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现代社会,单靠个人能力做出事业上的重大突破的可能性已经越来越小,更多的创新成果要依靠集体智慧。
因此,个体在具备必要的自身能力之外还必须具备与他人合作的协作能力。
对此,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
1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紧迫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之间的接触和联系日益增多,合作的范围越来越广,这就要求人们具备善于与别人合作的良好品质和能力。
合作既是社会交往中的必备技巧,也是现代社会人才素质的重要内容,更是高中政治课的重要目的之一。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面对未来教育的挑战,提出教育必须围绕“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四种基本能力来培养新一代。
其中“学会共同生活”便是指要培养孩子在人际活动中能与人共处与合作,这是当前重要的教育目标之一。
而且,今天的学生,将是未来的主人,为了他们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必须学会合作。
我们的教育必须面向未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合作氛围,使他们学会合作,分享成果。
2 学生缺乏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原因分析
2.1 家庭因素
现在大多数家庭的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了,不少学生渐渐成为家庭的“中心”。
尤其是独生子女,缺乏合作的机会与对象,更容易形成“人人为我,我为自我”的个人中心主义者,不明与人为善的重要性。
严重的是除了自己,谁也不爱,谁也不管。
个体意识增强,而群体意识减弱。
再加上家长在这方面缺乏对孩子的正确引导,忽视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容易使学生养成心胸狭窄、性格孤僻、自私自利,产生猜疑、妒忌和仇视他人的心理,养成极端个人主义,缺乏合作精神,阻碍学生的健康成长。
2.2 学校因素
受片面追求升学率和考分功能绝对化的影响以及家长的施压,学校一般在开设课程的时候,只是把要考试的科目作为重点。
现在仍然出现主科、副科的词语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尤其是对学生的合作能力有巨大培养作用的艺体类课程,在很多学校更是成了摆设。
没有正规的场地,没有正规的教师,甚至有些学校根本就不开设该类课程。
所以,单纯依靠文化课程的学习是很难达到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目的的。
同时,现在很多的学校在政府的压力下,过分的强调安全的因素,学生的课外活动基本不开展,学生又更是失去了一块锻炼的领地。
3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途径
3.1 从家庭着手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
在家庭生活中,亲子之间的关系是孩子能否较好地形成合作精神的关键。
3.1.1 注重积极的情感交流,想方设法赢得合作
合作是亲子间平等关系的一种表现。
子女在与父母的交流沟通中,受到多种暗含情感交流的影响,渐渐形成了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生的态度。
因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不失时机地以赞美、鼓励的语言同孩子说话,孩子会感到很亲切,从而缩短了彼此间的距离,增进了彼此间的合作。
父母要以民主的态度去理解与尊重孩子。
合作不是要求父母对孩子一味迁就,也不是要求孩子对父母言听计从。
真正的合作应该是在平等基础上的、双方都乐意接受的一种态度和行为。
所以,对父母而言,必须处处讲究合作技巧,想办法赢得孩子的合作。
3.1.2 让学生必须而且能够承担一定的家庭责任
有研究表明:在成长期间参与家务劳动、生活能力得到一定锻炼的孩子,长大成人后更可能获得较好成就,有较好的婚姻及人际关系,生活也较愉快。
而那些在青少年时期未承担任何劳动和责任的人,却易出现心理问题,工作表现也较差,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也易出现某些不良行为。
分担和参与家务劳动、参与家事讨论、参与家庭经济管理等是锻炼孩子生活能力的主要方式。
对孩子做家务,
要提要求,不要挑剔;要指导,不要嘲讽;要鼓励,不要指责;鼓励并尊重孩子对家庭事务提出意见。
3.1.3 教会孩子与人合作的技巧
要求孩子善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和需求,仔细倾听并尊重他人的意见,学会与他人分享,能够宽容他人的行为,能够欣赏他人的优点。
3.2 学校加强对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3.2.1 提高教师理论水平。
指导实践工作,正确的教育行为来自于正确的教育观念。
在教研活动申,教师应积扳学习新的理论和理念,不断转变观念,并结合工作实践,对身边的教育现象进行分析,规范自己的行为,将尊重平等的教育思想渗透在对学生的教育中。
3.2.2 在教学中贯穿合作意识的教育。
在现代教育理念中,教师和学生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教师和学生更多的是学习过程的合作者。
所以,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采取师生互动的形式,与学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合作的乐趣和重要性,作到学习知识和学习合
作的统一。
3.2.3 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
实践出真知。
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是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在学校这样一个集体的环境中,具备所有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的条件。
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学生学会汲取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学会欣赏别人、帮助别人、关爱别人。
使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学会真诚、谦让、耐心。
同时,积极创设条件让学生尝到合作的甜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团结一心、精诚合作的意识和精神。
让学生明白,未来的竞争必须依靠全民族的携手合作和共同参与,不但要敢于竞争,还要善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