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韦伯

马克思~韦伯

浅谈韦伯理解社会学及其方法论摘要:韦伯所构建的体系庞大的理解社会学,不仅为德国人文主义社会学铺设了最重要的一段基石,而且已经成为整个社会学的思想财富。

韦伯认为社会学就是致力于解释性理解社会行动并通过这种理解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和影响作出因果说明的科学。

为了保证社会学研究的客观有效性,他提出了“价值中立”和“理想类型”的方法论。

在社会学界引起轰动,至今其学说为后人所敬仰。

本文主要就其理解社会学及其方法论进行讨论。

关键词:理解社会学、价值中立、理念类型、马克思·韦伯(1864-1920)是社会学学界公认的“社会科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他的学说始终闪耀着魅惑而迷人的光芒,他博大精深的思想理论和研究方法影响着哲学、法学、历史学、心理学等众多学科的学者们。

同时,韦伯也是个多产作家,其著作覆盖面非常的广泛,涉及各个学术领域。

我在此主要讨论韦伯的理解的概念与其方法论理论。

尽管他在这些方面的学说依然是备受争议,甚至为此形成的两大阵营,事实上,这种争论恰恰又推进了韦伯方法论向更好更完善的方向发展,韦伯的方法论,形成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我们探讨一个理论。

应该将其置于当时的环境下去理解,看韦伯是如何解释他的那个时代,而其现实意义,则是随着时代发展得到的验证与实用,与我们今日现实处境的相关性,亦或说是借鉴意义。

我们称韦伯是我们同时代的人,因为他所研究的问题是我们现在依然在研究的问题。

韦伯的思想始终在“现实性”的背景之下长期被关注,成为当代最重要的思想资源。

(一)、理解社会学韦伯曾说:“社会学是一门与对社会行动的解释性理解有关,并因此与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和结果的因果联系说明有关的科学。

”[1]这也就是说,在韦伯看来,社会学是一门理解社会行为的科学,人的行为具有一种内在的可理解性,这是因为人是有意识的[2],而理解则是一个最为基本的概念,面对社会事实,研究者应该先去理解这一文化现象,行动者、行动者与行动者之间的互动,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之后才能去说明、去解释他们之间存在的内在关系。

韦伯把他的理解分为两种具体形式,其一是“直接观察的理解”,即对特定行动的主观意义的直接的观察性理解,也就是通过直接观察理解它的意义。

例如:天黑了,主人点亮灯光照明。

我们无需考察有多少种情况下天黑了,人们要打灯照明就可以理解这样的行为了。

其二呢,就是“解释性理解”,即通过了解一件事情的动机去理解这个行动。

更进一步,他认为社会学家还应该去说明人们的信念和价值观是如何决定其行为的。

即在洞悉社会现象之后,就有必要再从因果关系上去说明些现象。

“留日学生杀母案”刺痛天下可怜父母心,引发整个社会深思,在此,我们很难只从表面上去理解儿子的刺母行为,而金钱原因也不过是一条导火线,真正的炸药包在何处还需要我们真正深入事件的肌理骨髓去解释说明。

此外,从解释性理解这一层面上分心,韦伯的见解要比狄尔泰的高超许多,他把“理解”拉出了心理学的范畴,不再单纯是心理学原理中一个“将心比心”的移情过程,更重要的是社会的可理解性是独立的,突破了以往学者的局限。

德语“Verstehe”的意思应为“去理解”,也就是运用理解这一方法,“通过洞察去把握”人类行为,而我们也认可社会学研究的目的是理解人的行为而不是对该行为作出价值判断。

那么,我们来看一个具体事例。

农妇吴远碧,于1989年随夫携儿带女进城打工,寻找"好生活",不料却患上一种"怪病",腹部积水,肚胀如鼓,第一次进医院,就花光了积蓄。

出院不久,腹部积水又发作。

为不拖累家庭,农妇挥刀自剖肚子自医,差点送命。

媒体报道后,在有关领导关怀下,农妇被送入大医院救治。

(本段摘自2011年5月23日《华商报》)作为社会学家,面对这个真实的案例,我们首先要做的不是去评判谁对谁错,不是去批判农妇的无知与愚昧,不是去谴责社保制度的不完善,不是去怒骂社会的冷漠。

