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_ppt
韩非子的一生 韩非子是战国末年韩国的一名贵族公子,他自幼才学 过人,并喜好刑名法术之学。后到楚国跟随一代大师荀 子学习,著名的秦朝丞相李斯曾与其同学,并自称无法 赶超韩非子在学识上的广博深厚。 在‚战国七雄‛中,韩非子的家乡韩国实力最小,又 由于地接强秦而受到威胁。同时韩国国君无能,政权旁 落重臣之手,国家日渐衰弱。韩非子本已胸怀治国大志, 鉴于形式严峻,便辞别恩师回国,屡次上书韩王,提出 救国方策。但由于部分保守派大臣的阻挠与韩王的昏庸, 韩非子始终无法施展其抱负,于是奋笔疾书,写成了 《孤愤》、《内外储》、《说林》、《说难》等著名著 作以述其志,被后人合称为《韩非子》而流传至今。
•韩非目睹战国后期的韩国积贫积弱, 多次上书韩王,希望改变当时治国不 务法制、养非所用、用非所养的情况, 但其主张始终得不到采纳。韩非认为 这是“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便退 而着书,写出了《孤愤》、《五蠹》、 《内外储》、《说林》、《说难》等 著作,洋洋十万余言
被誉为得老子思想精髓最多的二人之一(另一人为庄 周)。著有《韩非子》一书,共五十五篇,十万余字。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呈现韩非极为重视唯物主 义与效益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目的 是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霸道思想。
9 朴素辩证法
韩非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也比较突出,他首先提出了矛盾 学说,用矛和盾的寓言故事,说明‚不可陷之盾与无不 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的道理。值得一提的是,《韩非 子》书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 ‚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 充数‛、‚老马识途‛等等。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 含着深隽的哲理,凭着它们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韩非的文 章说理精密,文锋犀利,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 害。比如《亡征》一篇,分析国家可亡之道达47条之多, 实属罕见。《难言》、《说难》二篇,无微不至地揣摩 所说者的心理,以及如何趋避投合,周密细致,无以复 加。
他
《史记》载: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 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可知当时秦王的 重视。《韩非子》也是间接补遗史书对中国先秦时期[1] 史 料不足的参考重要来源之一,著作中许多当代民间传说和 寓言故事也成为成语典故的出处。
司马迁:
‚余独悲韩子为说难而不能自脱耳。‛ ‚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礉 ‛。
前234年(韩王安四年)
四十七岁
韩非到秦国,上《存韩》书,批评李斯,揭大臣姚贾 之短。由此得罪了李、姚二人,二人在秦王面前说: ‚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 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 遗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
*前233年(韩王安五年) 四十八岁 秦王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药,令非自杀。‚韩非欲 自陈,不得见。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6 “不法古,不循今‛的历史观
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们认为 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 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商 鞅明确地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韩非则 更进一步发展了商鞅的主张,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 乱‛,他把守旧的儒家讽刺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 前257年(韩桓惠王十五年) 二十四岁 ‚数以书于韩王,韩王不能用‛,愤怒于韩 王‚治国不务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功实 之上‛,于是开始埋头著述。
* 前253年(韩桓惠王十九年) 二十八岁 投奔荀子门下,‚学帝王之术‛,同学有李斯 等人。 * 前247年(韩桓惠王二十五年) 三十四岁 韩非和李斯学成,先后告辞老师荀子。韩非返回 韩国,潜心于写作,积之年月,成‚五十五篇,十 万余言‛,李斯西行入秦 厉行法治
“法者,……赏存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此臣之 所师也。” “顺人,则刑罚省而令行;明赏罚,则伯夷、盗跖不 乱。” 执法严厉 法令的实施,要能够使聪明的人无法狡辩,再勇敢的 人也不敢与之抗争。“使吾法之无赦,犹如涧之必死 也,则人莫敢犯也。” 法令的只有实行严刑酷罚,谁违反了谁就死无赦,人 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 “法不阿贵” 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而不能偏袒地位高的人,即 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 夫”。
韩非子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 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法家实践理论。他主张‚事 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 子· 物权》),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 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万 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 势也‛(《韩非子· 人主》)。为此,君主应该使用各 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散其党‛‚夺其辅‛ (《韩非子· 主道》);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 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 发于卒伍‛(《韩非子· 显学》)。韩非子还主张改革 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韩非子· 问 田》),‚以法为教‛(《韩非子· 五蠹》)。
