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散文(上课用)
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散文(上课用)
以上考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词语含义; 2.句子含义。(理解 )
3.布局谋篇; 4.归纳内容要点; 5.作者观点态度。(分析综合) 6.形象、语言、表达技巧;(鉴赏) 7.评价文章思想内容、观点态度(开 放型)。(评价)
清单1:文章构件的一般作用
1.题目 ①写作对象;②文章体裁;③其它重要内容。 2.开头 ⑴开篇点题;⑵总领全文;⑶引出下文;⑷烘托渲染 3.主体部分 ⑴过渡段:承上启下(过渡)作用; ⑵段落总括句:总结上文;引出下文;表明观点态度 4.结尾 ⑴卒章显志(点明……的中心),画龙点睛; ⑵总结全文,深化(强调、升华)中心; ⑶首尾呼应(照应开头,呼应题目)。
二、散文读写基本规律
1.散文写作的基本类型: ⑴缘情(志、理)择景(物、事) ⑵借景(物、事)抒情(志、理) 2.散文阅读的基本要领: ⑴写景(状物、叙事)是手段、是依凭,抒 情(言志、析理)才是目的、是归宿。 ⑵对景、事、物的理解要归结至情、志、理 的层面上分析。
三、散文写作技巧
1.熔情、理、事于一炉
清单3:常见表现手法与技巧
1.表达方式:叙述顺序、描写方法、抒情类型。 2.表现手法:悬念、铺垫、伏笔、烘托、渲染、
衬托、对比、象征、想像、联想 3.布局谋篇:线索选择、顺序选用、过渡照应、
伏笔铺垫、卒章显志、详略剪裁 4.语言辞格:
⑴描绘类:比喻、夸张、拟人、借代——生动 形象
⑵结构类:对偶、排比、反复——强调突出 ⑶语气类:反问、设问——增强语气 特别注意:散文的反衬手法。
阅读方法
1、梳理文脉(整体把握)
找到线索,线索正是把文中各个部分 的材料串起来的那根“红线”。它可以是 事件、景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以写 景散文为例,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 景物为线索。例如:《荷塘月色》以游踪 为线索,《故乡的榕树》以“故乡的榕树 ”为线索。所以阅读时,理清文中的事件 、景物、人物及线索,才能整体把握文章 的内容。
有叙述,有抒情,更有议论。
小结:融情、理、事于一炉
将叙事、描写、抒情、议论熔铸在一起的表 达技巧,关键在于:
⑴抓好叙事——抓住那最能反映生活本质和 内心深情的举止行为。事件选得典型、感人, 情缘事而发,议由感而生,文章就会显得自然 而真切。
⑵要使情、理、事融和在一起。以抒情、议 论之笔来叙事,收到笔笔含情,即事见理的效 果。
3、概括主题
一篇优秀散文,无论是选材谋篇 ,还是遣词造句,无论是运用修辞 ,都是为表现主旨服务的。如果成 功地把握散文主旨思考问题,那么 我们就不难找出需要的答案来。但 是,散文的主旨并不都是直露的, 需要我们体会概括。
4、分析手法 散文灵活运用多种表现手法,
对表现手法的考查是高考重点之一 ,主要考查表现手法的运用所产生 的艺术效果。如:表达方式、修辞 手法、抒情手法及其作用等。 5、品味语言
2、寻找“文眼”
优秀的散文大多有“文眼”。“文眼”往往是 文中最精彩、最耐人寻味的地方,是反映主题思想 、创作意图的关键词句。抓住了“文眼”,就抓住 了全文的关键,找准了理解、把握全文的突破口。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文首的“心里颇不宁静”, 是揭示全文主旨的“文眼”。鉴赏散文时,要全力 找出 “文眼”,以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 。寻找“文眼”,即把文中叙述、描写基础上的议 论抒情句、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句、首尾照应的句子 等找出来加以体悟,因为这些句子往往直接透露出 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倾向、写作目的。
文学类文本阅读
——散文阅读
阅
理解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读
鉴
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4.中心意思
散
6.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文
7.鉴赏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考
鉴赏评价 8.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
点
点态度
散文的一大特色就是语言美。 体会品味语句的妙处,不能孤立的 看,要联系上下文,联系文章的主 旨才能看出语句的丰富内涵,要注 意把握形象化语句的抽象含义。
一、散文的基本类型
1.叙事性散文——以小见大 ①写小事琐事凡事——小事见深意 ②取材于真人真事——不靠虚构 ③以多个片断剪影表达主题——少用单一故事 2.哲理性散文——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 ①抒写人生生活感悟 ②小处着笔 ③点到为止 3.写景咏物散文——意蕴丰富,含意深远 ①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②情景交融 ③细腻描写 4.抒情性散文——直抒胸臆,朴实自然 5.写人散文——塑造人物 人物描写的方法
三、散文写作技巧
2.融情于叙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 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
像议论,又像叙述,更似抒情。
在这有限的时刻里,战士们还多方寻思着,为 当地的父老们尽一点力。他们思虑着:哪些溪涧 在山洪到来时不好通过,就架起一座座石桥和板 桥;哪些人家离河太远,就在散居的村舍挖下一 口口水井;哪些水井靠近大路,又在水井上加了 井盖。他们还挨家挨户去看,看谁家的房子漏雨, 就苫上新草;谁家的灶台裂了缝,用泥灰把它抹 好。……这些在敌人猛烈的炮火中滚、爬、拚搏, 无所畏惧的战士,对朝鲜人民是多么体贴入微! 怪不得朝鲜人民称颂他们“这些中国孩子的心, 简直是金子一般的心,银子一般的心,水晶一般 的晶莹玲珑的心!”
清单2:人称选用的效果作用
第一人称 以身临其境的口吻叙述,显得真实,可以增强 文章的可信度、真实感;
第二人称 以对话的口吻叙述,可起到拟人化的作用,拉 近与抒情对象的距离,显得亲切自然,便于交流 感情,用于抒情能增强感染力。
第三人称 以客观旁述的口吻叙述,可使文章张驰自由, 便于多角度描述事物,表达感情。
在叙述某一事件时,融进自己内心的感动、感想、 感情,熔情、理、事于一炉,从而加强文章的感 染力。
在这些日子里,在志愿军就要跟他们分手的日子, 深深的离情却牵着他们的心。他们可以承担一个浩 大的战争,可以承担重建家园的种种艰辛,可是却 承担不了如此沉重的离情。志愿军也是这样。他们 在远离祖国的八年中,时时想着祖国,念着祖国, 可是当他们一旦要离开这结下生死之谊的人民,却 是无限地依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