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国家文化安全与侗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浅谈国家文化安全与侗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浅谈国家文化安全与侗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2014-09-15 15:38:33)转载▼标签:文化----以侗族传统节日文化为例(已经刊载2014年4期鼓楼)【摘要】侗族传统节日文化是侗族文化的核心之一,它起着凝聚侗族精神,保存民族记忆,维系民族情感的作用。

但随着“全球化”进程,侗族传统节日文化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和冲击,正面临被遗忘和淡化的危险,威胁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所以,在国家文化安全背景下,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加强侗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就显得尤其重要。

【关键词】文化安全侗族节日保护对策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绵延不绝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大量的有形和无形的文化遗产。

具有特质的侗族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世界文化多样性中的一朵奇葩。

但在当前全球化深度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文化发展面临着诸多的文化安全问题,自然,我们的侗族传统文化也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

如侗族传统节日文化的流失,被同化、异化,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侗族传统节日文化是侗族文化的核心之一,它起着凝聚侗族精神,保存民族记忆,维系民族情感的作用。

一旦蜕化、流失。

其结果是,瓦解侗民族的文化认同基础,消失民族文化意识,全民族在缺乏文化自豪感的同时,丧失了文化的保护意识,在危及侗族文化安全后,进而威胁国家的文化安全。

所以,在国家文化安全背景下,加强侗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就显得尤其重要。

只有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对侗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才可以防止侗民族传统文化出现断裂,化解侗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危机,也才可以提升民族文化意识。

在保有文化自豪感的同时,提升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发挥全民族传承和弘扬侗民族传统文化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侗族传统节日文化在保护中的地位和价值侗族传统节日文化是侗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但侗族传统节日文化所涵盖的文化内涵确是扩散性的。

在侗族传统文化保护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在侗族传统文化保护中更具有特殊的价值。

侗族传统节日文化推动着民间文化艺术和习俗的发展与延续,而民间艺术与习俗又是传统节日的载体,没有歌舞表演和风土人情的节日是缺乏灵魂的,没有民族节日作为民族艺术的平台,民间文化艺术也就得不到完整的展示、演示和保存。

根据侗族文化学者潘登先生对侗族传统节日文化与侗族歌舞、侗族服饰和侗族特色饮食文化进行了分析研究,本节吸纳了他的成果和观点。

(一)侗族传统节日文化与侗族歌舞文化。

侗族自古以来都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不管是在田间地头还是侗家的鼓楼里,随处都可听到歌声,其中有一个目的就是能在每一个节日里“多耶”(唱歌跳舞),展示歌喉和民族舞技。

如今侗族大歌、侗族芦笙舞在世界上都有及大影响力,这无不与民族的传统节日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传统节日给予搭建了舞台。

侗族节日和侗族大歌相比,虽然两者最有效的保护措施都是传承,但侗族大歌可以随时随地的学练,可以请歌师教,可以让侗族大歌走进课堂;而侗族传统节日却不同,每一个节每年只过一次,只能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世代的延续下来,是一种自然传承的方式。

但侗族节日中却又包含了侗族大歌及民族舞蹈,所以,要想保护好侗族大歌等民间艺术文化,首先要保护与传承好传统节日。

(二)侗族传统节日与侗族服饰文化。

侗族传统节日也是本民族服饰展示的一个舞台和最佳时机。

每当节日的到来,侗族姑娘都要穿上最艳丽的服饰展示自己,格外的引人注目,在节日里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

侗族服饰从布料到成衣都是侗族妇女们一针一线的制成的,服装上的制绣、银饰等都是手工制作,是为节日而精心准备的,这些精美的服饰平时不穿,只有在节日里才能见到。

因此,保护好民族传统节日也就促进了民族服饰在设计、创新以及刺绣等方面的发展。

(三)侗族传统节日与侗族特色饮食文化。

侗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每逢佳节都要邀请四邻八方的亲朋好友到家做客,用陈年的腌鱼、侗家油茶、陈年米酒等款待贵客。

侗族节日里特别重视饮食文化,菜谱在全国都是独具特色,有侗家的腌鱼、腌肉、烧鱼、牛羊瘪、血红、生鱼片、醋腌生血等,这些都是侗族特色菜肴,格外的丰盛,有很多的菜肴是专门为节庆而准备的,只有在节日里的餐桌上才能看到。

因此,保护传承好传统节日,侗族特色的饮食文化也就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才不至于民间这些手艺失传。

侗族传统节日是与侗族歌舞、侗族服饰以及侗族饮食文化等相伴相随的,离开了传统节日文化,这些也就失去了其存在和展示的空间。

如果民族传统节日一旦消失,侗族的其它文化也就失去了它所展示的舞台,侗族大歌、舞蹈、戏曲、民族服饰、侗族饮食等文化的失传也就可想而知。

二、国家文化安全背景下侗族传统节日文化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一) 当下侗族传统节日文化面临的严峻挑战。

⒈传统节日文化被同化、异化。

一是西方节日文化的影响。

目前在我国越来越流行西方的节日,如湖南的通道、新晃、芷江的侗族男女青年,无论是在外还是在县内,不少人时兴过起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盲目崇尚西方的节日,异族节日超越了本民族节日。

在发展和保护过程中,难免会与异族节日文化发生冲突和摩擦,尤其是一些在时间上相近的节日,部分传统节日被同化、异化就更加严重。

西方节日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传统民族节俗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而且这种影响越来越严重。

