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 专题课件

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 专题课件


返回目录
[解析] B文中未说“李暠将此事上奏皇上”,他是不敢告诉皇上的。 C士大夫后来对不韦刮目相看,不是“始终认为他不符合古义”。D太原 人郭林宗并没有认为“苏不韦没有手刃仇人令人惋惜”。 [答案] A 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韦知暠有备,乃日夜飞驰,径到魏郡,掘其父阜冢,断取阜
B. ①夜则凿地,昼则逃伏
②乃布棘于室,以板籍地 C. ①掘其父阜冢,断取阜头,以祭父坟 ②归乡里,私掩塞冢椁 D. ①不韦载丧归乡里,瘗而不葬 ②捕求不韦,历岁不能得 [解析] A②写李暠升迁。C②写李暠私下修父坟。D①写苏不韦运父 亲的尸体回家掩埋,②写李暠追捕苏不韦。
返回目录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不韦的父亲苏谦与魏郡人李暠有仇,李暠知道苏谦私返洛阳后, 便逮捕了苏谦,严加拷问。苏谦在狱中去世,而李暠仍不解恨,对苏谦 的尸体加刑,以报宿仇。 B. 苏不韦知道李暠有所防备,无法报仇,于是赶到魏郡,掘开了李 暠父亲李阜的坟墓,割下李阜的脑袋,以祭奠于父亲的墓前。李暠将此 事上奏皇上,请辞回乡,悬重赏追捕苏不韦,但一连几年没抓到。李暠 既伤心,又恼怒,导致病发吐血而死。 C. 后来,苏不韦遇皇上大赦天下得以回家。除了任城人何休和太原 人郭林宗把他比作伍子胥,士大夫始终认为他挖掘别人的祖坟,归罪于 死人,不符合古义。 D. 太原人郭林宗认为苏不韦以匹夫之力,建立了远远超过万人军队 的功绩,超过伍子胥,这是值得称颂的,但他毕竟没有手刃仇人,还是 令人惋惜的。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伯虎从小就才气奔放,关键时常常表现出满腔的豪气和十分的自信。 B. 因受到程敏政案的牵连,唐伯虎弃官为民,放浪漫游,但他始终没有 沉沦。 C. 唐伯虎参加乡试时写了一篇很漂亮的文章,深得两个主考官的赞赏, 于是被招纳为门下,任其往来。 D. 唐伯虎在诗歌、绘画、天文、历法等方面都很有造诣,不愧为“才子” 称号,但他最后还是心归佛门。
返回目录
一风流才子”。作《伥伥》诗,读者悲之。
宁王朱宸濠慕其名而厚币聘之,寅察其有异志,佯狂以归。其学务穷
研造化,寻究律历(历法),求扬马、元虚、邵氏音声之理而赞订之,旁 及风鸟壬遁太乙,出入天人之间。其应景诗文,不甚措意,谓后世知我不
在是。奇气时发,或寄于画,下笔则追唐宋名匠;厌苦征求,亦不尽其所
可视为全同,这是不准确的。例如“他在教室里”“他在教室里读书”两
个句子中的“在”意义相同,但它们所处的语法地位不同,一个作句子的 谓语,是动词词性,一个处在状语的位置,是介词词性。 下面再举例说明: (1)故以羊易之也/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这两个“以”字后都带了名词组成介宾短语,这个介宾短语又都处在 动词前,都表示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凭借,都可以翻译为“用”“拿”,
译:公子能急人之困的美德,表现在哪里呢? (1)句中的“非常”属古今异义词,(2)句中的“犬”名词作状语, (3)句中的“瑾”“瑜”属于比喻用法,(4)句中的“见背”“夺母志” 属于委婉说法,(5)句存在主谓倒装,这些与现代汉语思维有差别的地 方,翻译时都必须按现代汉语的思维予以调整,即翻译出来要是规范的现 代汉语语言。
返回目录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及谦至,部案得其臧 案:审理 B. 岂如苏子单特孑立,靡因靡资 靡:没有 C. 值暠在厕,因杀其妾并及小儿 值:逢 D. 邀暠于诸陵间,不克 克:胜 [解析] 克:成功。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太原郭林宗闻而论之曰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断取阜头,以祭父坟
返回目录
断取阜头,以祭父坟。又标之于市曰“李君迁父头”。暠匿不敢言,而自 上退位,归乡里,私掩塞冢椁。捕求不韦,历岁不能得,愤恚感伤,发病 呕血死。 不韦后遇赦还家,乃始改葬,行丧。士大夫多讥其发掘冢墓,归罪枯 骨,不合古义,唯任城何休方之伍员。太原郭林宗闻而论之曰:“子胥虽 云逃命,而见用强吴,凭阖庐之威,因轻悍之众,雪怨旧郢,而但鞭墓戮 尸,以舒其愤,竟无手刃后主之报。岂如苏子单特孑立,靡因靡资,强雠 豪援,据位九卿,城阙天阻,宫府幽绝,埃尘所不能过,雾露所不能沾。不 韦毁身燋虑,出于百死,冒触严禁,陷族祸门,虽不获逞,为报己深。况 复分骸断首,以毒生者,使暠怀忿结,不得其命,犹假手神灵以毙之也。力 唯匹夫,功隆千乘,比之于员,不以优乎?”议者于是贵之。 [注] ①瘗:掩埋。②伍子胥:子胥父伍奢为楚王所杀,子胥复仇, 鞭平王之尸。③刍廥:堆柴草的房子。
返回目录
2. 关于文言文的翻译。 文言文的翻译有许多原则,什么“信、达、雅”,什么“增、删、留、 补、换”等,归结起来就是一条:按照现代汉语的思维把文言文句子的意 思说清楚说明白,力争字字落实。遵循这一条总原则,哪怕句中某个词语 弄不懂,但只要能理解整个句子大概的意思,就能基本翻译出这个句子, 得分也不会低。 看下面的翻译实例: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词义变化) 译:(我)派遣军队守住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 变故。 (2)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名做状) 译:一只狼径直地离开了,其中的(另)一只像狗一样坐在屠者的 面前。
第四章 文言文阅读

