湿润地区气候湿润,水分充足,有利于工农业生产,形成了我国主要的种植区;而干旱地区则气候干旱,缺水严重,不利于工农业生产,形成了我国主要的草原放牧区。
7、人工增雨:
又叫人工降雨,它是指在适当的云雨条件下,针对不同的云,采用相应的人工催化技术,以达到增加局部地区降雨的科学技术,是缓解干旱缺水的有效途径。常见的方法是向空中打炮,以促进人工降雨。
过渡:
前面我们了解了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特点)和总趋势,下面再来了解一下我国的干湿地区。(点击片15)
二、干湿地区的划分与分布(板书)
4、我国1月0℃等温线大致与哪条重要的地理界线吻合?秦岭-淮河一线
5、我国分为哪几个干湿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
6、我国最干旱和降水量最多的地方分别在哪?最干旱在新疆的吐鲁番,降水最多在台湾的火烧寮
课后作业:
1、绘制中国地图,标出800mm、400mm等降水量线,四个干湿区。
2、归纳总结,大致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的重要地理现象
(xx互动)教师提问:
从《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中可看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或规律?
总结:
从图中可看出:
我国各地区的降水差别很大,既有南北向的差异(南多北少),又有东西向的差异(东多西少),年降水量空间(地区)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板书:
2、空间分布规律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降水的时间分布规律为夏季多,冬春少且雨热同期。
板书
1、时间分布规律夏季多,冬春少且雨热同期。
过渡:
认识了降水的季节变化之后,我们再来探讨降水在不同地区的差异。(点击片
8、9)
4、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
展示《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
读图观察:
引导学生按照阅读等值线地图的步骤和方法阅读地图,从中找出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和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引导学生将800毫米、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用彩色笔描。
我国四类干湿地区的划分是依据降水量与蒸发量之间的对比关系,将我国分为了湿润区、半湿润区、干旱区、半干旱区,不同地区的生产生活活动也各不相同。
随堂练习:
1、“今年的降水比往年少”是指降水的什么变化?年际变化
2、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是什么?东部多西部少,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3、影响我国降水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夏季风和地形
第三章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
1、知道我国降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特点。
2、理解我国干湿区的分布及特点。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分析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2、能读懂并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xx目标:
1、结合生活感受理解降水现象,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
2、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
2、降水量的测算方法:
在气象观测站,人们使用雨量器和量杯测算降水量。
测量时将雨量器中的雨水或冰雪化水全部倒入量杯中,根据刻度,确定水量的多少。(在黑板上演示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方法)一月的水量相加即为月降水量,一年的相加即为年降水量,将一个地区各月的降水量依次用柱状表示在坐标系中,即可得一个地区的年降水量柱状图。根据一个地区的年降水量柱状图,我们就可以看出它的降水量的变化。(点击片6)
2、年变化——在一年中,北半球陆地月平均最低气温在1月,月平均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
气温的空间变化为:
冬季自南向北逐渐递减,南北温差大;夏季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温差不大。
根据各地热量状况的总体差异,将我国划分为五个温度带:
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
过渡:
回顾完了上节课,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我国降水的差异以及东西干湿区的分布。(点击片3)
第二课时降水的变化和干湿区(板书)
导入新课:
先来看一段视频。(播放降水视频)从片段中我们知道降雪和降雨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那么接下来我们共同学习降水的变化,以利于更好的安排我们的活动。
讲授新课:
(板书)一、降水(点击片4)
1、解释降水:
(依次点击降雨,降雪,冰雹,霜降,露水和雾,找学生认出它们是什么)降水指的是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固态或液态的水,包括有降雨,降雪,冰雹,霜降,露水和雾等等,但是我们计算降水量的时候,一般只计算降雨,降雪,冰雹等。那么如何计算降水量呢?(点击片5)
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师提问:
其中,主要位于秦岭淮河以南的干湿区是哪一个?
学生回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