49505
韩非子
生平简介
韩非子(约前275—前233)战国晚期韩国(今河南 省新郑)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 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世称‚韩非子‛ 或‚韩子‛。韩非原为韩国贵族,与李斯从师荀卿。 韩非口吃,但他善于写作,且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 术思想,同时又吸取了他以前的法家学说,比较各国 变法得失,提出‚以法为主‛,法、术、势结合的理 论,集法家思想大成。
《韩非子》
《韩非子》共有五十五篇,十多万字。韩非的思想主张集
中反映在里面。因此可以说《韩非子》是先秦法家的代 表作。这部著作最大的特色就是,通过寓言来说明道理, 书中有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据现代诗人公木统计, 《韩非子》中有寓言340则。他利用寓言故事对当时社 会的种种丑恶愚昧现象进行揭露和批判,入木三分,淋 漓痛快,耐人寻味。我们耳熟能详《自相矛盾》、《扁 鹊治病》、《守株待兔》、《滥竽充数》、《郑人买 履》、《买椟还珠》这些寓言都出自《韩非子》
秦始皇在初见韩非著作部份篇文内容就佩服地说:“嗟 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意思是说,寡 人如果能见此人,与其同游谈论一番,那就是死也都无 憾了!在韩非死后,当代各国国君与大臣竞相研究其著 作《韩非子》,秦始皇在他的思想指引下,完成统一六 国的帝业
1 “法‛‚术‛‚势‛结合的治国方略
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 术,各有特点。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时,韩 非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 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 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 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认为三者都是 君主手中的工具,三者缺一不可,并有机地结合起来, 构成君主专制的法治思想体系,为大一统服务。
* 前236年(韩王安二年)
四十五岁
李斯奉秦王命到韩国,促其速降。在这次出使韩国过 程中,会见到十五六年未见的韩非。韩非出示《孤愤》 《五蠹》等篇章,李斯看后,把作品带走,传至秦王手 中。韩王在危急关头召见韩非,“与韩非谋弱秦”。
* 前235年(韩王安三年)
四十六岁
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 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韩非之所 著书也。”秦因急攻韩。韩王安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 只得派韩非出使秦国。
7
反对礼制
法家重视法律,而反对儒家的‚礼‛。他们认为, 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 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 这是很公平的,正确的主张。而维护贵族特权的礼制 则是落后的,不公平的。
8 以法为教
韩非主张以法为教,意思就是除了制订法律以外, 还必须要宣传法律,普及法律知识,遵守法律,运用 法律,使整个社会形成‚知法、懂法、守法‛的良好 风气。(出处 《韩非子· 五蠹》:‚故明主之国,无 书简之文,以法为教。‛) 韩非的法家思想最伟大的实践者是秦始皇,秦国的教 育制度,便为法家思想。以法为教是秦代施行政策, 加强思想法制,巩固中央集权的标志之一。
生平经历
* 前280年(韩釐王十五年) 出生 “韩非,韩之诸公子也” , “为人口吃,不能道说” * 前278年(韩釐王十七年) 三岁
秦强大,在七雄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毗邻的韩 国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 * 前262年(韩桓惠王十年) 十九岁
此前接连三年秦对韩攻城略地,这一年,秦将白起 率兵攻韩,一下攻取五十城。韩国统治层开始分崩离 析,青年韩非开始上书给韩王
当他的作品流传到秦国时,被秦王看到并大为赏识,同 时其同学李斯也向秦王引荐韩非子。终于在秦嬴政十三 年因秦国攻打韩国,韩王派韩非子到秦国游说秦王。秦 王在都城咸阳接见了韩非子,欣赏其才华但并不信任他 能为秦国效力,在一众大臣的建议下,秦王决定将韩非 暂时软禁在咸阳。韩非子在软禁期间遭奸臣所害,服毒 自杀——嬴政十四年,韩非子壮志未酬,饮恨以没!后 秦王后悔急召韩非子进见,但一切为之晚已! 韩非子死后三年,韩国灭亡;十二年,秦始皇统一天 下。韩非子虽抱憾而死,但其治国思想一直为后世广为 称颂,并被历代国君所效法。两千多年来,《韩非子》 一直是众多仁人志士、权臣学者爱不释手的研习范本, 明代门无子曾评价此书‚论事入髓、为文刺心‛,可谓 相当中肯;而西方近现代的诸多法学思想,也都能在韩 非子的论著中找到。这种深具启发性又兼具实用性的特 质,正是《韩非子》一书历经千年、经久不衰的魅力所 在!
韩非的思想体系
韩非子虽然是荀子的弟子,思想主张却与荀子大大相反, 他没有承袭荀子的儒家思想,却爱好‚刑名法术‛之学, 且归本于‘黄老之学’,一套由‘道’、‘法’共同完善 的政治统治理论。韩非总结法家三位代表人物商鞅、申不 害、慎到的思想,主张君王应该用‘法’、‘术’、‘势’ 三者结合起来治理国家,此为法家之博采众长之集大成者。
韩非子的文章说理精密,文锋犀利,议论透辟,推证 事理,切中要害。比如《亡征》一篇,分析国家可亡之 道达47条之多,实属罕见。《难言》、《说难》二篇, 无微不至地揣摩所说者的心理,以及如何趋避投合,周 密细致,无以复加。 韩非子的文章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 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 韩非子还善于用大量浅显的寓言故事和丰富的历史知识 作为论证资料,说明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地体现他的法 家思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在他文章中出现的 很多寓言故事,因其丰富的内涵,生动的故事,成为脍 炙人口的成语典故,至今为人们广泛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