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侗族文化

侗族文化


酸菜
生活与习俗——婚恋
侗族世世代代对婚姻与爱情讲究自由。侗族青年男女常常在黄昏 和晚上外出以歌声约会,通过唱歌表达自己内心的爱慕和思念之情。 没有家族和封建的限制,遇到喜欢的人可以自由的恋爱、结婚生子。 侗寨独特的“三月三”歌节,也是侗家人较古老的情人节。三月粑 作为男女的定情之物,以山歌作为男女定情的媒介,并在广众面前 定情,这种定情方式,反映了侗族婚恋极其自由。 婚恋的一般顺序: 对歌(恋爱的开始) 互赠信物 订婚 结婚
维也纳金色大厅里的侗族大歌
侗族服饰
生活与习俗——饮食文化
侗家宴席一般是换酒“交杯”,邻居或自动前来陪客,或将客人 请到自己家中,或“凑份子”在鼓楼中共同宴请,不分彼此。酒席上 还有“鸡头献客”、“油茶待客”等规矩,欢中有礼,文质彬彬。清 人诗云:“吹彻芦笙岁又终,鼓楼围坐话年丰,酸鱼糯饭常留客.染 齿无劳借箸功。”正是侗寨欢宴宾客生动情景的写照。 欢腾的宴席
侗族文化
侗族文化
侗族简介 智慧建筑 魅力艺术 侗族服饰 生活与习俗
侗族简介
侗族总人口为296万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铜仁地区,湖南省的新晃、通道、芷江侗族自治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及 会同县,广西省的三江侗族自治县、龙胜各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湖 北省恩施族 人口各有几万。其中,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我国侗族最大的聚居地,全 州侗族人口有121万,占全国侗族总人口的40.8%;黔东南州的黎平县是我 国侗族人口最多的县,全县侗族人口有32万多人。 侗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的百越、干越。隋唐五代宋朝时期的 “僚”、元明清时期的“峒人”,后来又有许多汉族人来到他们的居住地, 与当地人混合而成。侗族的名称来自“溪洞”,这是当地人传统的行政单位, 今天当地还有许多地名叫“洞”。 侗族居住的村寨一般具有依山傍水的特点。侗寨一般坐落在群山环抱之 中,寨边梯田层层,寨脚溪河长流,寨头村尾树木参天。大的侗寨六七百户, 小的二三十家。侗寨的房屋建筑,一般是用杉树建造的木楼,有一至二层的 小楼房,也有三到四层的大高楼。近河或陡坡的寨子,依地形建造吊脚楼。
谢谢观看
魅力艺术——刺绣
魅力艺术——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已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 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 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侗族大歌无论是音律结构、演唱技艺、演唱方式和演 唱场合均与一般民间歌曲不同,它是一领众和,分高低音多声部谐唱的合唱 种类。1986年,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贵州黎平侗族大歌一经亮相,技 惊四座,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应2010年 维也纳春季世界音乐会的邀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地黎平侗乡的19名青年男 女的歌声轰动了维也纳金色大厅。
侗族文字
过去,侗家人没有与自己语言相适应的文字。1958年根据自愿的 原则,国家帮助侗族创造了文字。侗语以侗文的标准音贵州榕江话为 代表,声母有32个,韵母有56个,声调舒声9个,促声6个。所以侗语 是一种“富于音乐性的语言”。侗文采取了拉丁字母的形式,受到人 民群众的欢迎。侗文的产生,标志着侗族文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侗 文的推行,对促进侗族文化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智慧建筑——木房
侗家人擅长建筑。木 制建筑是侗族建筑艺术 的结晶。木房全以杉木 为材,结构复杂,不用 铁钉,扣合无隙,结实 牢固。使用年限一般在 40—70年左右。在夏季, 随着气温的升高,木板 间出现微小的缝隙,起 到通风的作用,使人感 觉到凉爽,并且房屋会 散发出浓浓木香。冬天, 由于南方空气比较湿润, 杉木会吸收适量的空气 水分以致适度膨胀,起 到保暖效果。
