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士塔》练习

《道士塔》练习

《道士塔》练习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坍圮()凛冽()倒溯()遗赠()官邸()蹊跷()歆羡()婀娜()窗明几净()风餐露宿()像模像样()2.加点字读音相同的一组是()。

A.风餐露宿天上星宿男生宿舍宿构文章B.才华横溢雄关险隘经典演绎移风易俗C.像模像样塑料模具大模大样模仿能力D.倾泄愤恨暴雨倾泻诙谐幽默不屑一顾3.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圆寂歆羡优柔寡断明修栈道,暗渡陈仓B.凛冽卑微枉废心机鹬蚌相争,渔翁得利C.蹊跷尴尬针砭时弊桃李不言,下自成溪 D.委曲婀娜委屈求全君子一言,驷马难追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在总统选举投票现场门外,着各大新闻媒体的上百名记者。

这些记者都在等待接受“缉查犬”的检查,以探明是否携带武器。

②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与深厚的艺术功底,没有较高的语言文字修养,是很难写出高的作品来的。

③曹操四言诗的雄浑,陶渊明田园诗的恬淡,自然受人称誉,而张旭草书的奇伟飞动,颜真卿楷书的厚重雄伟,也同样令人。

A.聚集品位赞扬B.云集品位赞叹C.云集品味赞叹D.聚集品味赞扬5.解释下列词语。

坍圮:对牛弹琴:官邸:风餐露宿:布施:品位:6.下列句子标点符号有误的一句是()A.罗丹正在他的工作室里雕塑,雷诺阿、德加、塞尚已处于创作晚期,莫奈早就展出过他的《草地上的晚餐》。

B.道士想起了自己一的身份,一个道士,何不在这里搞上几个天师、灵官菩萨?C.他恭敬地称斯坦因为“司大人讳代诺”,称伯希和为“贝大人讳希和”。

D.其情景是:没装木箱,只有席子乱捆,沿途官员伸手进去就取走一把,在哪儿歇脚又得留下几捆。

结果,到京城时已零零落落,不成样子。

7.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倾泄也只是对牛弹琴,换得一个漠然的表情。

B.当学校宣布我们文学小组成立并交给我们任务的时候,我们大家有既光荣又愉快的感觉是颇难形容的。

C.任何社会、任何家庭都是经不起奢靡之风的侵袭的,何况我们的国情还不到玩名猫名狗的地步。

D.作家赵丽宏也不太欣赏散文虚构,但他认为余秋雨的散文仍然可以当散文看,因为不是每篇都有这样的虚构,而且有的历史的记载也不详尽。

8.下列句子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林冲回头望了望火光冲天的草料场,大踏步朝前走去,朔风凛冽,那雪下得更紧了。

B.余秋雨的《道士塔》,生动深刻,才华横溢,是其“文化散文”的代表作之一。

C.柳永与红颜知己难分难舍,《雨淋零·寒蝉凄切》中表现的依依惜别的深情,令人叹惋不已。

D.玄奘不远万里前往印度取经,其间风餐露宿,长途跋涉,历尽磨难。

9.下面摘录的是课文中的句子,各句方括号中,必须加助词“的\'的一组是 ( )①莫高窟[ ]大门外,有一条河,过河有一溜空地,高高低低建着几座僧人圆寂塔。

②什么也没有了,唐代[ ]笑容,宋代[ ]衣冠,洞中成了一片净白。

③他们不断暗示,是他们[ ]长途跋涉,使敦煌文献从黑暗走向光明。

④道士吐了一口气,谢过几个泥匠,再作下一步 [ ]筹划。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10.选出加点的虚词位置无误的一句 ( )A.经过他长期的研究、试验,终于出‘色地掌握了嫁接果树的技术。

B.张老师除了懂日语外,教语文的刘老师也懂得一些日语。

c.星光染织厂,产品数量不但比我们高,而且花色品种也比我们厂多。

D.老张没有听从大家的劝告,反而继续干他的傻事结果吃了大亏。

11.下列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一位日本学者用沉重的声调作了一个说明:“我想纠正一个过去的说法。

这几年的成果已经表明,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A.说明敬煌的宝藏仍然在中国,并没有流落到外国。

B.通过一位日本学者的评价来评述学者们的成就,是因为我们、中国人自己没有意识到所取得的成就。

C.尽管敦煌的宝藏不在中国了,但许多学者苦苦研究,终于取得了瞩世的成就。

D.表明外国学者想研究敦煌的希望永远破灭了。

12.对本文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感情,文笔流畅,是一篇至美的文化散文。

B.文章简单勾勒了道士塔所处的自然风光,而笔墨着重手王道士把敦煌宝藏卖给外国冒险家的罪恶历史。

C.作者使用了不少警句和反语,加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D.文章精巧灵活,是一种沉湎于自我小天地的大散文。

二、课内阅读(一)阅读下文,完成1~5题。

斯坦因他们回到国内……决胜负于城下1.“常常提到古怪的王道士”中的“古怪”,其含义是()A.斯坦因他们觉得王道士脾气古怪,行礼行的鞠躬礼,称呼称什么“司大人讳代诺”什么的。

B.斯坦因他们觉得王道士头脑好简单,编几句瞎话,他就相信了C. 斯坦因他们觉得王道士连一点经济头脑也没有,得一点小利就心满意足。

D. 斯坦因他们觉得让王道士这么一个蠢人,这么一个对文物毫无知识的道士掌管敦煌的稀世之宝,是令人诧异的。

2.“他们的论述中遗忘了一些极基本的前提”,这些极基本的前提是什么?3.“要么我拾起你扔下的白手套”是什么意思?4.“要么你接住我甩过去的长剑”是什么意思?5.引用的诗句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二)阅读下文,完成1~6题。

