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8120163课程名称: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英文名称:An 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Research Methods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学时:48学时学分:3学分适用对象: 新闻学、编辑出版学考核方式:分散先修课程:《新闻学概论》《新闻采访》二、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帮助学⽣了解新闻传播研究的过程与⽣法,重点介绍新闻传播实证研究中的量化和质化方法的应用和实际操作。
所涉及的方法包括:调查法、实验法、内容分析法、文本分析法、调查实验法等等。
学生将学习量化和质化研究方法的逻辑、伦理困境、如何收集数据、如何分析数据、如何呈现研究结果等。
本课程通过深化学生对新闻传播研究方法知识的掌握,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分析新闻传播领域的新问题、新现象,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能力;针对新闻传播学专业的特点,使学生能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关注社会民生、强化责任担当,具有写作符合学术规范、质量较高的研究报告或论文的能力。
本课程全面系统地向学生介绍新闻传播研究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实用技术。
通过课程的学习,同学们将了解并掌握如何把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变成可行的研究课题,如何设计出一套研究方案并实施,如何写出一份规范的研究计划书,以及如何撰写展示自己成果的研究报告。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本课程是针对新闻学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课程目的在于帮助该专业学生了解新闻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了解研究方法的特点、方法类别、研究设计等等,通过系统的学习,初步了解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的系列相关知识,例如框架分析等、内容分析、文本分析、测量等等。
通过学习,学生要基本了解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和流程,掌握写作的规范,能够读懂相关的研究文章,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解读中国新闻传播实践,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内涵,为之后的工作学习奠定基础。
本课程重点介绍社会科学的研究传统、基础的传播研究方法(包括量化与质化的方法)的概念,研究假设、研究设计,以及研究数据搜集、分析及学术性论文的撰写;同时介绍并讲解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如内容分析法,实验法,问卷调查等,并指导学生进行方法实践。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l)了解新闻传播研究的基本原理和步骤;(2)掌握研究设计和社会现象测量的基本方法,并能够对小型课题进行研究设计;(3)掌握研究计划书的写作方法,以及研究报告的写作方法;(4)了解各种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方法的特点和适用性,并初步掌握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5)了解资料整理和分析的基本过程,并初步了解资料量化处理和分析的基本技术。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的产生2.了解两种不同的研究取向3.了解研究方法的分类(二)教学内容1.主要内容:新闻研究的两种取向新闻传播研究方法的发展历史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研究方法:是获得知识的途径,是进行研究时所用到的工具、策略和手段,也是架通理论和现实之间的桥梁。
传播现象的复杂、现实因素的制约等影响着新闻传播研究的方法实现3.问题与应用:以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为例,讨论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美国和欧洲在各个时期的研究主题以及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之间的关系?(三)思考与实践1.就你所在学校学生的媒体接触行为进行研究时,你会碰到哪些困难?怎样克服这些困难?2. 怎样区分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分组讨论4.多媒体教学第二章研究基础(一)目的与要求1. 掌握“理论”的内涵2. 了解科学、客观、范式等概念(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科学的概念和发展逻辑1.主要内容:科学观念的兴起理论和观察是科学发展所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假设和经验概括是连接这两者的纽带。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1)什么是范式①科学共同体成员所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等一整套系统②解答问题的基本模型,包括基础假设、研究设计、研究问题、研究方法(2)科学的发展逻辑:归纳,即归纳指从单称陈述得出普遍结论的研究逻辑,即从特殊到一般演绎:它从一般到特殊,研究者从概括性的规律或法则出发,在现实中收集资料来验证这个一般性理论3.问题与应用:除了科学之外,我们还通过哪些渠道获得知识?什么是科学?它具备哪些特征?第二节理论及其相关概念1.主要内容:理论的定义和构成要素评价理论的标准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理论的定义:理论是为了解释现象,而对变量之间的特定关系所做的相互关联的、系统化的陈述。
任何理论都需要具备一些基本构成要素,包括概念、变量、命题和假设评价理论的标准:(1)理论具有解释力:概括性/准确性(2)理论可以被证伪:对假设进行检验是发展理论的途径,因此理论应当提供能够检验的特定假设(3)理论具有预测力:我们需要理论来降低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性(4)理论的表述应当简洁:出色的理论往往言简意赅。