生活与习俗——斗牛
"斗牛节”是侗族 的传统节日。侗家喜欢斗牛,村村寨寨都饲养着 善斗的“水牛王”。 斗牛活动能培养人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斗争 精神。斗牛节”是在每年农历的二月或八月里逢“亥”的日子里举行。 节前,各自约好对手,作好斗牛的准备。节日这天清晨,铁炮三响, “牛王”在锣鼓和芦笙的乐器声中进入斗牛场。
魅力艺术——刺绣
侗族刺绣中比较有名的是贵州锦屏县的刺绣,现以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项目。侗家小儿背带制作是最能反映技艺高低的作品,一块小小的侗家背带十 分讲究,上面要有龙有凤,有蝴蝶有花朵。背带上特别漂亮的“圆”:“这个 圆代表太阳,黄线代表阳光的温暖,圆里面的花鸟、蝴蝶和鱼等代表自由快乐、 吉祥如意和年年有余等意思。”
寨脚
寨边
侗族简介
侗族饮食习俗很有特色。侗族以大米为主食,也食用小米、玉 米、小麦、高粱、薯类,但一般为调剂口味而搭配。 侗族的民间手工艺制品种类繁多,有刺绣、挑花、编织、彩 绘、雕刻、剪纸等,大都实用美观,特色鲜明。 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木。林业以产杉木著称。以生产鱼粳 稻为主,选育栽培有本民族独特优质的水稻品系——“香禾糯” ; 善用稻田养鱼,创造和传承了以“稻鱼鸭共生”为特点的侗乡有机 农业文化遗产。有自己的民间戏曲——侗戏。鼓楼、风雨桥、风雨 亭是侗族的主要标志。风雨桥因桥上建有长廊式,可遮蔽风雨的桥 屋而得名。三江著名的程阳风雨桥,被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桥上 建有五座多脚宝塔,通道两侧有栏杆,形如游廊。桥梁结构不用一 根铁钉,只在柱子上凿穿洞眼衔接,斜穿直套,结构精巧,十分坚 固,令人叹为观止。
智慧建筑——鼓楼
从基本的轮廓和整体的形式上来说, 鼓楼的形态的最显著的特点是,大体上 在不脱离杉树原型的基础上揉合汉族密 檐多层佛塔的造型,形成下大上小的楼 塔形。鼓楼形态的第二个特征是它的高 密度重檐叠加的楼体塔身。鼓楼在重檐 数上皆为单数。 鼓楼的用途:一是侗寨的标志。二 是侗族族姓的标志。三是侗族群众休闲 的场所。四是年轻人社交的场合。五是 接待客人的地方。六是集会议事的重地。 七是传递信息或报警的工具(登楼击 鼓)。现在它在楼房建筑、体育场馆、 公交车站等都得到广泛引用。
智慧建筑——风雨桥
梁由巨大的石墩、木结构的 桥身、长廓和亭阁组合而成。桥 身以巨木为梁。从石墩起,用巨 木结构倒梯形的桥梁,抬拱桥身, 使受力点均衡,桥面游廊宛如长 龙。游廊上建有三层或五层的四 角形成八角形的桥亭三至五座。 桥檐瓦梁的末端,塑有檐玲,呈 丹凤朝阳,鲤鱼跳滩、坐狮含宝 形状。正梁顶上塑有双龙抢宝, 还配以彩画,点缀其上。长廓两 壁上端,用木板雕刻各种历史人 物,或绘制神话故事彩画,供行 人休息时欣赏。 桥的长廓避间 为过道,两旁铺设长凳,供来往 行人休息。热心公益的侗族人民 在夏天施茶水于桥上,供行人解 渴。风雨桥不仅便利行旅,还是 侗家人欢唱歌舞、吹笙弹琴、娱 宾迎客的游乐场所。
智慧建筑——鼓楼
鼓楼是侗寨的标志,凡有鼓楼的 寨子必是侗寨。同时也是吉祥的象征, 是兴旺的标志,是侗族人民文化智慧 的结晶。 鼓楼通体全是本质结构, 不用一钉一铆,由于结构严密坚固, 可达数百年不朽不斜。鼓楼,顾名思 义,内设有鼓。鼓楼最顶层悬挂着一 面长鼓,平时村寨里如果有重大的事 情,就会有人登楼敲鼓,召集村民商 议。在侗族历史上,凡有外来官兵骚 扰,由寨中“头人”登楼击鼓,咚咚 鼓声响彻村寨山谷,就能迅速把人集 中起来。无事是不能随便登楼击鼓的。 从外观上来看,侗族鼓楼是一种极富有 视觉效果的建筑。
智慧建筑——风雨桥
侗族聚居的地方,有河必有桥。桥梁大都建筑在村前寨尾的交通要道上,有木桥、 石拱桥、石板桥、竹筏桥等。其中名为“风雨桥”或“花桥”的长廊式木桥,以独 特的艺术结构和高超的建筑技巧闻名中外。 风雨桥:也叫花桥,分为亭阁式和鼓楼式两种。亭阁式风雨桥,桥面上亭阁秀立, 雅致玲珑。鼓楼式风雨桥建在较宽的河面上,大桥长廊之上,加盖几座鼓楼式建筑, 十分美丽壮观。侗寨风雨桥,桥身全用杉木横穿直套,孔眼相接,结构精密,不用 铁钉连结,别具一格。
生活与习俗——饮食文化
族人敬重厨师也是其饮食文化中一个奇特的内容,在许多席上客 人与厨师都要对唱,互相致谢。一首《谢厨歌》就是这样唱道:“厨 师师傅常操心,睡半夜来起五更,坐了几多冷板凳,烧手烫脚费精神。 巧手办出十样锦,艺高算得第一名,吃在口里生百味,多谢厨师一片 心。
谢厨师
腌鱼
喜字糍粑
腊肉
侗家纯天然美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