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优秀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是艺术领域中的一项分类,冠以“民间”字样,显然是要与所谓的“宫廷艺术”与“贵族艺术”等有所区隔。
不过“民间艺术”的领域很宽广,而且也不乏很多“绝活”,象皮影、剪纸、编织、绣花、狮子舞等等,都是很著名的民间艺术,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一、淮阳“泥泥狗”
源于河南周口市的淮阳县淮阳“泥泥狗”,就伴随着宗教祭祀和古老的民俗而诞生,并传承至今。
“泥泥狗”是淮阳泥玩具的总称。
“泥泥狗”又称“陵狗”,当地人说它是为伏羲、女娲看守陵庙的“神狗”,若购买“泥泥狗”赠送亲友,可以消灾、祛病,颇为神圣。
特点:淮阳“泥泥狗”造型古拙、怪诞,色彩艳丽,以黑色垫底,周身施以五彩纹饰。
品种约有数百种,多为奇禽异兽,或人、兽同体,诸如“人面猴”、“人面兽”、“猴头燕”、“九头鸟”、“人头狗”、“双头狗”、“多头怪”等等。
其中,“人面猴”的形象被视为“人祖猴”,其造型肃穆、神圣,绝无一般玩具中动物猴的顽皮神态。
二、朱仙镇木板年画
木版年画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江苏桃花坞年画并称中国四大年画。
年画作为中国独有的一朵艺术奇葩,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精华。
朱仙镇的木版年画,不但具有极高的艺术收藏价值,而且极具观赏价值。
朱仙镇木版年画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诞生于唐,兴于宋,鼎盛于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被誉为中国木版年画之鼻祖。
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最早兴起于北宋,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当时社会经济的飞跃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分不开。
北宋初年,宋都东京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各地的商人大量涌向京城。
庞大的市民阶层促进了世俗文艺的发展;活跃的世俗文艺又给年画的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加之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将我国雕版印刷业推向繁荣。
自此,年画也由笔画转向刻版印刷
朱仙镇木版年画之所以与天津的杨柳青、江苏的桃花坞、山东的潍坊、四川的绵竹并称为全国著名年画,是由它独特的风格决定的。
朱仙镇年画构图饱满,线条粗扩简炼,造型古朴夸张,色彩新鲜艳丽。
人物头大身子小,既有喜剧效果又觉得匀称舒适。
有些地方的年画人物脸部多打红脸蛋来妆饰,而朱仙镇的年画不打红脸蛋,看起来很自然和谐。
在中国传统民间工艺中,人们多把老虎做成或画成黄老虎或红老虎,而朱仙镇的年画是黑老虎。
这种不拘泥于传统的创作手法、受到了中外美术界的重视和赞誉。
朱仙镇木版年画制作采用木版与镂版相结合,水印套色,种类繁多,所用原料为炮制工序,用纸讲究,色彩艳丽,庄重深厚,题材和内容大多取材于历史戏剧、演义小说、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
年画乡土气息浓郁,民间情趣强烈,具有独特的地方色彩和淳朴古老的民族风格,是民间工艺美术中的一支奇葩。
朱仙镇年画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神祗画,如灶君神、天地神等,另一类是门神类,朱仙镇木版年画中最多的就是门神,门神中以秦琼、尉迟敬德两位武将为主。
特点:朱仙镇木版年画十分讲究用色,以矿物、植物作原料,自行手工磨制颜料,磨出的颜料色彩十分纯净,以之印制的年画明快鲜艳,久不褪色,构图饱满
匀称,线条简练粗犷,造型古朴夸张,艺术风格独特。