而是去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情?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她这样的行为?让我们冷静的分析一下,吴远碧的身份是一个农民工的妻子,为了来大城市过上好的生活,跟随丈夫到城里打工,不幸换上此病,丈夫一人打工赚钱养活家里,而第一次的治疗几乎花光了家里的积蓄,第二次又换上此病,家里不禁恐慌,因为实在没有能力为她治疗,而这个病又严重的影响她的正常生活,加之大女儿的出走又让家里雪上加霜。

吴远碧如是说:“这一刀下去,好了,就不再拖累家人了;要是要了命,也就不用再拖累家人了。

”基于她的认识层面,在她的印象中,医生就是这么做的,所以她也照着做,最终选择这种自残式的救命方案。

那么我们可以从她的身份、阶级、地位、角色等方面分析,据报道说:她本人个性倔强、收入少,脾气大,又爱争吵纠纷多,平时习惯不好,还乱扔垃圾,而农民工本身可能文化素质又比较低,无法较为清晰地认识问题,作为外来人口,又不容易融入社区和城市生活,加之没有常住身份,很多福利也无法享受。

种种因素叠加,促使她做出如此极端的选择。

当今的中国社会,阶层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阶级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多,正是因为不了解,所以我们的主观猜测就更多,各种有色的眼镜就不自觉的戴上了。

正如一些媒体不断炒作华中师大性学副教授彭晓辉“性侵递套”这一说法,身为媒体人士,又是否以新闻的准确性与真实性传达与人?社会就像一个巨大的拼版,我们起初只接触一两个离散的小版块,并去观察它们,之后才又发现其他散碎的版块,我们又去努力理解吸收它,渐渐地,我们所掌握的越多,拼版就越趋于完整,我们的观点随之发生改变从,但也因此,我们的视野从许多小而零乱的片段转移到了被结合在一起的整体,我们对于社会的理解就更深刻、更系统和完善。

(二)、价值中立从我们开始有意识以来,就不断的对外界进行着评价判断,这个糖果是否甜,这件衣服是否漂亮等等,毋庸置疑的是,我们的价值判断是极具主观性和个人性的,作为社会学人,我们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对于这样一个整体,当进行研究课题时,一味的依据个人喜好憎恶进行主观判断的话,那我们的研究必将寸步难行,甚至误人子弟,误入穷途。

之所以要提倡价值中理论,是因为韦伯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社会学家在进行选题研究或社会研究时,无法摆脱掉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所施与的影响,毕竟我们是生活在这个世界的人,我们也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一定的角色,对所生活于其间的社会是存在依赖关系的,无法脱离这个世界。

因此韦伯所提出的“价值中立”是指在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一旦社会科学家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选定了研究课题,就必须排除主观的干扰因素,而遵循他所发现的资料的引导,尽可能地反映社会本身的状态,是什么样的状态就表现出来什么样的规律和状态,不添加任何人为因素,力求做到一种遵循学理的客观。

而不是超越自己的本分去处理价值评判问题,使科学丧失客观性,丧失最起码的尊严。

在此需申明一点,价值中立并不等于价值冷漠,让每位社会学人都变成冷血动物。

我们每个人还是有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然而这并不妨碍我们在研究社会课题时的价值中立。

我们在研究社会事实时,进行“无涉及个人意念的价值判断”[3]而做到的价值中立。

在日常生活中这全然不影响我们买水果时是选择苹果还是选择梨,而不是纠结于这两种水果都各有利弊,要坚守价值中立,苹果呢怎样怎样,梨子呢怎样怎样,所以呢两者从买实用性,性价比上判断呢,都是很好的,所以我就都买了。