(5)理论还要具备开放性:理论时刻都处于变动和发展之中3.问题与应用:什么是理论?衡量好理论的标准有哪些?(三)思考与实践1.什么是范式?社会科学研究里的实证主义范式和解释性范式各自具备哪些特征?(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分组讨论4.多媒体教学第三章研究的过程(一)目的与要求研究是一个系统性的、积累性的、整体性的、持续进行的过程,为了能够顺利实现研究目的,我们需要在研究的各个阶段进行详细的准备和认真的操作。
那么,研究都包括哪些阶段?在每一个阶段我们都要注意什么样的问题、避免什么样的错误?研究者具体应该怎么做?本章将要回答这些问题。
(二)教学内容1.主要内容:研究的几个过程:概念化——研究设计——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总结研究质化和量化研究的比较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概念:自己研究的对象,即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研究设计:分析单位与观察对象假设:它暗示了变量关系,因而能够指导研究过程量化方法:精确性和概括性质化方法:适合对个别现象或事物进行细致入微的描述和深入理解,适合研究较长时期内的变化过程。
3.问题与应用:我们用哪些标准来评价一个好的研究问题?(三)思考与实践找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领域,按照书中所述技巧,将其缩小为一个具体的研究问题。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分组讨论4.多媒体教学第四章测量(一)目的与要求传播现象往往是抽象的,只有将其转化为具体的、可观察的、可从经验上把握的指标,才能进行实证研究,本章就是讨论如何对抽象概念进行测量的问题,同时将介绍与测量有关的一些概念,包括变量和指标。
(二)教学内容1.主要内容测量的级别测量的分类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1)量化测量:测量结果都用准确的数字表示,而且不同的数字可以用来对测量结果进行比较(2)质化测量:测量结果不使用有意义的数字,而用符号、代码或文字来表示(比如“男、女”、“轻、重”)(3)测量误差:由于测量手段不精确带来的误差。
它只能被缩小,无法完全消除。
(4)自变量:造成研究现象出现的原因(5)因变量:由于其他变量变化而产生变化的变量(6)提高测量信度的方法使用多种指标来测量概念使用更高级的测量指标使用试测使用清晰、不含糊、不矛盾的指标3.问题与应用:按照测量级别,变量分为哪几种?试举例说明。
(三)思考与实践什么是测量的效度?它包括哪几个方面?测量的信度和效度之间是什么关系?(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分组讨论4.多媒体教学第五章抽样(一)目的与要求本章就是讨论如何对研究对象的总体进行抽样,得到大小合适、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样本。
在谈到了抽样原理、抽样误差和样本规模之后,本章将分别深入地讨论两种抽样手段——非概率抽样和概率抽样。
(二)教学内容为什么需要抽样:①节省研究经费和时间②提高研究者对研究过程的抽样的目的:获得具有代表性的样本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定义:抽样就是从一个总体中抽取部分个体(或元素)组成样本的过程。
抽样总体:总体是研究中所涉及的所有个体的集合,它可以是一群人,一批文件,一些事件或观念抽样元素:构成总体的每一个个体就是元素样本:按照一定的方法从整体中抽出的部分个体就组策划功能了样本,它是总体的一部分。
概率抽样:依据随机原则进行的抽样,每个个体被抽中的概率是已知的非概率抽样:不依据随机原则进行的抽样,无法确定每个个人被选中的概率是多少3.问题与应用:抽样时,样本规模由哪些因素决定?为什么样本规模不是由总体规模决定的?常用的非概率抽样包括哪几类?各自有什么特点?(三)思考与实践为了研究某市体育报道的质量和演变,研究者认为不同媒体的体育记者经常参加同一个体育活动,因而彼此熟悉,于是决定针对体育记者采取滚雪球抽样法和目的抽样法。
这样做有什么利弊?可否采用其他抽样方法进行研究?试比较不同抽样方法的利弊。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分组讨论4.多媒体教学第六章调查法(一)目的与要求本章重点在于介绍调查法的特点和步骤,以及问卷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问卷是调查法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研究工具,直接影响着调查的结果和质量,出色的调查研究需要避免问卷设计中的一些常见缺陷,(二)教学内容调查法的特点和类型调查的步骤和误差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调查法:指的是研究者运用统一的问卷向调查对象(代表某个社会群体的样本人群)系统地收集和分析资料的一种方法。
调查法的特点第一,调查法是一种实证研究方法,研究者通过与调查对象的直接或间接接触而收集第一手资料。
第二,在应用调查法时,研究设计者跟调查实施者可以是不同的研究者,研究者保持客观立场,不让自己的情绪或偏见影响调查对象,不干预调查对象的生活。
3.问题与应用:调查都有哪几种类型?各自的特点是什么?(三)思考与实践如果要调查你所在大学学生的媒体接触习惯,你应该选择什么访问形式?尝试编制一份问卷,并同你的同学讨论,看看自己的问卷设计有哪些问题。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分组讨论4.多媒体教学第七章实验法(一)目的与要求本章目的在于介绍实验法的基本要素、特点、步骤和效度等问题,由于实验法要求控制某些变量,因此正确的实验设计是成功研究的关键。
(二)教学内容1.主要内容实验法的应用实验法的特点和类型实验法的实施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应用实验法时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1)建立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假设。
(2)自变量和因变量能够与其他变量隔离开,以确保研究者观察到的是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其他无关的关系。
(3)自变量能够被控制。
实验设计(experimental design)是实验过程里的一部分,专指研究者对变量、分组、前测、后测的规划。
实验设计中的基本符号(坎贝尔&斯坦利,1963)-R代表对样本进行随机抽样或分组-M代表对样本进行配对分组-X代表对自变量的一种处理或者刺激3.问题与应用什么是实验法?它包含哪些基本要素?具有哪些特点?(三)思考与实践什么是实验法中的“控制”?怎样在实验过程里实施控制?(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分组讨论4.多媒体教学第八章内容分析法(一)目的与要求内容分析法的发展跟大众媒体和传播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本章就是介绍传播研究中的内容分析法,包括它的优缺点及研究设计、过程和信效度,重点是如何编制有效的编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