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疾病概论一、名词解释(共8题,每题3分)1. 健康2. 疾病3. 病理过程4. 症状5. 体征6. 完全康复7. 不完全康复8. 脑死亡二、填空题(共5题,每空1分)1. 健康是、和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和。
2. 发病后期有以下几种转归走向:、及。
3. 按传统死亡的概念,死亡可分为、和等几个阶段。
4. 症状是指病人的异常感觉和病态改变,体征是疾病的表现。
5. 脑死亡是指包括、、各部分在内的全脑功能丧失导致的个体死亡,它是判断的标志。
三、是非题(共5题,每题1分)()1. 不生病就是健康。
()2. 疾病即指机体不舒服。
()3. 对某一疾病是条件的因素,可能是另一疾病的原因。
()4. 没有病因也可发生某些遗传性疾病。
()5. 只要有病因存在,疾病肯定会发生四、选择题(共8题,每题1分)()1. WHO对健康的定义是:A.是身体上的完好状态B.是精神上的完好状态C.是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D.是精神上和身体上的完好状态E.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2.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健康只包括身体上的完好,与精神心理无关B.健康不仅是身体上的完好,还包括精神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C.精神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健康完好对人类尤为重要D.健康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权利E.全面健康以生理健康为基础,心理健康为条件,优质环境作保障()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症状指疾病的客观表现,能用临床检查的方法查出B.体征是病人主观上的异常感觉和病态改变C.不同的疾病可出现相同的症状、体征,相同的疾病也可出现不同的症状和体征D.相同的病理变化可发生在不同的疾病中,一种疾病只能有一种病理改变E.以上都不对()4. 判断临床死亡的标志是:A.出现尸冷、尸斑、尸僵等变化B.血压为零C.脑死亡D.出现下颌式呼吸E.处于深昏迷状态()5. 疾病的概念下列哪项提法较正确A.是机体在一定病因损害下,因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B.疾病即指机体不舒服C.疾病是机体对内环境的协调障碍D.疾病是不健康的生命活动过程E.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疾病是细胞受损的表现()6. 不属于生物性致病因素的是A.病毒B.细菌C.四氯化碳D.立克次体E.疟原虫()7. 对胎儿生长发育有损伤的因素是A.生物性因素B.先天性因素C.遗传性因素D.营养性因素E.免疫性因素()8. 能够引起疾病并决定该疾病特异性的因素称为A.疾病的原因B.疾病的诱因C.疾病的条件D.疾病的外因E.疾病的危险因素五、简答题1. 什么是疾病?什么是健康?(4分)2. 疾病过程的一般规律有哪些?(6分)3. 什么是脑死亡?脑死亡主要依据有哪些?(4分)答案一、名词解释1. 健康:健康不仅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在身体、心理、精神和社会交往上处于完美状态。
2. 疾病:是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因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3. 病理过程:是指存在于不同疾病中,有规律性的功能、代谢和(或)形态结构的异常表现。
4. 症状:是病人自我的感觉,如疼痛、恶心等。
5. 体征:是对病人进行体格检查所获得的客观征象,如黄胆、肝肿大等。
6. 完全康复:即痊愈,是指致病因素以及疾病时发生的各种损害性变化完全消除,机体的功能、代谢活动完全恢复正常,形态结构得到充分的修复,一切症状、体征均先后消失,机体的自稳调节以及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社会行为包括劳动力也完全恢复正常。
7. 不完全康复:是指损害性变化得到了控制,主要症状已经消失,但体内仍存在着某些病理变化,通过代偿反应可以维持相对正常的生命活动。
8. 脑死亡:是指大脑半球、间脑、脑干各部分在内的全脑功能永久性丧失。
二、填空题1. 身体心理社会交往疾病病痛2. 完全恢复健康不完全恢复健康死亡3. 濒死期临床死亡期生物学死亡期4. 主观客观5. 大脑半球间脑脑干永久性死亡三、是非题1.×2.×3.√4.×5.×四、选择题1.E2.A3.C4.C5.A6.C7.B 8.A五、简答题1. 疾病:是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因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健康:健康不仅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在身体、心理、精神和社会交往上处于完美状态。
2. 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包括以下基本规律(1)患病时自稳调节的紊乱:稳态是通过神经和体液因子调节机制实现的,它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须的条件。
自稳调节紊乱是疾病发生中的一个普遍存在的规律,是推动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因.疾病时,由于致病因素对机体的损害作用,使自稳调节的某一方面发生紊乱,引起相应的功能代谢障碍,进而通过连锁反应使自稳调节的其他方面也相继发生紊乱,从而引起更为严重的生命活动障碍。
