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的一些论述
我国是个有五千年以上历史的国家,文化传统十分丰富,在人生观、价值观上也是如此。
在这个问题上,固然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嫁汉嫁汉、穿衣吃饭等为不少人信奉的人生观、价值观,但在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广土众民,自古以来天灾人祸频仍,不仅十年九灾,而且不断受到异族的侵害掠夺,为了群体、民族和国家的生存发展,必然产生以群体意识为主的人生观、价值观。
这些人生观、价值观特别体现在一些杰出人物的思想、言论和行动上,代代相传,不绝为缕。
中国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
一、体现在对人民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看法上
中国人自古向往的大同理想,可以说体现了一种人生观、价值观。
礼记•礼运大同篇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左传》)中国人追求不朽,是建立在为国家社会立德、立功、立言的基础上。
“民之所好好之,民主所恶恶之”。
(《礼记•大学》)
“利于国者受之,害于国者恶之”。
(《晏子春秋》)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后出师表》)
“乐以天下,爱以天下”。
(魏征)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壮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为山”。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穷年忧黎之,叹息赐内热”。
(杜甫)
“百姓多忧天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
(白居易)
“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
(白居易)
“丈夫贵兼济,独善其身”。
(白居易)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必有天下之大志,而后能立天下之大事,夫以天下之志素存于心中,贫贱患难不足以动其心,而其志虑未始不为经国之谋也”。
(陈亮)
“但得众生皆约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李纲)
“与利国家,而不为身谋”。
(司马光)
“但愿天下人,家家足稻粱,我命浑小事,我死庸何伤”。
(文
天祥)
“民陷水火,为己陷水火”。
(元张养浩)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和阳蓄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鼎彝元赖生威力,铁石犹有后死人,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于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亭林)
“丈夫所志在经国,期使四海皆衽席”。
(海瑞)
“力微任金去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认,岂因祸福趋避之”。
(林则徐《赴戌登程口占示家人》)
二、体现在对生死问题的看法上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
“朝闻道,夕死可也”。
(《论语》)
“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司马迁)
“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
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
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耶?”(马援)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
“男儿堕地去四方,马革裹尸固其常”。
(陆游)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详)
“凡人有生必有死,死见先生面不惭,才是堂堂好男子。
”(唐寅)
“人之生死亦大矣哉,盖生必有胜于死,然后可生,死必有胜于生,然后可死。
可以生则生,可以死则死,此之谓知命,此之谓大英雄。
”(吴樾《暗杀时代与妻书》)
“金欧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
”(秋瑾)
三、体现在对公私问题的看法上
“君子不以私害公。
”(《韩诗外传》)
“国耳忌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
”(贾谊《治安策》)
“私视使目盲,私听使耳聋,私虑使心狂。
”(《吕氏春秋》序意)
“能遗其身,然后能无私,无私然后能至公”。
(王通《中说》) “人生大罪过,只在‘自私自利’四字”(明吕坤)
“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
”(《老残
游记》)
四、体现在对义利问题的看法上
《左传•襄公十五年》:“十五年,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不受。
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
”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
“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
”(《礼记》)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论语》)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
”(老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与其浊富,宁此清贫。
”(姚崇)
“凡人坏品败者,钱财占了八分。
”(《史曲•愿体集》)
“利可言乎?曰,人非利不生,曷为不可言。
欲可言乎?欲者人之情,曷为不可言?言而不以礼,是贪与淫,罪矣。
不贪不淫而曰不可言,无乃贼人之生,得人之情,世俗之不喜儒以此。
”(李靓《杂文•原文》)
“所谓利者一而已,财利之利与利害之利,实无二意,以其可利,故谓之利。
圣人于利不能全不较论,但不至妨义耳。
乃若唯利是辨,则忘义矣,故罕言。
”(《二程集》)
“人生于财,死于财,荣辱于财。
无钱对菊,彭泽令亦当败兴,傥孔氏绝粮而死还称大圣人否?无怪乎世俗之营营矣。
究竟人寿几何,一生吃著,亦自有限,到散场时,毫厘将不去,只落得子孙争嚷多,眼泪少,死而无知,直是枉却;为其有知,懊悔又不如何也。
”(冯梦龙)
“原来人不可有欲,一有欲心被人窥破,便要落人圈套”。
(凌蒙初)
“人用财试,金用火试”(清宋薰)
五、体现在对修身途径问题的看法上
中国传统文化讲修齐治平。
“古之欲明之德求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大学》)修身的目的是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人,并由此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
所以修身和建立正确的人生规、价值观直接相关。
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修身的观点很多,下面只能择其要者。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易经》)
“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孟子) “自胜者强”(老子)
“人受谏则圣,木受绳则直。
”(孔子家语)
“人皆知励其剑,而弗知励其身。
”(尸子)
“吾日三省吾身”(曾子)
“行己有耻。
”(《论语》)
“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人。
”(孟子)
“见喜则迁,见过则改。
”(《易经》)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
“见善若惊,嫉恶如仇。
”(《论语》)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
“君予必慎其独也。
”(《礼记》)
“无屋漏功夫,做不得宇宙事业。
”(《只语集粹》)
“人之立身,所贵者惟在德行。
”(《贞观政要》)
“人之生也直,心直则身直,可立地参天。
”(明王文禄)
“不祥在于恶闻己过。
”(尉缭子)
“修身以不护短为第一长进。
”(吕坤)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诸葛亮)
“欲不可纵,纵欲成灾。
”(劝戒全书)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李商隐)
“人之情不是于财,则贪鄙苟得,天所不至”。
(王安石)
“欲不除,如蛾扑火焚身乃止,贪无了如猩嗜酒鞭血为休。
”(《劝戒全书》)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刘备)
“终身为善不足,一旦为恶有余。
”(宋何坦)
“自家过恶自家省,待祸败时省已迟矣。
”(《格言联壁》)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孟子》)
“君子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
”(明李豫彦)
“饥不啄腐鼠,渴不饮盗泉。
”(白居易)
“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
”(《格言
联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