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孟子之性善论

浅谈孟子之性善论

浅谈孟子之“性善论”
人性论是中国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从古而今,围绕着人性之善恶,哲学家有过许多辩论。

关于人性的探讨,最初可以追溯到孔子,在《论语·阳货》篇,有“性相近,习相远”,意思是人的本性都是差不多的,只是因为后天的习染不同而使差距扩大而已。

不过在这里孔子只是略微提到了人性这个话题,并没有展开论述。

后来孟子提出了著名的“性善论”,主张人性本善。

与之相对的是荀子的“性恶论”,主张人性本恶,人的善是后天教化而成。

除此之外,还有性不善不恶论,由吿子提出。

先秦的关于人本性的讨论大概是以上三种学说。

孟子的“性善论”作为重要的德性伦理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成为中国伦理思想的重要源泉和基础。

孔子创立了仁学,劝人学仁行义,但是却没有告诉人为何要如此做。

孟子的性善论的提出试图回答这个问题,人们学仁行义,是因为人们具有向善的本性,向善是人的本能。

孟子认为人性由两个层面组成,一个是性,另一个是命。

体现在下面这段话:
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

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智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于不谓命也。

(《孟子·尽心下》)
“性”是指人的普通生理欲望,口之于好吃的食物,眼睛之于好看的色彩,耳朵之于好听的声音,鼻子之于好闻的味道,四肢之于安逸。

而“命”则是指人的社会属性,也就是人在社会的人伦关系。

孟子说:
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在。

(《孟子离娄下》)
这里的“几希”就是“命”,“性”是人与动物共同拥有的,而“命”则是人不同于动物的存在。

“命”的具体是仁、义、礼、智,这四者是人的善端,是人性本善的根源。

孟子对于仁义礼智的说法是: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 羞恶之心,义也; 恭敬之心,礼也; 是非之心,智也。

(《孟子·吿子上》)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孟子·吿子上》)
四心相对应的就是仁义礼智,仁义礼智不是外部赋予的,是我本身就拥有的,只是平时人们都没有用心思想、领悟罢了。

为了证明“仁义礼智”是“我固有之”,孟子举了一个著名的例子: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孟子·公孙丑上》)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孟子的性善论最重要的论据——“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出来了。

人不会对落井的孩童无动于衷,他的施救无关乎他是否与孩子的父母结识、无关乎他的声誉,仅仅是因为他有恻隐之心,而这恻隐之心是与生俱来的。

稍微整理一下孟子性善论的论证过程,孟子通过举例孺子入井证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不忍人之心”扩展到“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是人的善端,是人性固有的存在,由这四心可以发展成为“仁义礼智”。

于是得出,人本性为善。

这种论证似乎挺有道理,但是却有两点致命缺点。

其一,人性的组成为何由“性”和“命”构成。

人的本性应该是“生之谓性”,随生命而带来的自然本性才应该是人“性”,而“命”中的四端“仁义礼智”则是受社会和后期教育影响的,是人为而非天成。

对于孟子的“性”,荀子做出了很好的反驳:
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

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

不可学、不可事之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

“性”是天生的,是无需通过学习获得,而礼仪是圣人创造总结出来的社会伦理规范,人要通过学习才能懂得,所以人性不存在“命”这一说法。

但是孟子的“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在”这句话并没有错,人与动物是有区别的,这个区别是人的思想,包括善的思想和恶的思想。

这个区别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在婴儿和动物的世界中,没有善恶美丑,只有生存的本能。

婴儿饿了啼哭,困了睡觉,一切随性而为。

动物则是遵循物竞天择的法则,想尽办法存活。

两者都不具备思想。

只是后来婴儿接受了教育,明白了礼义廉耻,知道了善恶美丑,这个区别才产生。

因此,“生之谓性”才是人的“性”。

其二,人除了“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之外,还有“趋利避害”、“好逸恶劳”、“爱慕虚荣”等不好的一面,正如荀子所说,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毫无疑问,荀子以上所列举的人的劣根性是存在的。

孟子举例人因不忍心而救孺子,但是实际上人除了这种利他行为外,还会存在利己的行为。

人的欲望很多,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君子,能够自省自律,那些克制不了自己的人容易为了满足欲望而发生争斗、放纵等行为,如果采用孟子论证“善”的方法,那么这样是不是也可以说明人性中也有“恶”的部分?人是否真有恻隐之心,恻隐之心是与生俱来的吗?救人的人虽然可能并不是为了名誉,也不是
跟被救人的亲人认识,但是他的救人举动会不会与他所受的教育、所在的社会环境有关?如果在一个人人都相互敌视、自私自利的环境中,人还会救人吗?所以以此来论证“人皆有恻隐之心”是不是有点片面?
综上所述,孟子的“性善论”的证据是不充足的,与之相对,荀子的“性恶论”也是有失偏颇的。

人性本无好坏善恶,人在生命之初,就像一片土壤,土壤肥沃,有待播种。

而后天教育就是种子,撒下善的种子,善就有可能发芽,撒下恶的种子,恶就有可能发芽。

至于种子的芽能不能长成,又要看大的社会坏境、本人的自主能动性等相关因素。

其实,何谓善,何谓恶,善恶的标准本来就是人定,随着时代、社会的变迁,善恶的标准也会随之发生变回,就好像在奴隶社会,虐待奴隶并不会受到过多指责,但如今,人人平等,虐待是一种极严重的犯罪。

恶的标准变了。

在人的本性是不变的(很有可能是不变的)前提下,既然善恶人定,那么人性如何定善恶呢?
因此人之初,善恶皆有可能。

参考书籍:
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2、《孟子》
3、韩丽华:《先秦儒家人性论及其演变》
4、秦睿、左楠:《孟子性善论辨识》
5、《性善论与性恶论》/s/blog_5c3936ff0100bia6.html###。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