二是现代节日文化的影响。

民族传统节日形式单一,节目老化、缺乏创新,基本上停留在简单化、大众化的表演上,缺乏高质量、高品位、集娱乐性、知识性、参与性为一体的节日文化内容。

而现代节日文化反映了人们生存环境和时代变化,迎合了年轻人的情绪和思想。

⒉传统节日日趋市井娱乐化、平庸化。

如今的传统节日溶入了招商引资、项目投资、本地土特产的宣传活动等,更多的是迎合旅游者的消费趣味和商业的需求。

这些影响,导致传统节日文化精神和特征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异化。

表现在精神层面,如节日开始淡化、简单化,过不过节已不重要或是象征性的表示,节日内涵的民族精神无法体现;表现在特征方面,传统节日文化通过与异族节日文化的相互作用发生实质上的变化,它民族文化的移入,导致侗族节日文化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变异。

如侗族节会有很多具有民族性的、地域特色很浓厚的内容被现代的文化,特别是诸如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拔河等体育运动比赛所替代,民族习俗很浓的节会正在悄悄离去。

⒊传统节日面临失传危机。

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意识的增强吸引着侗家青年男女都外出打工,在家的也只是些留守看孩子的老年人,在外面的年青人,由于日长月久也就渐渐淡忘本族的传统节日。

失去了传承,失去了延续的基础,传统节日也就处于逐渐消失的边缘。

⒋传统节日缺乏影响力的品牌。

如湖南的新晃,侗族节会多,有“寨寨不同风,村村不同俗”的特点。

例如贡溪乡四路村不过端午节过“六一”,许多村寨新年过“冷月节”,扶罗镇皂溪村的“尝新节”、中寨镇民族特色很浓的“玖阿瓦梅嘎节”,近年来又有了画眉节、黄牛节、夜郎旅游节、斗鸡节、斗牛节等等。

在侗族传统节日中,有许多的节日从形式和内容上都大体相似,但在开展规模和宣传上不如别人而被抢占了风头。

侗族地区普遍存在新晃这种节会多、规模小,没有形成品牌、影响范围窄、知名度不高的问题。

老百姓得不到多少实惠,办节会过节日的积极性不高。

(二) 当下侗族传统节日文化面临的发展机遇侗族的传统节日文化虽然一度受到了挤压和淡忘,但在困境中又不乏希望。

可以说,在高度重视文化软实力的今天,侗族传统节日文化也迎来了新的传承发展机遇。

1.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全民节日意识增强。

以2004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为契机,中国传统节日复兴获得了政府的有力支持,并成为国家民族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8年清明、端午、中秋被国家增设为法定节日,弥补了过去有节日却无假日的缺憾,使传统民俗习惯成为国家制度,为传统节日的传承、发展带来新机遇。

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的传统民俗逐渐回归到百姓节日生活之中,民众开始重新认识传统的价值,民众参与传承、保护、利用传统节日的积极性日益高涨。

传统节日作为全民的节日,已成为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方面。

民众的积极参与以及对节日文化盛宴的享受是对传统节日传承与保护的最好支撑。

所有这些,为我们侗族传统文化,尤其是节日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础,增强了动力。

尤其是新一代党中央和政府,更是把传统文化的发展提升到国家文化安全层面,机遇更是空前。

2. 政府有条件对侗族传统文化开展有效保护。

在当前文化自觉保护意识还没有完全形成的前提下,加强节日保护制度建设,对我们侗族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但这是一项系统的复杂工程,需要一个强有力的责任主体为之建立一个整体性的保护制度。

政府作为公共资源的最大占有者,它比其他任何组织都更有优势来综合各种资源推进传统节日文化的发展。

一是政府有能力依靠自身的政治动员力量,调动起有利的行政资源、学术资源、媒体资源等优势资源;二是政府能够发挥自上而下的行政力量,从保护制度的架构到制度的执行,充分发挥行政影响力及其辐射效应,为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建立一个整体保护层。

⒊传统节日中孕育着民族的精、气、神。

文化凝聚着民族精神,也是民族复兴的基础。

“感自然节律而成,蕴人文精神而丰”的传统节日,蕴含着阴阳相转、天人合一的深刻哲理,蕴含着顺应天时、坚忍执著的务实精神,蕴含着乐而忘忧、开朗豁达的生活激情,蕴含着彼此关爱、上下同心的和谐伦理。

开展传统节日活动,拉动民众的节日消费,并打造节日文化品牌,这本身就是民族精神的表达,也是民族精神的标志。

总之,国家的高度重视,文化安全建设的深入开展,文化遗产意识的普遍增强和全民的参与,为侗族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带来了机遇,在为侗族传统文化安全奠定基础的同时,我们侗族的节日文化和节日经济必将迎来新的发展。

三、保护侗族传统节日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思考侗族传统节日文化是侗族人民世代相传下来的一笔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精神价值,具有不可估量的凝聚力,生命力和创造力。

保护侗族传统节日文化,就是保护侗族的文化和精神财富,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维护侗族传统文化安全,保护侗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政府、民众、教育、媒体着手,其中政府机构职能作用如何发挥是关键。

(一)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⒈通过制度安排提高和巩固节日文化的地位。

侗族是一个月月有节的民族,通过深入研究探讨后,选择有代表性的特色节俗作为保护主题, 在政府职能部门的主导下, 有计划、分步骤地建立侗族传统节日保护基地, 建设一个传承与展示的平台。

在保护基地的基础上,采取专家和侗民投票形式,选定可以走向大市场、走向世界的节日,作为侗民族的“族定”节日。

政府出台相应的条例法规将国家法定的节日与“族定”节日的保护上升到民族的意识,将国家法定节日与“族定”节日一并纳入地方政府的日程管理工作体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