对于这批学者,这些诗句或许太硬……我好恨!1.作者为什么说“这些诗句或许太硬”?答:2.“这种方式”指什么方式?答:3.揭示了当时敦煌文物保护上的哪些窘况?答:4.一批洞窟文献送京的情景说明了哪些问题?5.“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一句,是狠狠心说的,又觉“终究说得不太舒心”,这样的思想感情怎样理解?6.“大哭一场”表达什么感情?7. 作者在第三部分最后说“我好恨!”请你联系上文,说说其中包含哪些复杂的情感?【答案】一1.pǐ liè sù wèi dǐqiāo xīn nuójī lù mú2.D。

A项“星宿”中念“xiù”,其余念“sù”。

B项”“险隘”中念“ài”,其余念“yì”。

C项前两个词中念“mú”,后两个词中念“mó”。

D项全都念“xiè”3.A。

B项“废”应为“费”。

C项“溪”应为“蹊”。

D项“屈”应为“曲”。

4. B【解析】本题考查一般实词的辨析与使用能力。

“聚集”指集合,凑在一起。

“云集”比喻许多人从各处来,聚集在一起,适用对象是人。

“品位”,名词。

“品味”动词,品尝。

“赞扬”指称赞表扬,多用于表扬的场合。

“赞叹”指称赞,重在赞美。

5. 坍圮:毁坏,倒塌。

对牛弹琴:讥笑听话的人听不出所以;也用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

官邸:由公家提供的高级官员的住所。

风餐露宿: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辛。

布施:把财物等施舍给人。

品位:文学作品所达到的水平。

6.C。

倒装问句的问号标在句子的最后,中间用逗号隔开。

类似的用法还有选择文句,也是逗号加问号的格式。

7.B。

“既光荣……感觉”是前一句的结尾,又是后一句的开头,造成结构混乱。

可在“感觉”后加逗号,再在“是”前加“这种感觉”来修改。

8.B。

“才华横溢”形容才干出众,能力超群。

其所修饰的对象只能是人,而不能修饰文章、作品等事物。

9.B 10。

D 11.C 12.D二。

(一)1. 【解析】斯坦因等人来到敦煌,原是作了吃苦、葬身沙漠、被打、被杀的准备,愿倾其所有来换得一两件文物,可没想到竟如此容易地取得如此多的宝物,没有森严的保护,没有冷漠的博物馆馆长,甚至没有看守门卫,而道士的品位又是如此之低。

【答案】D2. 【解析】作者前面说“在学术上,我可以佩服他们”,而他们忘记了这些资料和研究成果的来源。

【答案】这个世界是分成一个一个国家的,敦煌在中国,敦煌文物属于中国,中国政府对敦煌拥有主权。

3. 【解析】扔下白手套意味着理亏、认输。

【答案】额尔金扔下白手套,表示理亏、认罪、投降,我接受额尔金投降。

4. 【解析】甩剑给对手,表示要与对手决斗。

【答案】我把剑甩过去,要同额尔金决斗,额尔金接剑,接受挑战。

5. 【解析】要学会转化为“我”的感情?【答案】原诗表达了对火烧圆明园、毁我国宝的外国强盗的无比愤恨,不惜一死,要与盗头子拉拼个死活,而作者用在此处,则指要与偷运我国宝文物的斯坦因之流的外国强盗决斗。

(二)1.这些掠夺敦煌文献的冒险家是一些执着的学者,而不是火烧圆明园的野蛮强盗;他们对于文献的盗掠主要出于研究的目的,而不是为了物质上的贪婪;他们将文献保存了下来,而不是像圆明园那样,不能抢走的都被一把火烧光。

2.公平、公正地较量,不能偷偷摸摸地在背后使用欺骗的手段。

3.一是没有经费:当时国家破敝,清政府顾此失彼,根本筹不出运送的经费;官员们也多贪婪钱财,讲究排场,不愿拿出钱财来挽救祖国的珍贵文物。

二是没有人员:政府没有专门保护文物的固定人员,缺乏有真心而又有能力来保护国宝的艺术家,有的却是肆意侵占随意流失国家文物的各级官员。

三是没有法律:没有严格的文物保护法律,没有森严的文物保护官邸,没有任何对于文物被毁和遭窃的应对方案和挽救措施。

4.【解析】首先要明确哪些是对此情景的具体描写,然后得出结论。

【答案】“没装木箱,只用席子乱捆”,说明清政府官员毫不珍惜这批无比珍贵的文物。

另一方面,官员又极端贪婪自私,化公为私,作为个人收藏。

5. 【解析】此处应设身处地考虑“我”的矛盾心理。

【答案】这一句是气话,作者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痛恨极了,发狠说出这句气话表达自己的气愤。

6【解析】作者为拦住的车辆的方向而痛苦。

【答案】清政府腐败无能,是无法保护敦煌文物的,那是一个民族命运极端悲惨的时代,那是一个令人推心痛恨的时代。

7.有对西方学者盗掠敦煌文献的愤恨,有对文献被毁坏和流失的痛苦,有对历史悲惨事实发生的无奈。

培根说“读史使人理智”,作者在历史与现实间进出,理智与狂热胶着在一起,种种复杂的情感交融于一体,说不清,道不明,怎一个“恨”字了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