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孟子_性善论_的社会学意义

浅析孟子_性善论_的社会学意义

作者简介: 范小荟, 贵州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
Legal System And Society
理论新探
20 08. 01(上)
浅析孟子“性善论” 的社会学意义
范小荟
摘 要 在中华五千年的文化长河中, 有过礼仪廉耻的谦虚恭让, 有过逍遥避世的自我超脱、 有过人性善恶的泛泛之争, 终 究造就了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 甚至, 中华文明之于世界的辉煌, 也是与几位先圣分不开的, 孔孟之道的精华流传世界的渗 透力度。 关键词 孟子 性善论 社会学现实意义 文献标识: A 文章编号: 1009-0592(2008)01-292-01
当时这种注重后天行为中注重这种 “本心” 修养的现代社会最好的继承 和发展。 在社会主义社会高速发展和转型的这个扑朔迷离变化万千的 世界中, 我们常感自我的无所适从和人性的冷漠炎凉。所以说只要我 们都向着同样的 “本心” 整个社会最终是可以和谐的。 , 在性善论的另一个层面上, 孟子的思想深入到了一个辩证的思维 领域, 这更增加了性善论的社会依据。 “人性之善也, 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 水无有不下。 孟子将善说成是人天生资质中无法抗拒的 ” 本性, 是人人应该具有的 “原初状态” 意识。 社会学在说人的社会化时, 非常看重个人和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 这种互动在个人与个人、 个人与 社会之间的意义相当重要, 用社会学的观点看这种不太成熟的辩证思 维给我们的启迪意义。 只有这样, 才能相信每一个人的本性都是善的, 都是有着原始的 “四端” 之心的, 社会和谐才能变成一种可能, 才能变成 一种现实, 社会求助的对象才能在地位上被真正的认可, 社会上的一些 不正之风才有可能从根源上得到制止。 社会学的眼光是将个人和社会联系在一起的, 将个人的成长和发 展看作社会化的结果, 强调个人参与社会行动的重要性。而性善论在 后来发展中提到的关于个人和他人之间, 个人对于长幼的态度等, 都是 体现这一社会意识的直接证据, 孟子虽然不是社会学家, 但是其思想境 界绝对在一个社会学家之上, 他看重社会关系和社会互动对于个人参 与社会的重要性, 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这更有点社会学理论中的符 号互动理论, 将人类的行为作为一种互动手段, 一种参与社会化的途径。 综合看来, 孟子的性善论不仅仅是一个关于人性的讨论, 同样也是 一种相当具有社会学思维的思想实践,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理解和重新 认识孟子关于 “性善论” 的观点, 对于我们认识人性, 重新定位人与人之 间的互动关系的本质, 理解社会和谐的思想基础都具有相当大的根源 性理论支持, 现代社会是要向着一个 “和谐” 的理想发展, 通过对性善论 的认识, 我们可以将这种社会意识中的 “和谐” 诠释为, 人性的 “本心” 和 谐,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和谐, 人与社会, 甚至人与物之间的一种超自 然的和谐, 而且这种和谐的最原始意识都是一种共同的 “本心” 意识, 将 这种意识再强化, 推广之后, 那么这种社会范围以致生物范围的共存就 找到了一个完全可能的思想支持。 通过对性善论的分析和认识我们发 现, 这种可能性并不是一种超现实主义的理想, 其实践意义和现实意义 都在历史和现实中得到了不同程度、 层次的体现和发展, 因此, 将孟子 的性善论和社会学的观点结合, 在性善论的基础上来认识社会学的现 实意义, 必然是一个相当具有根源性支持的实践思维, 同时又是一个现 代社会学视角下的结合历史性、 现实性的实证过程。
参考文献: [1]孟子・滕文公上. [2]孟子・公孙丑上. [3]孟子・告子. [4]孟子. 公孙丑.
中图分类号: D920.4
今天, 我们很多的文化领域依然要以他们的思想作为根源性参考。 就社会学的学科领域而言, 许多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的理念都是以儒 家思想体系中的原始理念作为根源性支持。鉴于此, 出于社会学的视 角, 对于孟子性善论的认识,首先应该遵从这种思想和社会学一些价 值观的同源性原则; 其次要本着社会学特有的实证主义态度, 对性善论 的研究从客观出发, 注重其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中本身体现的实践特 色, 以及对现实社会所产生的社会学实践意义和现实价值的指导作用。 下面就以这样的两个原则为基本的线索和思路对性善论的社会学意义 做一点实践性的分析。 一、 性善论形成中的社会学意义 孟子对于性善论的认识, 是建立在一定的实践基础之上的, 在经历 了一定的社会生活之后, 孟子才从中发现了一个 “人性善” 的历史性观 点, 因此, 孟子发现和形成性善论观点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具有社会学 色彩的实证过程。孟子讲过这样的一个故事: 一个小孩在玩耍的时候 爬到了井边, 眼看着要跌到井里, 周围的所有看见的人都自然地惊恐起 来, 并先把孩子救到安全的地方。 孟子私底下问这些人, 发现他们一不 是为了讨好孩子的父母, 二不是为了讨得大家的赞许, 而只是发自内心 的自然而然的不忍之心。 从孟子自己所讲的故事中来看这种社会学特 色就更加明显了。 孟子对性善论的观点主要是来自生活中对人性的认 识和感悟, 因此可以肯定的是孟子在对这一观点进行理论化的同时, 也 采用了大量的实证资料。 孟子最初的性善仅仅是从一个感情、 亲情的层面和简单的心理层 面来认识的, “孟子道性善, 言必称尧舜。 ”这里的 “性善” 之中的 “性” , 是指人性。所谓人性, 就是人最基本的存在意识。在提出一个性善的 观点之后, 孟子从微观的心理层面又做了一个很好的补充, 孟子看来性 善可以通过每个人都具有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在这个层面上, 孟子 又强调了两个方面, 一个是 “四端” 之心; 一个是 “思” 之心。 正是通过这 两个方面, 最终形成了人性之善的历史性观点。 二、 性善论的发展和社会学现实意义 孟子在后来的实践中又对性善论做了很多方面的补充, 这是性善 论进入发展时期的最理想阶段。在意识形态层面上, 孟子开始讲“仁 义” 通过对人的心理活动结合实践进行分析, , 最终建立了 “仁义” 的概 念。 为了强调仁义, 以激励人心, 要求人们在后天行事中保持其 “本心” 即 的必然存在, 也就是说做人的最基本原则和前提就是保持自己的 “本心” 为了做到 。 这一点, 孟子表面上看似讲性善, 但实际上已经转为注重后天行事, 提 倡要保持本心的 “善” 就要学会做人。 ,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 更加体现出 了社会学的价值特色, 更加拉近了性善论之于社会学价值观甚至社会 主义社会的指导思想的根源性, 孟子在提出了后天的做人时, 又极力提 倡修 “善” 养 , “本心” 成 , “浩然之气” 这不仅是一种人生哲学, , 更是一个 社会学的论证实践, 今天, 我们提倡 “八荣八耻” 的社会道德规范就是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