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广角——重叠问题
教学目标:
1.借助直观图体会集合的数学思想,掌握用韦恩图解决一些简单的重叠问题. 2.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养成善于观察和思考的良好习惯。
重难点:理解集合图的各部分的意义和解决问题的计算方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师:我们来比一比谁听得最认真,谁最会动脑筋。
师:两个爸爸和两个儿子一起去游乐场,要买几张票?
(预设:2+2=4)【师用眼神表情提示学生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或语言提示】师:可他们只买了3张票,就顺利进去了,这是为什么?
(生自由说)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爷爷、爸爸、儿子】
师【画上符号说明】:从前面两个爷爷和爸爸看,一个是爸爸,一个是儿子;
从后两个看,一个是爸爸,一个是儿子。
师:不是4张,而是3张的关键在哪里?
(生:中间的爸爸即是爷爷的儿子,又是儿子的爸爸……)
师:爸爸这一个人有两种身份,即是爸爸,又是儿子。
所以只要买3张。
【揭示课题】(若学生说出重叠,则直接引出课题;若没有,则教师说。
)
师:今天我们集中来研究重叠问题。
[板书课题:重叠问题]
一、情境导入
收集数据,提出疑问
师:老师了解到某小学三(1)班的同学参加了兴趣小组活动。
[课件呈现统计表,揭示矛盾]你能了解到什么数学信息。
(生说)
生:参加语文小组的有8人;参加数学小组的有9人;[板书信息]
生:还发现什么信息------?(学生观察,找出重复的人)【教师关注点-----让学生找到同时参加两个项目的人。
因为前面我们的重点也是在关注重复的部分,也就核心】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展示重复的人,上下重叠】:事实上这3个人是同时参加了两项,既参加的语文小组又参加了数学小组。
-----【这里最好让教师或学生能把信息条件完整复述一次】
2、师:刚才同学们很仔细地看了两个表格中,把重复的部分是怎样重叠一起的过程,实际我们也可以根据原先提供的表格中的信息,把这样的关系重新重新画出来,如,用一个大圈圈表述参加语文小组的,另一个大圈圈放数学小组的。
其中有一部分即参加。
又参加了。
那怎样表示呢?------就是把两个圈圈有一部分重叠一起,-----见图示意,这些话,【教师慢慢的说,尽量让学生接着话说,学生不能,教师多说点,学生能则少说点。
】-------到此就形成了两个有重叠圈圈,
师:重叠圈圈中的六个部分分别表示什么?(有语文组的,数学组的,参加两种的,单参加语文的,单参加数学的,全部的-----)这就好像是看图识意思。
师:好。
我们来看看这幅图。
师:图中整个蓝圈表示什么意思?(参加语文小组的一共有8人)
图中整个红圈表示什么意思?(参加数学小组的一共有8人)
中间交叉部分表示什么意思?(两项都参加的有3人)
左边月牙里的和右边月牙里的表示什么?(只参加语文组的有5人;只参加数学组的有6人)
师[边说边板书画圈]:这里我们用一个圈表示8人参加语文小组,用另一个圈表示9人参加数学小组,那中间重叠的部分表示什么呢?(板书生说:即参加语文小组,又参加数学小组。
)有几人?(3人)【数据填进去】
3、师:两组一共有多少人,可以怎么算?
8+9-3=14
为什么8+9后还要减3 呢?(因为杨明、李芳、刘红多算了一次,因此要减去3.)