三、河南剪纸
在河南禹洲的范坡乡,一位当地的民间剪纸艺术家,握了半辈子锄头的徐光豫怎么也没想到跟剪刀结了缘。
一张普普通通的红纸,在他手中叠叠剪剪,就变成一张张精美的剪纸作品,而他唯一的工具竟是这把天天挂在墙上粗大的剪刀。
就是这把剪刀到了徐光豫手中,却能剪出令人惊叹、细致、复杂的团花剪纸作品。
团花剪纸作品一般为圆形,所剪景物形像都以团花的圆心对称布局,具有很强的装饰性。
用团花作装饰,会产生祥和、富足、团圆的喜庆气氛。
在团花作品中的图案隐含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
徐光豫的团花剪纸中大都根据当地流传的俗语创作而成。
特点:易学,民间基础广,能充分挖掘出动手动脑能力。
能很好的锻炼形象思维。
剪纸本身的地域风格特点是:北方剪纸粗犷,南方剪纸细腻。
各地有不同的剪纸风格,各有特色。
有单色剪纸和彩色剪纸两种。
单色剪纸又分阴刻、阳刻、阴阳刻、剪影。
彩色剪纸分为染色剪纸、衬色剪纸、填色剪纸、套色剪纸、点彩剪纸、分色剪纸、拼色剪纸、叠色剪纸等多种。
四、皮影
河南皮影主要分布在豫南和豫西等地区。
据文献记载,北宋东京汴梁(今开封)就有许多街口置“小影戏棚子”。
相传,南阳桐柏皮影始于南宋,当时金兵南犯,岳飞率军驻扎桐柏,很多皮影艺人仰慕岳飞精忠报国,来到桐柏,带来了影戏艺术。
桐柏皮影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形成了线条古拙粗犷,唱腔优美动人的独特风格。
现保留下来的桐柏皮影剧目有《杨家将》、《隋唐演义》、《西游记》等60多个。
河南灵宝道情皮影可追溯到明代。
由最初的“说唱道情”演变为富有灵宝地方特色的道情皮影。
道情皮影演奏极富特色,主要乐器有四弦、玉箫、月琴、鱼鼓、简板、手板、碰钟等组成,是传说中八仙人物所用的法器。
道情皮影戏的唱腔总分为官调(喜调)和梅调(哀调)两种。
除曲笛外,所有演奏者也是演唱者,其鲜明的演唱特点就是每唱一句或一段后,众人齐声合唱。
由于腔调富于变化,各种人物及剧情都得到了充分的演绎。
特点:内容和艺术效果通过灯光、幕布、唱腔以及演员手中操纵的影人表演表现出来。
所用的皮影人和皮影场景既是表演的道具,又是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美术作品。
五、濮阳市麦秆画
麦秸画又称麦秆画,可上溯至隋朝,已有 1400 多年的历史。
中原是我国的小麦主产区,地处中原的濮阳自然地成为麦秸画的摇篮。
麦秸画的发展虽几经周折,仍以其顽强的艺术生命,在民间艺术的殿堂里独秀一枝,绽放异彩。
特点:麦杆工艺源于民间,它利用民间自然资源麦杆,通过熏、蒸、烫、漂等十几道加工处理工序,在保持麦杆自然光泽和纹理的基础上,又大胆吸收了国画、版画、剪纸、烙画、贴画等诸多艺术表现手法,以精湛的制作手法,巧妙的制作出了古朴典雅,惟妙惟肖的手工艺品
六、南阳玉雕
南阳玉,又称"独山玉"或"南玉",产于南阳市城区北边的独山。
为全国四大名玉之一。
独山玉质坚韧微密,细腻柔润,光泽透明,色泽斑驳陆离。
有绿、白、黄、紫、红、白6种色素77个色彩类型,是玉雕的一等原料。
南阳玉雕
独山玉雕,历史悠久,1959年在独山附近的黄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出产的玉铲,证明早在5000余年前先民们已认识和使用了独山玉。
独山脚下"玉街寺"遗址,为汉代雕刻玉器的地方。
清《新修南阳县志》载:"故县北居民,多治玉为生。
"旧中国,南阳玉雕已形成一大行业,城内有作坊80多家,多是后设作坊,前面开店,自雕自销。
玉雕品主要有人物、花卉、鸟兽、山水、神像、炉熏、首饰等120多个品种。
独玉雕品晶莹闪烁、玲珑剔透,为南阳著名特产。
镇平县每年举办大型国际玉雕节,吸引了众多的海内外客商,南阳玉雕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特点:雕刻按技法不同分花活、素活两类,花活如花熏、转炉、飞禽、走兽、仕女人物等。
雕技精湛,刀法复杂,寓意深刻;素活如戒指、手镯、耳环等。
现代艺人除继承传统雕刻外,融汇国画的山水、人物、花鸟等画风格,经历代玉雕艺人的潜心研究,逐步形成"花活以技取奇,素活以色显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