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侗族传统建筑技术文化解读

侗族传统建筑技术文化解读

广西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侗族传统建筑技术文化解读姓名:胡宝华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指导教师:万辅彬20080401侗族传统建筑技术文化解读*作者:胡宝华学位:硕士摘要在现代化进程迅速发展的今天,许多传统技艺也在迅速消失,记录和研究这些传统技艺已经成为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当务之急。

本论文以侗族传统建筑及其营造技术为研究对象。

文章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综合了文献研究和比较分析,分别对侗族村寨、传统木作工具、鼓楼营造及其文化功能、家屋形制及其营造仪式、福桥结构及其文化审美等内容开展研究和探讨,并从社会文化整体上对侗族传统建筑营造技术进行梳理和解读,提出侗族传统建筑在继承百越民族干栏建筑和融合汉文化元素的基础上,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优秀代表。

文章认为,侗族传统建筑不仅是侗民族适应环境而创造的一种物质文化,它们还承载了侗民族的人文气质与精神文化,此外,侗族传统建筑还起到强化民族认同感、维系民族凝聚力的制度性作用。

最后,论文在探讨侗族传统建筑发展变迁的基础上,提出了保护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应该强调文化自觉和发掘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关键词侗族传统建筑营造技术文化保护传承* 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Innovation Project of Guangxi Graduate Education),项目编号2007106080712M20。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ND CULTURE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OFTHE DONG ETHNIC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lots of national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raditional craftsmanship are going into extinction. So, it has become urgent to research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raditional craftsmanship.The paper researches on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nd culture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of the Dong ethnic. Based on field work and literature research, the paper analyses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nd culture of the drum building, traditional residence, Fu bridge. The paper explores development of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of the Dong ethnic from Ganlan architecture of the Baiyue ethnic which lived in south of China in ancient times, and combined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nd Han culture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of the Dong ethnic is a basic part and typical example of traditional wooden architecture of China. The paper thinks that the Dong’s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is not only material culture but also the spiritual cultural and systems culture.In the end, based on reflection on the changes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of the Dong ethnic, the paper proposes that protection and promo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should emphasize the cultural self-consciousness and discover the modern worth of traditional culture.KEYWORDS: the Dong ethnic;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culture; protection; promotion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撰写完成的。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其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没有剽窃、抄袭等违反学术道德规范的侵权行为。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愿意承担由本声明而引起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日期:年月日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本人完全了解广西民族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包括刊登)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研究生签名:日期:年月日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1 绪论1.1 研究缘起在现代化进程迅速发展的今天,许多传统文化和传统工艺也在迅速消失,记录和研究这些传统文化和传统工艺已经成为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当务之急。

侗族在其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而侗族传统建筑文化充分融合了物质、精神和制度等文化层面,蕴涵着巨大的文化价值。

聚族而居和依山傍水的侗族村寨,鼓楼、干栏民居和福桥(风雨桥)等组成一道独特的人文建筑景观,在全球一体化和文化趋同化的今天,这些富有地域特色的侗族传统建筑及其技术文化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尤显珍贵。

笔者作为一名侗族学子,在侗族文化的熏陶下成长,而经过多年的学习,对家乡的传统建筑文化已有一定的思考,此次以侗族传统建筑技术文化作为学习和研究课题,试图将这些思考进一步深化和系统化,并希望能够为弘扬、保护和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1.2 研究述评虽然历史文献资料对侗族的干栏民居、鼓楼和福桥等建筑多有记载,但至目前,对侗族传统建筑的研究还相对较为薄弱。

从已发表的学术著作和论文来看,研究者主要有民族学者、文物工作者和建筑学专业人士等,研究内容包括有建筑作为民俗事项的文化解读,建筑作为民族文物的价值探讨和侗族村寨建筑格局与建筑结构的技术分析或文化分析等。

国外涉及侗族建筑研究的以日本学者为主,如20世纪初,日本著名人类学家鸟居龙藏到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调查,1906年发表了旅行日记《从人类学上看中国西南》,著作中对侗族的干栏民居作了记述和比较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后,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的田中淡组织了中国科技史共同研究班,对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开展研究,他的《干栏式建筑的传统——从中国古代建筑史看日本》、《中国传统的木造建筑》、《中国住宅类型》等文,对我国的干栏文化史和少数民族特别是侗族的干栏民居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研究。

国内对侗族建筑的专门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

这期间,研究成果主要以发表论文的形式出现,如主要有石庭章《谈侗寨鼓楼及其社会意义》(《贵州民族研究》1985年第4期)、张民《侗族“鼓楼”探》(《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6年第2期)、刘彦才《广西侗族建筑的明珠——琶团风雨桥》(《建筑学报》1986年第3期)、王丽方、王路《桂北民居采风》(《新建筑》1986年第3期)和余达忠《侗族鼓楼文化的层面分析》(《贵州民族研究》1989年第3期)等,这些论文分别对侗族鼓楼、风雨桥(福桥)和民居的民俗文化层面和建筑技术层面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20世纪90年代起,除了关于侗族建筑的期刊论文大量增加外,还开始出现了涉及侗族建筑研究的专门著作,这其中主要有:李长杰主编的《桂北民间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年)和由《广西民族传统建筑实录》编委会编著的《广西民族传统建筑实录》(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这两本书都有关于广西境内侗族村寨、民居、鼓楼、风雨桥、戏台、寨门等调查研究内容,且图文并茂地介绍了这些侗族传统建筑的立面、平面结构和尺寸;2001年,作为“侗族文化丛书”的《侗族鼓楼》(石开忠著)、《侗族民居》(余达忠著)和《侗族风雨桥》(张泽忠编)由华夏文化艺术出版社(香港)出版,2004年,《侗族建筑艺术》(张柏如著)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这些著作主要探究和描述了侗族传统建筑的社会文化意义和有关的建筑民俗,以及建筑的艺术审美等;2006年,《壮侗民族建筑文化》(覃彩銮等著)由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该书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从人类学、建筑学等学科视角对壮侗民族各类传统建筑及其文化进行了广泛而深入地研究;2007年,《侗族聚居区的传统村落与建筑》(蔡凌著)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该书主要探讨了侗族传统村落和传统建筑的空间形态、构筑技术和建筑文化区域等内容。

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侗族传统建筑为研究对象的研究生学位论文也开始出现,并且逐渐增多,其中主要有:湖南大学孙静《湘西南侗族建筑形态与文化研究》(1990年)、东南大学韦玉娇《广西三江侗族村寨初探》(1998年)、重庆大学程艳《侗族传统建筑及其文化内涵解析》(2004年)、四川大学顾静《贵州侗族村寨建筑形式和构建特色研究》(2005年)、广西大学郝瑞华《三江侗族建筑的科技人类学考察》(2006年)、中央民族大学阙跃平《民族学视野下的侗族风雨桥》(2007年)等。

这些学位论文分别从民族学、建筑学和园林规划学等学科专业角度对侗族传统建筑的形态格局、结构技术和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

从已发表的学术著作和论文来看,对侗族传统建筑的研究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展开:一、侗族建筑的文化研究,主要从民族学和民俗学的角度把建筑当作一种物质民俗来进行探讨,或者是从生态美学方面对侗族建筑的艺术审美进行剖析;二、侗族建筑的技术研究,主要从建筑学的角度对侗族建筑的形式、结构及建造等方面进行技术分析,或者是从园林规划的角度对侗族建筑的形态与格局等方面进行讨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