第一节 解题精要指导
第二节 整体阅读训练 选文(一) 选文(三) 选文(五) 选文(七)

选文(九) 选文(十一) 选文(十三)
1. 关于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的判定。 解答此类题最深的体会是,不能仅从虚词本身着眼,应将虚词放在具 体的语言环境中去思考,具体来说,考虚词实际上是考对虚词前后语境的 理解,当两个虚词所处的语言环境完全相同时,两个虚词才可视为意义和 用法完全相同。有的同学认为只要两个虚词翻译出来的意义完全相同,就
头,以祭父坟。 (2)“力唯匹夫,功隆千乘,比之于员,不以优乎?”议者于是贵之。 [答案] (1)苏不韦知道李暠有所防备,于是日夜兼程,赶到魏郡,掘 开了李暠父亲李阜的坟墓,割下李阜的脑袋,以祭奠于父亲的墓前。 (2)“苏不韦以匹夫之力,建立了远远超过万人军队的功绩,如果把他和 伍子胥比较,他难道没有超过伍子胥吗?”人们自此对苏不韦刮目相看。
初看,这两个“以”字是完全相同的,都构成介宾短语,都处在谓语 动词前,但是它们表示的语法意义并不相同。第一个“以”字表动作的凭 借,第二个“以”字表动作的方式,第一个“以”字翻译为用”“拿”,第 二个以翻译为“按照”,所以这两个“以”字的意义和用法是完全不同的。 综上所述,判定两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否完全相同,应主要从虚词 所处的语言环境(语法环境)去思考,读懂了整个句子,就理唐伯虎参加乡试时,主考官是梁储,程敏政不是主考官;梁、
程二人叹赏唐伯虎的文章是在梁储还朝以后。
[答案] C 5.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丈夫虽不成名,要当慷慨,何乃效楚囚。 (2)奇气时发,或寄于画,下笔则追唐宋名匠;厌苦征求,亦不尽其所至。 [答案] (1)大丈夫即使不成就功名,也应该慷慨激昂,为何效仿那
返回目录
(五)傅

