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1.试述《新修本草》、《证类本草》的写作时代、作者、载药数、分类法和主要价值。
答:《新修本草》成书于唐代,为苏敬、李等集体编撰。
收药844种。
采用自然分类法。
本书不仅反映了唐代药学的最高成就,而且对我国后世药学的发展影响很大,并很快流传国外;图文并茂,开创了世界药学著作的先例,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由政府颁发的药典。
《证类本草》成书于北宋,作者唐慎微。
载药1558种。
属自然分类法。
本书除了系统地集录《本草》以下唐宋各家医药名著外,还收辑了经史传记、佛书道藏等书中有关的药学史料;是我国现存明代以前流传下来的最完善的本草学专著,为中药研究和临床工作者重要的参考书。
2. 何谓中药?答:中药就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和保健作用的物质。
第三章中药的炮制1.药物炮制的目的是什么?举例说明之。
答:(1)消除或减少药物的毒性、烈性的副作用。
如巴豆去油。
(2)改变药物性能,增强药物疗效。
如生地制熟、延胡索醋制。
(3)矫嗅、矫味,便于服用。
如水漂海藻。
(4)便于制剂、煎服和贮藏。
如磁石烧煅。
(5)消除杂质和非药用部分,使药物洁净。
如枇杷叶去毛。
第四章药性理论1.药物性能理论包括哪些方面?说明四性的含义和临床意义。
答:中药性能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内容。
四气亦称四性,是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药性。
其中寒与凉、温与热分属于同一种药性,仅有程度不同,寒凉药多有清热、泻火、解毒等作用,用治阳证、热证。
温热药多有散寒、温里、助阳等作用,可用治阴证、寒证。
掌握了四气理论,临床就可根据“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四气应用原则,有针对性地选用具有某种性质的药物,或将几种不同性质药物配合起来应用。
2.寒凉药、温热药各有何功效?答: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凉肝息风功效;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通经脉,回阳救逆等功效。
第五章中药的配伍5. 试述相须、相使、相杀、相畏、相恶、相反的含义。
答:相须:就是两种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
相使:就是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两药合用,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功效。
相畏:就是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
相杀:就是一种药物能够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
相恶:就是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
相反:就是两种药物同用能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
6. 配伍七情有何临床意义?答:在药物配伍七情中,具有配伍关系的主要是指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六种。
其中相须、相使因药物间产生协同作用而增进疗效,为临床常用的配伍方法,应当充分利用;相畏、相杀因药物间的相互作用,而能减轻或消除原有的毒、副作用,是应用毒性、烈性药物时的配伍方法,也是炮制某些有毒药物,解除药物中毒的依据;相恶、相反因药物间互相拮抗而抵消、削弱原有功效,或相互作用而产生毒、副作用,因而在临床上应尽量避免使用。
第六章中药的用药禁忌7. 试述药物配伍的“十九畏”与“相畏”的区别,并举例说明。
答:“十九畏”为十九种药物的配伍禁忌,其配伍能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治疗作用,如人参畏五灵脂、丁香畏郁金等,为临床配伍用药的禁忌之一。