(2)疾病过程中的因果转化:因果转化是疾病发展中的基本规律之一,基本含义是:一种原因引起一种结果,这个结果又成为新的原因,引起另一种结果……如此往复不断的过程,即是因果转化规律。
(3)疾病过程中的损害和抗损害反应:损害和抗损害反应之间相互依存又相互斗争的复杂关系是推动疾病不断发生发展的基本动力,并贯穿于疾病的全过程。
如果损害占矛盾的主要地位,疾病就进一步发展,越来越重;相反抗损害占矛盾的主要地位,疾病就停止发展,越来越轻,逐步恢复。
(4)局部与整体的相互影响: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全身疾病可以影响到局部,局部病变也可以影响全身。
3. 什么是脑死亡?脑死亡主要依据有哪些?脑死亡是指大脑半球、间脑、脑干各部分在内的全脑功能永久性丧失。
判断依据:①不可逆昏迷和大脑无反应性;②自主呼吸停止;③瞳孔散大或固定;④颅神经反射消失;⑤脑电波消失;⑥脑血管造影证明脑血液循环停止。
第二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一、名词解释(共5题,每题3分)1. 脱水2. 高渗性脱水3. 低渗性脱水4. 等渗性脱水5. 水中毒二、填空题(共6题,每空1分)1. 正常成人体液量约占体重的,血浆约占体重的。
2. 高渗性脱水以减少为主,低渗性脱水以减少为主,更容易发生循环障碍。
3. 等渗性脱水不予处理可转变为,若只补水会转变为,低渗性脱水患者补大量水会引起。
4. 急性轻度高钾血症时,心肌兴奋性,重度高钾血症时,心肌兴奋性。
5. 补钾最好;必需静脉内补钾时,每日尿量应在以上。
6. 引起低钾血症的三大原因是、和,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
三、是非题(共5题,每题1分)()1. 高渗性脱水时细胞外液量正常,细胞内液量减少。
()2. 低渗性脱水无口渴感。
()3. 胰岛素直接刺激Na+-K+-ATP酶的活性,促细胞摄钾。
()4. 高钾血症骨骼肌静息膜电位负值增大。
()5. 低钾血症对心肌电生理特性的影响是兴奋性先升高后降低。
四、选择题(共9题,每题1分)()1. 正常成人细胞外液约占体重的A、5%B、20%C、40%D、60%E、75%()2. 血钠降低且细胞外液减少称为A、高渗性脱水B、低渗性脱水C、等渗性脱水D、SIADHE、慢性水中毒()3. 高渗性脱水时A、细胞外液明显增加B、细胞内液明显减少C、细胞内液少量减汪D、细胞内液明显增加E、细胞内液量正常()4. 高钾血症的最常见原因是A、酸中毒时细胞内钾释放B、溶血时红细胞释放钾C、缺氧时组织细胞释放钾D、肾脏排钾减少E、保钾利尿药使用()5. 低渗性脱水的特点是A、失Na+多于失水B、血清Na+浓度〈130mmol/LC、血浆渗透压〈280mmol/LD、伴有细胞外液量减少E、以上都是()6. 高渗性脱水时机体表现为细胞内液细胞外液A. ↓↑↑B. ↓↓ . ↓C. ↓正常D. ↑↑ ↓↓E. 正常↓()7. 高钾血症对心肌生理特性的影响是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收缩性A. ↑↑↑↑B. ↑↓↑↑C. 先↑后↓↓↓↓D. ↓↑↓↓E. ↓↑↓↑()8. 高钾血症时可有A、正常性酸性尿B、反常性酸性尿C、中性尿D、正常性碱性尿E、反常性碱性尿()9. 过量胰岛素致低钾血症的机制是A、醛固酮产生过多B、汗腺分泌增加C、肾小管重吸收障碍D、结肠分泌加强E、钾向细胞内转移增加五、问答题1.简述急性低钾血症对神经肌肉的影响。
(5分)2.简述高钾血症的防治原则。
(4分)3.试述低渗性脱水对机体的影响及其机制。
(6分)4.试述高渗性脱水对机体的影响及其机制。
(6分)答案一、名词解释1. 脱水: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体液容量明显减少。
2. 高渗性脱水:又称失水性脱水,由于失水多于失钠,血清钠含量>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mol/L。
3. 低渗性脱水:又称失盐性脱水,因失钠多于失水,血清钠含量<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
4. 等渗性脱水:是水与钠按其在正常血浆中的含量等比例丢失,或虽不等比例丢失,但经机体调节后,其血钠含量仍130mmol/L~150mmol/L,渗透压保持在280mmol/L~310mmol/L。
5. 水中毒:是由于肾排水功能低下,摄入水分过多引起的低渗性体液过多。
二、填空题1. 60% 5%2. 水钠低渗性脱水3. 高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水中毒4. 升高降低5. 口服 500ml6. 钾摄入不足钾丢失过多钾在体内分布异常钾丢失过多三、是非题1.×2.√3.√4.×5.×四、选择题1. B2. B3. B4. D5. E6. B7. C 8. E 9. E五、问答题1.简述急性低钾血症对神经肌肉的影响。
(1)急性低钾血症:由于细胞外液钾含量急剧降低,细胞内外钾含量比值增大,细胞内K+外流增加,静息电位与阈电位差距增大,肌细胞处于超级化阻滞状态,兴奋性降低。
①骨骼肌出现肌无力乃至弛缓性麻痹。
以四肢表现最为明显,严重者可发生呼吸肌麻痹;②平滑肌兴奋性降低,出现胃肠运动减弱、恶心、呕吐、厌食,严重者出现腹胀,甚至麻痹性肠梗阻。
(2)慢性低钾血症:由于细胞内钾缓慢地向细胞外移出,细胞内、外〔K+〕梯度变化不大,膜电位变化不明显,肌细胞的兴奋性变化不大,症状也不明显。
2.简述高钾血症的防治原则。
(1)积极治疗原发病,消除和控制引起高钾血症的原因。
(2)降低体内总钾量。
减少钾的摄入,可使用离子交换树脂、山梨醇导泄等措施排出过多的钾。
必要时进行腹膜透析透析和血液透析。
(3)促使K+转入细胞内。
静脉给以葡萄糖加胰岛素或给碳酸氢钠等碱性药物。
(4)给钙剂和钠盐以拮抗K+对心肌的毒性作用。
3.试述低渗性脱水对机体的影响及其机制。
(1)失钠>失水,细胞外液减少并处于低渗状态,水分从细胞外液向细胞内转移,致使细胞外液量进一步减少,易发生低容量性休克。
(2)血浆渗透压降低,无口渴感,早期ADH分泌减少,形成多尿和低比重尿,晚期血容量显著降低时,ADH释放增多,出现少尿和尿比重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