5+9=14(只参加语文组的人数+全部参加数学组的人数)
8+6=14(全部参加语文组的人数+只参加数学组的人数)
5+3+6=14(把人数分成3部分来看,只参加语文组的人数+两项都参加的人数+只参加数学组的人数)
师:很棒。
同学们真能干。
【小结】在解决重叠问题时,我们通过画图示,如线段、圈圈等帮助我们解决,计算的时候要减去重叠的部分。
三、巩固练习
一星级练习:基础练习
1、练习二十四第1题
先独立完成填图,集体校对。
2、教材练习二十四第2题。
把重复出现的品种圈出来,列式计算。
3、解决问题:我们班有26人订了《数学王国》,有22人订了《作文天地》,其中有9人两种杂都订了,我们班一共有多少人?26+22-9=39(人)
二星级练习:发展提高。
1、4人参加跑步比赛,3人参加跳远比赛,运动员一共有几名?(有四种情况)先提示,再通过小组讨论解决,再讲评。
4+3=7 4+3-1=6 4+3-2=5 4+3-3=4
2、求重叠部分是多少。
13+6-14=5(cm)
师:第一种:不重叠刚好碰到一起应该是19cm,重叠以后是14cm,少掉了5cm,少掉的部分就是重叠的部分。
第二种:13+6-□=14 □=5
[课件展示几个例题]【小结】:师:刚刚我们解决了这几个问题,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都属于重叠问题)
师:对了。
这些都是重叠问题。
那我们是怎么解决重叠问题的呢?(生:画图……)师:是的我们画圈圈图来理解,而且还很好地表示出重叠的部分,在计算的时候提醒我们要减去重叠的部分。
师:这个图有一个名称,叫做韦恩图。
【板书韦恩图】最早是1881年英国逻辑学家韦恩发明的。
用韦恩图不仅能清晰地表示出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还便于我们计算。
三星级练习:
师:刚刚同学们在挑战一星级和二星级题目时都有很棒的表现,敢不敢挑战三星级?好,我们一起来看看题目。
师:怎么做呢?请你写下算式。
(生做,汇报。
)
师:很厉害,解决了很多重叠问题,掌声送给你们!
四、课堂小结
师:学到这里,请同学们来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
重叠问题
参加语文小组参加数学小组韦恩图
既参加语文,又参加数学。
一共有多少人?
8+9-3=14人
5+9=14人
6+8=14人
5+3+6=14人
重叠问题教学反思
这节课学习用韦恩图来解决重叠问题,理解计算时要减去重叠的部分。
课前谈话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唤起学生对重叠现象的认识。
如在父子关系中,爸爸有双重身份,既是爷爷的儿子,又是儿子的爸爸,但是是同一个人,所以买3张票而不是4张票的关键是拥有双重身份的爸爸。
学生也自己举例或找到了生活中的重叠的例子。
借着课前谈话,老师直接引出课题,即今天我们要学习研究的是重叠问题。
在导入环节,收集好数据后,直接提出质疑,引发学生思考,重点关注重叠的现象。
从课的进程来看,从疑问导入到完成课堂小结,课的结构比较完整,有递进的趋势,重难点突出,对交叉重叠的含义理解得比较充分,内容比较扎实。
练习有梯度,有基础题,提高题和挑战题,并且题型丰富,有很好的铺垫,较难的题目也是学生“跳一跳能摘到的桃子”。
在研究运动会方案的时候,采用了小组合作等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交流。
教学中体现了一一对应和符号化的数学思想,图形和算式结合非常充分,算法和思路上也展现了多样化。
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积极,能积极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和表达。
多媒体的运用比较恰当,板书能够较好的展示所学的内容和方法。
有待改进的是:对于练习中学生的作品展示应进行再强化。
教学过程中,板书和课件多次展示韦恩图,体现他的作用,对于学生关注了口头回答算法和含义,缺少展示学生对韦恩图的运用。
在作业批阅中,发现,很多学生都能够较好地运用韦恩图帮助自己进行计算的理解,如果可以请学生上来展示自己的作业,说说自己的思路和算法,那么不仅能很好地展现学生的学习和思维过程,也能对其他同学有促进理解的作用。
在教学中,让学生再用清晰的语言来较完整地描述题目比较缺乏,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进行再强化。
终极挑战题,即三星级题目没有在课堂内讲评,从时间的把握来看,有些地方还不够紧凑,提问的针对性要再加强一些,同学之间的交流可以再充分一些。
上课的过程是完善和锻炼的过程,今后会在把握教材和研究学生方面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