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与张幸自青州入魏 ,寻复南奔。
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
不能答,请洪仲,洪仲让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 干。
王肃之为豫州,以永为王肃平南长史。齐将鲁康祖、赵公政侵豫州之
太仓口,肃令永击之。永量吴、楚兵好以斫营为事,又贼若夜来,必于渡 淮之所以火记其浅处。永既设伏,仍密令人以瓠盛火,渡南岸,当深处置 之,教云:“若有火起,即亦燃之。”其夜,康祖、公政等果亲率领来斫 营。东西二伏夹击之,康祖等奔趣淮水。火既竞起,不能记其本济,遂望 永所置火争渡。水深溺死,斩首者数千级,生禽公政。康祖人马坠淮,晓 而获其尸,斩首并公政送京师。
返回目录
(3)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比喻) 译: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高洁的品德而使自己被流放呢? (4)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婉曲)。 译:我生下来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离开我去世了;到了四岁,舅父 强迫母亲改变守节的志愿,把她嫁给了别人。
(5)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主谓倒装)
A.
以币交敏政家人 敛赀财以送其行
B.
寅察其有异志,佯狂以归 其孰能讥之乎?
C. 求扬马、元虚、邵氏音声之理而赞订之 D. 晚乃皈心佛门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解析] C都表承接。A以:用,拿/来,表目的。B其:他/难道。D乃:
于是,就/竟然。
返回目录
3. 下列句子表现唐寅才气奔放的一项是( ) ①弘治戊午,举乡试第一 ②相与叹赏 ③出入天人之间 ④归筑室桃 花坞,与客日饮其中⑤寅察其有异志,佯狂以归 ⑥下笔则追唐宋名匠 A.①②③④ B.①②⑤⑥ C.①②③⑥ D.①③⑤⑥ [解析] ①②③⑥表现唐寅才气奔放,④表现唐寅的放浪,⑤表现唐 寅的聪明。
B.
暠又因刑其尸
相如因持璧却立
C.
D.
乃日夜飞驰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解析] A连词,表顺承/表递进。B介词,趁机/副词,于是。C连词,
来/以致,表结果。D副词,于是、就。
返回目录
3.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是描写苏不韦报仇和李暠防备的细节的一
组是(

②会暠迁大司农
A. ①遂变名姓,尽以家财募剑客
些处境窘迫的人。(虽:即使。何乃:为何。效:仿效。)
(2)奇妙的才气常常勃发,有时寄情于绘画,下笔描绘就(能够)与 唐代宋代的著名画家媲美;(一般人)饱经艰苦,拼命追求,也不能完全
达到他的那种境界。(气:才气。追:与前人相匹敌、媲美。厌:饱,足。
尽:完全。所至:所达到的境界。)
返回目录
(三)苏不韦
返回目录
(一)唐

唐寅,字伯虎,一字子畏。吴县人,童髻入学,才气奔放,与所善张 灵纵酒放怀。诸生或笑之,慨然曰:“闭户经年,取解元如反掌耳。” 弘治戊午,举乡试第一。主考洗马梁储还朝,携其文示詹事程敏政, 相与叹赏,遂招寅往还门下,储奉使,寅乞敏政文以饯。己未会试,敏政 为考官,同舍生徐经,以币交敏政家人。为给事华昶所参,语连寅,俱下 狱,掠问无状,竟坐乞文事,论发浙藩为吏。不就,放浪远游祝融、匡庐、 天台、武夷,观海于东南,浮洞庭彭蠡,归筑室桃花坞,与客日饮其中。 尝缘故去其妻,自伤放废,无所建立,譬诸梧枝旅霜,苟延何为?复感激 曰:“丈夫虽不成名,要当慷慨,何乃效楚囚①。”因图其石曰“江南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