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课 白杨礼赞(语文版)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课 白杨礼赞(语文版)

1、白杨礼赞
教学目标
一、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二、整体感知课文,赏析重点语段、语句
三、结合文章内容体会象征手法、排比与反问三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第1课时
教学步骤
一、茅盾简述
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

二、写作背景
抗日战争相持阶段,作者前往新疆、延安讲学。

在此期间他看到广大北方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团结一致,与日寇展开艰苦卓绝的斗争。

作者从抗日根据地军民的身上看到民族解放的希望和未来,故而写下此文。

三、释题
“礼”,崇敬。

题目的意思是怀着崇敬的心情赞美白杨树。

四、整体感知课文
1、写作线索
抒情线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提示:在文中寻找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的相关语句(第1自然段、第4自然段、第6自然段、第8自然段、第9自然段)
2、理清写作思路结构
第1部分(1):直抒自己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第2部分(2~4):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3部分(5~6):描绘白杨树的形象与品质,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4部分(7~8):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旨。

第5部分(9):将白杨树和楠木做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

提示:课文结构划分的依据——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五、解析第1、2、3自然段
1、第1自然段在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提示:开门见山,点明文章的题旨,揭示白杨树的不平凡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说明赞美白杨树的原因,点明文章的线索。

2、阅读第2、3自然段,寻找出能表现以下内容的词句
黄土高原的特点——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作者见到黄土高原的感觉印象——雄壮、伟大、单调
作者见到白杨树的情绪变化——恹恹欲睡、惊奇地叫了一声
3、作者描绘黄土高原的景色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以“雄壮”、“单调”为背景,正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写高原的单调,令人恹恹欲睡,反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形象做铺垫。

概括总结:描绘黄土高原的景色,描述自己的种种感受,都是为了展现白杨树不寻常的生长环境,显示白杨树不寻常的意义。

第2课时
一、第4自然段在文中的重要作用是什么?
提示:承上启下,以“极普通”突出白杨树的“普通”而“不平凡”,为下文歌颂北方军民预作铺垫。

二、阅读第5、6自然段,而后思考问题
1、文段中哪个词语最能概括归纳白杨树的形象基本特征?
提示:力争上游
2、文段中从哪几个角度(方面)来描绘白杨树的外在形态?
3、作者认为白杨树的内在品质特征是什么?请选用文段中的词语作答。

提示:干——笔直
枝——靠拢
外在形态叶——向上力争上游(形)
白杨树皮——光泽突出白杨树的正直倔强、不折倔强挺立不挠,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内在品质向上发展坚强、有斗争精神(神)(作用)
不折不挠
4、第6自然段与第9自然段在词语上有什么变化,作用是什么?
提示:由远指(那)到近指(这),由“实在是”变为“决不是”,作用是使读者对白杨树的外在形象与内在品质更加清晰,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更为强烈。

三、阅读第7、8自然段而后作解析
1、第7自然段以什么修辞手法,选用哪些词语给白杨树内在气质以高度评价?
提示:修辞手法——拟人、对比——“好女子”、“伟丈夫”——突出白杨树的内在品质;
选用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
2、作者在第7自然段中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提示:连用4个反问句式组成排比句式,由树及人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在这4个反问句式中,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如何逐步加深的?
提示:a、由树及人,引发读者的深思共鸣,为下文做好铺垫
b、由白杨树不平凡的品质,联想到北方农民
c、由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联想到家乡的守卫哨兵
d、由白杨树“紧靠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联想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敌后抗日群众的精神意志。

4、作者运用反问句式与排比句式的用意是什么?
提示:层层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赞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抗日军民。

5、第8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提示:进一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说明礼赞白杨树的根本原因,点明全文的主题思想。

6、第9自然段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进行对比,目的何在?
提示:内容上,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了对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的愤慨鄙弃之情,深化主题,再以激昂之情赞美白杨树,从结构上形成首尾呼应。

四、课文主题归纳
作者运用象征手法,通过描绘白杨树的艺术形象,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抗日军民保卫祖国的形象,以及朴质、坚强、团结向上的精神和意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