“相畏”是指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所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生南星的毒、副作用能被生姜所抑制,而为临床宜用的用药配伍。
“十九畏”配伍用药为消极意义,而“相畏”配伍用药为积极意义。
第七章中药的剂量与用法8. 在临床常用中药中,须包煎、后下、烊化、久煎、先煎、另煎、不入煎剂、兑服的药各是哪些?举出药物名称。
答:包煎:辛夷、夜明砂、车前子、海金沙、蚕沙、旋覆花、葶苈子、海蛤壳粉、五灵脂、灶心土、蒲黄、煅牡蛎、赤石脂等;后下:解表药及芳香化湿药全部,鱼腥草、青蒿、大黄、番泻叶、肉桂、丁香、木香、沉香、天麻、钩藤等;烊化:阿胶、龟胶、鹿角胶、饴糖等;久煎:附子、川乌、草乌及补益药中味厚滋腻者;先煎:石膏、自然铜、磁石、牡蛎、龙骨、龙齿、石决明、珍珠母、代赭石、龟板、鳖甲等;另煎:天麻、羚羊角、人参、西洋参等;不入煎剂:芦荟、青黛、鸦胆子、巴豆、蝼蛄、三七、麝香、苏合香、牛黄、冰片、雷丸、鹤草芽、鹿茸、五倍子及外用药全部;兑服:蜂蜜、竹沥等。
第八章解表药9. 写出薄荷的功效、应用。
答: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
应用: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头痛眩晕,目赤多泪,咽喉肿痛;麻疹不透,风疹瘙痒;肝郁气滞,胸闷胁痛。
10. 写出荆芥与防风功效、应用的相同和不同点。
答:共同点:祛风解表:外感表证,风寒、风热均可。
风疹瘙痒。
不同点:荆芥:发汗之力较强。
兼透疹、消疮、止血:麻疹不透,疮疡初起兼表证,吐衄下血。
防风:祛风之力较强,“风药润剂”、“治风通用药”,外风、内风均治。
兼祛湿、胜湿止痛、止痉:风寒挟湿表证,风寒湿痹,破伤风。
11. 试述解表药的主治与分类、归经、使用注意事项。
答:主治与分类:外感表证。
主要分为辛温解表(或发散风寒)药、辛凉解表(或发散风热)药两类,前者主治风寒表证,后者主治风热表证。
此外,解表药还可用于水肿、麻疹、咳喘、风疹、风湿痹证等兼有表证者。
归经:解表药主要归肺、膀胱经。
使用注意事项:①本类药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份挥发而降低疗效。
②解表药发汗宜以遍身微微汗出为佳,不宜使大汗淋漓,以免导致亡阳、伤阴而表证不除之弊。
③阴虚、津液不足、阳气虚衰、表虚汗多等正虚不足者,应慎用发汗作用较强的解表药,以免发汗太过伤正。
④夏季皮肤腠理开泄易于出汗,解表药用量宜偏轻;冬季皮肤腠理致密不易出汗,解表药用量宜偏重。
12试述桂枝的药性、功效、主治病证、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
答:桂枝辛甘温,功能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主治外感风寒,无论是表实证、表虚证均可使用;温通胸阳而治胸痹,温通经脉散寒止痛用治血寒瘀阻、经闭腹痛及风寒湿痹,肩臂疼痛;助阳化气以治痰饮、蓄水证等。
内服剂量3~10g。
桂枝辛热,容易伤阴动血,凡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等证均当忌用。
13.. 比较麻黄和桂枝功能、主治的异同点。
答:共同点:发汗解表:风寒表证。
不同点:麻黄:发汗力强,表实证。
兼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可用于咳嗽气喘、风水水肿。
桂枝:发汗力缓,表实、表虚皆可。
兼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可用于寒凝血滞诸痛证及痰饮、蓄水证。
14. 试述麻黄的性味归经、功效、适应证。
答:性味归经:辛、微苦,温。
归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适应证:风寒表证,咳嗽气喘,风水水肿。
15. 写出桂枝与肉桂功效、应用的相同和不同点。
答:相同点:温经通脉、散寒止痛:胸痹、痛经、风寒湿痹不同点:桂枝:长散表寒:表寒证。
助阳化气:痰饮、蓄水。
肉桂:长温里寒:里寒证,腹痛、寒疝、阴疽。
补火助阳、引火归源:肾阳不足、虚阳上浮。
第九章清热药16. 石膏与知母的性味、功效与应用有何异同?答:相同点:清热泻火:气分实热证,肺热咳嗽。
不同点:石膏:甘、辛,大寒。
泻火力强:气血两燔,热病伤津。
重清肺胃实火:肺热咳嗽,胃火上火,头痛、牙痛、消渴。
煅用生肌敛疮:溃疡不敛、水火烫伤。
知母:苦、甘,寒。
滋阴润燥力强,重在滋润肺胃,肺燥咳嗽多用。
生津润燥:消渴,肠燥便秘。
