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7课 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第7课 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引导学生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从而掌握从艺术家创作意图的角度,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方法。

②、帮助学生增强美术鉴赏的兴趣,提高美术鉴赏的能力。

2、方法与过程目标:本课作为美术作品鉴赏中重要的部分,理解与学习对理解美术作品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学中以对作品的分析为引导,引起关注——-深入讨论———理解实践——-完成目的.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启发学生对美术作品分析与讨论,使学生关注美术作品中艺术家创作意图和情感,让学生理解在美术作品中艺术家情感表达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艺术作品都表现了艺术家的某种创作意图,不同的美术类型表现意图的方式也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要分清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与美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

学习方法:指导学生进行自学、观察,学生自己运用本节课所学内容主动去分析、鉴赏、评价作品,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成就感,从而提高自己的主动意识。

教具准备:自行车把,车座,梧桐树球形花序等.自制多媒体CAI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同学们,今天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上美术课。

你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已经跨进了高中的大门,我相信大家通过今后的拼搏,也一定能跳过龙门跨入自己理想的大学之门,最终走向成功之门!(同学们,这一节就让我们一起跨入艺术的大门,在美术的殿堂里共同遨游吧)。

比如这一道门:(出示毛栗子作品)这是毛栗子1993年画的油画《门》,画面很写实、很逼真,受到很高的赞誉,同时这幅作品为毛栗子打开了艺术殿堂的大门,如今他已经是一位知名的画家了。

(出示汉斯·霍夫曼作品)而这幅作品又给你什么感受呢?霍夫曼的《门》要表达艺术家什么意图呢?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打开《美术鉴赏》之门,一起学习《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这一课。

二、新课学习(提出问题,明确目标,展开探究)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几幅图片,然后说出它们的不同之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回答,老师明确。

然后讲罗丹《巴尔扎克》雕塑的故事。

(出示罗丹的《巴尔扎克》雕塑和问题)罗丹通过阅读大量巴尔扎克的作品,研究有关这位作家的个性和举止容貌的资料,做了七个姿态各异的草稿,但都不能令他满意.经过长时间的琢磨和思考,他终于找到了表现这位大文豪的灵感,最后选择了巴尔扎克在深夜写作的间隙时间独自踱步时的情景与神态。

在作品中,巴尔扎克像头显得稍大,头发蓬松,身材健壮,身上裹着一件睡袍,显得简洁凝练,富有整体感,从而突出了巴尔扎克那雄狮般充满智慧的头脑.作品的初稿完成时,雕像还有一双抓着睡袍的手.罗丹的学生布尔德尔看见这件雕塑时,对这双塑造精湛的手大为赞赏。

当他离去后,罗丹毫不犹豫地去掉了这双手。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请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老师明确:分析理解美术作品中体现出来的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是我们在鉴赏过程中认识和理解美术作品的重要一环。

那么,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来自哪里呢?(一)、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来自哪里?(出示大卫图片,教师简单解释)请大家看这几幅图片,这是大卫的形象。

我们知道,多纳太罗是文艺复兴初期意大利最杰出的雕塑家、现实主义美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

《大卫》是他重要的作品,也是文艺复兴时期第一个全裸的人体雕刻。

表现少年大卫杀死敌人后,用脚踩在巨人歌利亚首级上,流露出胜利的喜悦和自豪的情景。

大卫的形象,不仅人体比例准确,而且体态优美、线条流畅,表现了多纳太罗塑造人体的高度技巧。

贝尼尼是17世纪意大利最著名的巴洛克艺术家。

他的《大卫》是一个正在艰苦搏斗的大卫,似乎更具生活的真实性。

他的大卫更像是一个身处逆境、坚忍不拔的斗士。

在这种状态下,艺术家得以表现人体旋风般的运动和人物激越的感情。

米开朗基罗是继达·芬奇之后,又一位文艺复兴盛期的巨匠,他的《大卫》是一个气魄宏伟的年轻巨人,他镇定地站在那里,左手紧握搭在肩上的投石器,头部昂然抬起,警惕地盯视着敌人,眉宇之间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雕塑家用这个几乎静止的姿势,有力地传达出临战前的高度紧张气氛以及那蕴蓄在大卫体内的巨大力量。

在基督教教义中,大卫一直是作为爱国的英雄来记述的。

这个古代希伯莱民族传说中的英雄大卫,成为艺术家雕塑中富有战斗性的主题。

人们对米开朗基罗的《大卫》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这也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其中有位叫布拉曼特的建筑师就是出于嫉妒的心理给教皇提议,让米开朗基罗为西斯廷教堂画一幅天顶画.(出示西斯廷教堂内景和天顶画局部)《西斯廷教堂天顶画》全部绘以基督教的宗教故事和人物形象。

其中宗教故事取材于基督教的“创世纪”之说,故西斯廷教堂天顶画也称为《创世纪》壁画。

按照基督教“创世纪"的传说,上帝创造世界是在6天完成的:第1天是分开宇宙中的光暗;第2天是把水分成了天上的水和地下的水;第3天创造了陆地和各种植物;第4天创造了日、月和星辰;第5天创造鸟类与鱼类;第6天创造各种兽类以及男人和女人。

米开朗基罗创作的天顶画则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亚当、夏娃被逐出乐园"、“洪水”等情节.根据整个屋顶的平面划分,分别绘制了名为《神分光暗》、《创造日月草木》、《神分水陆》、《创造亚当》、《创造夏娃》、《诱惑与逐出乐园》、《诺亚献祭》、《洪水》、《诺亚醉酒》等9幅大型宗教故事画。