如果这种事情真的如实发生了。

我也只能叹息孔乙己的再次出现。

在我们的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课的问卷展示环节中,的确是看到一些问卷上明显存在褒贬色彩倾向,之后在我自己进行问卷设计时,一直努力避免自己犯类似的错误。

但每当我思考起这个问题时,我也深刻的感觉到社会学家确实面临这样一个挑战,他们的研究对象是人,是他们所生存的真实的社会,面对研究对象,毕竟事实不会说话,资料不会自我显明,需要社会科学家去解释并解释他,,难免会加入自己的理解,记得老师也说过,一个社会学家是站立在全局的,所以我相信,随着我们理论学习的深入,专业知识的不断积累,实践经验的日趋丰富,我相信,每一位社会学家都能在面对研究对象时,都能做到有分寸的介入和适当的游离,始终能站在人类的真空中去俯瞰整个世界,这样的境界,其实现代很多优秀的社会学家都已经做到,甚至做的好,在此,也提出对社会学的恳切祝福,在社会学的春天到来之际,能看到的百花齐放。

(三)、饮誉学界的“理想类型”概念。

这个理想类型是韦伯为了克服德国人文主义和历史学派过渡个体化和特殊化倾向而提出的一种概念。

是一种基于理论结而建立的一种合理的主观建构。

根据韦伯的观点,理想类型划分为三类:1.由具体历史事件的特殊性确定的理想类型。

2.由社会现实的抽象因素组成的理想类型。

3.建立在行动者动机基础上的纯粹的行动类型。

对于社会现象和社会事实,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而韦伯的理想类型,恰好将这对个别和特殊现象的研究上升到一般和普遍的高度,又避免了过渡抽象化和现象的特殊化和孤立化。

韦伯的理念类型在学界引起的巨大轰动,无疑能够推动社会学研究的发展,帮助我们增进对客观事物的理解。

但是更多的时候,我是有些困惑的。

韦伯的理想类型作为一种特殊概念,它的构造依赖于问题的提出。

而我们必须找出研究对象之间的联系,才能从中历史联系找到可以升华的地方,事实上历史联系越复杂,理想类型的特征就越多,我们无法确保这种理想类型会不会因过度抽象而导致偏离现实与现实相距太远呢?我们也无法确保在对事物进行抽象加工过程中会不会添加过多主观因素而没有恰到好处的抽象成功呢?如果这样的话,我们所制定出的理想类型则沦落为一个毫无用处的思维产物。

而韦伯也没有提出一些具体操作方法、规则等,这使得将事物抽象为理想类型变得困难重重。

例如:顾忠华教授也指出“ideal tape 是借着片面地强调很具体的现象里面的某些成分,然后把它提升成一种纯粹的概念。

”[4]. 也向学界提出了他认为由理想类型引发的若干问题。

社会学家的目的是使不为人们所理解的东西在可能的范围内为人们所理解,是阐明活人经历过的事情有哪些尚未为人们所意识到的问题。

[5]理论只有越深刻越彻底才越容易被大众理解和接受。

我们社会学的目的,不是用你的观点说的多么深奥多么有深度,而是让大家通过的你的语言能通俗的明白这个问题。

显然目前理想类型还不够成熟,在实践的道路上还是充满了不少荆棘与坎坷,有待进一步的努力。

参考文献:[1]、《西方社会学历史与体系》中周晓虹著上海人民出版社第353页[2]、《社会学主要思潮》法雷蒙•阿隆著华夏出版社第337页[3]、《马克思•韦伯的生平、著述及影响》德迪尔克•克斯勒著法律出版社第211页[4]、《韦伯学说》中顾忠华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55页[5]、《社会学主要思潮》法雷蒙•阿隆著华夏出版社第348页之前根据韦伯理性化的理论写了一篇“追求理性的脚步”的文章,结果越写反而越写不下去,究其原因,才深切感受到专业素养不够,专业知识相当肤浅,对理论的理解的不深入,没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以致语竭词穷,难以形成一篇真正的文章,对此,深表切肤之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