滋肾降火:骨蒸潮热、盗汗遗精。
17. 何谓清热燥湿药?答:性味苦寒,清热之中,燥湿力强的药物,称为清热燥湿药,主要用于湿热证。
因其苦降泄热力大,故本类药物多能清热泻火,可用治脏腑火热证。
18. 写出银花与连翘功效、应用的相同和不同点。
答:共同点:温病卫气营血各阶段均可。
疏散风热、清热、解毒:风热表证、温病初起。
热毒壅盛,痈肿疔疮,内、外痈均可,疮疡要药。
热入气分,高热烦渴。
热入营血,舌绛神昏、心烦少寐不同点:金银花:疏散力强,亦治暑温烦渴。
兼凉血止痢:热毒血痢。
连翘:消肿散结力强,“疮家圣药”:痰火郁结,瘰疬痰核。
兼清心利尿:热淋涩痛。
19.写出黄连、黄芩与黄柏功效、应用的相同和不同点。
答:共同点: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湿热证,泄泻、痢疾、黄疸、带下、湿疹、湿疮。
热毒证,疮疡肿毒不同点:黄芩:善清上焦湿热、肺火:湿温、暑湿初起多用,肺热咳嗽,痰黄质稠,中上焦郁热,热病烦渴,伤寒邪在少阳,寒热往来,火毒上攻、咽喉肿痛。
兼凉血止血、除热安胎:血热出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
怀胎蕴热,胎动不安、胎漏下血黄连:力最强,善清中焦湿热、心火、胃火:湿阻中焦,脘腹痞满;胃火炽盛,牙痛、呕吐;肝火犯胃,肝胃不和,胁肋胀痛、呕吐吞酸;湿热泻痢、里急后重、下痢脓血,湿热泻痢要药;耳痛流脓、目赤肿痛、疔毒;血热吐衄。
兼清心除烦:心火亢盛,心烦失眠、口舌生疮;火热炽盛,高热烦躁,神昏谵语。
黄柏:善清下焦湿热、相火:湿热下注,带下黄浊秽臭;足膝肿痛、痿软无力。
兼退热除蒸:阴虚发热、骨蒸潮热、盗汗遗精。
20. 试述牡丹皮的性味、功效、应用。
答:性味:苦、甘,微寒。
功效:清热凉血,活血祛瘀。
应用:温毒发斑,血热吐衄。
温病伤阴,阴虚发热,夜热早凉、无汗骨蒸。
血滞经闭、痛经、跌打伤痛。
痈肿疮毒。
21. 试述金银花的性味、功效、应用。
答:性味:甘,寒。
功效: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应用:痈肿疔疮。
外感风热,温病初起。
热毒血痢。
22. 试述黄连的性味、功效、应用。
答:性味:苦,寒。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应用: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湿热泻痢;高热神昏,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痈肿疖疮,目赤牙痛;消渴;湿疹、湿疮、耳道流脓。
23. 试述黄芩的性味、功效、应用。
答:性味:苦,寒。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应用: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热痞满、黄疸泻痢;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
24. 试述栀子的性味、功效、应用。
答:性味:苦,寒。
功效: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焦栀子:凉血止血。
应用:热病心烦,湿热黄疸,血淋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
25. 试述石膏的性味、功效、应用。
答:性味:甘、辛,大寒。
功效: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敛疮生肌,收湿,止血。
应用:温热病气分实热证,肺热喘咳证,胃火牙痛、头痛、消渴证,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
第十章泻下药26. 各举三个功能治疗肠痈、乳痈、肺痈、疔疮的药物。
答:肠痈:败酱草、大血藤、牡丹皮。
乳痈:金银花、蒲公英、漏芦。
肺痈:鱼腥草、芦根、瓜蒌。
疔疮:紫花地丁、蒲公英、蚤休。
27. 各举二个功能清心热、清肺热、清胃热、清肝火、清气热、清血热、清虚热的药物答:清心热:黄连、连翘。
清肺热:石膏、芦根。
清肝火:龙胆草、羚羊角。
清气热:栀子、知母。
清血热:生地黄、牡丹皮。
清虚热:地骨皮、青蒿。
28. 简述清热凉血药的含义、药性及功效。
答:含义:凡能清热凉血,以治疗营血分热为主的药物,称为清热凉血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