整个壁画中形体鲜明的人物形象共有343个之多,大部分比真人还大,可谓规模宏大、气象万千。

壁画中的许多人物虽多系宗教人物,但他们体态健康,具有强烈的意志与力量,显示了米开朗基罗是用人文主义思想来表现这些宗教人物的,寄托了他一贯追求的对英雄人物的崇敬和理想。

可以说是米开朗基罗对宗教传说的再创造。

《西斯廷教堂天顶画》的创作意图体现了米开朗基罗表达和创作的欲望,最终表达了他对人的赞美和对人文精神的歌颂。

艺术家的创作欲望有的是针对社会现实以表明自己的态度、情感,有的则是针对艺术问题以阐述自己的观点、主张。

那么影响这种创作欲望的因素有哪些呢?(二)、影响艺术家创作意图的因素有哪些?(屏幕出示文字)艺术家的创作是有感而发的,一般来说,艺术家的感受主要是来自现实和艺术两个方面。

同时还受特定的社会和文化情景的影响。

(师生互动,老师展示梧桐树球形花序)请大家说出它与作品的联系。

石与钢铁是两种不同的材质,以这两种材料的搅结、束缚和挣脱来喻示人生社会中的关系。

隋建国曾说作品受到中国古代相生相克观念的影响.即铁从石头里边提炼出来,最后它还能克服这个石头.外形上则受梧桐树球形花序的影响.现实对创作意图的影响在每一位艺术家的身上都可以体现出来,我们看下面的作品:这是徐悲鸿1940年创作的《群马图》,同学们说一下1940年的中国正处于什么时期?(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每一位有血性的中国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进行着抗日活动.抗战时期,徐悲鸿搞义卖画展,将全部收入慰劳前方抗日将士。

1940年1月,鄂南国民党军克贺胜桥,鄂北国民党军大败日军于随县、高城。

连日来晋南国民党军歼灭日军约5,000人。

这一年,徐悲鸿应印度大诗人泰戈尔之邀赴印度国际大学讲学,在印度泰戈尔的引荐下,拜访了印度圣雄甘地,并在印度的圣蒂尼克坦和加尔各答先后举办画展。

画展由泰戈尔撰写序言,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4月,徐悲鸿喜闻国内传来鄂北大捷,非常高兴,便欣然命笔创作《群马图》。

他在画面左上角题写“鄂北大捷豪兴勃发”,反映了画家对当时的抗日战争所取得的胜利无比欢欣的心情。

画中四匹骏马,姿态各异,静中有动,透出一股内在的力量,使人感到有一种不可阻挡的气势。

徐悲鸿曾说过,“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画家将这种“傲骨"注入马的形象,使马的骏气中勃发着生命之美.同时,他感到只有团结起来,共同奋斗,积小胜为大胜,才能最后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为此,他以中国传统故事“愚公移山"为素材,重新创作了一件作品,以表达他的这种思想,就是这幅《愚公移山》.从这个众所周知的故事就可以明确看出徐悲鸿创作此作品的用意了。

除了徐悲鸿外,同一时期其他的艺术家又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呢?为什么面对同样的社会和文化情景,不同的艺术家会有不同的创作意图呢?我们看下面这两幅作品:(出示古元的《离婚诉》、李桦的《怒吼吧,中国》)请学生谈感受,然后老师讲艺术家的成长过程、环境等对作品创作意图的影响.古元1938年去延安,先入陕北公学,课余参加校美术组的活动,结业后被派往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学习,1940年夏毕业后到延安县川口区碾庄乡担任文书,生活在解放区的农民中间,与农民群众打成一片,以黑白木刻积极反映当地农民的生活。

这段时间的锻炼培养了他质朴的艺术作风和对民族、民间艺术的热爱和理解。

其艺术风格,朴实、自然,在单纯、平易之中包含着很高的艺术技巧。

李桦1930年赴日留学,“九·一八"事变后,愤而返国。

1934年与学生赖少其等一起在广州创办“现代版画会”,是中国新兴版画运动的老战士、杰出的版画家和卓越的美术教育家。

后来李桦在鲁迅影响下开始吸收德国画风,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怒吼吧,中国》.这幅包孕着民族魂的力作,概括了中华民族在帝国主义的欺凌和压迫下挣扎、觉醒并起而反抗的精神力量:被缚的巨人,铁骨铮铮,正欲拿起匕首,斩断绳索;他大声怒吼,要挣脱束缚,站立起来,投入战斗.这幅小小的木刻有似战鼓,唤起了千百万劳苦大众,在当时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如果艺术家生活在不同的社会,那么他们的创作意图又会怎样呢?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有何不同?结合《西斯廷圣母》《消夏图》讲解:西方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会通过宗教题材表达他对现实的态度和处理明暗、透视的能力.而中国的文人画家的创作意图则时时透露出宁静致远、自得其乐,心旷神怡之感。

由以上作品可以看出艺术家的任何作品都必然受到他所生存的那个社会和文化的约束。

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艺术家的创造所针对的问题就不同,因而其创作意图就会大相径庭。

另外,在同一社会和文化条件下,艺术家的艺术成长过程、环境、家庭、个性、知识水平等也造成了艺术家创作意图的差异。

同时,我们还看到艺术家表达意图的方式也存在不同。

那么艺术家的意图是用什么形式体现出来的呢?(三)、艺术家的意图是如何体现的?(出示图片)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开国大典》,这是董希文先生的成名之作。

分析之前我们先看一段视频(播放视频《开国大典》)想一想:视频中的历史画面与油画画面有何不同?学生回答,老师明确:前者人物环境自然、真实;后者形象、环境是艺术加工后的典型形象和环境。

下面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进一步分析:讨论1:从主题上看,艺术家的意图是要表达什么?为此,艺术家选择了哪些场景?意图: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表现中国人民摆脱了三座大山的压迫,从此站起来了的豪迈的精神风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