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案例教学模式在教育学课中的运用

案例教学模式在教育学课中的运用

案例教学模式在教育学课中的运用夜村镇会峪联办小学:何刚娃邮编:726005一、引言近年来,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在我国的师范教育中,教育学的教学“似乎陷入了一种困境”,教育学的教学效果普遍的不理想,问题集中表现为师范生的教育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普遍低下。

教育学教学的现状与当前强调培养师范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师范教育改革极不适应。

为了从根本上改进和提高教育学的教学质量,笔者从教学实践中探索和总结出一个在教育学教学中具有较为广泛适用性的案例教学模式。

下面本文拟就这一模式的理论和实践作具体的介绍和阐述。

二、案例教学的基本内涵案例是指对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所作的客观记录或具体描述。

案例教学就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要求,运用精选出来的案例材料,使学生进入某种特定的事件、情境之中,通过组织学生对事件的构成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究活动,从而提高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模式的目标定位是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重视培养学生的可持续性学习能力,特别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案例教学的实施程序分为“理论准备—案例研讨—创造迁移”三个基本阶段。

其中,“理论准备”是强调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教师给学生系统讲授和解析有关理论知识的过程。

“案例研讨”是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互结合的阶段,这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活动研讨实例从而学习如何运用知识的过程。

“创造迁移”是全面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学生独立地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完成各种实践作业的过程。

三、案例教学的设计依据案例教学的提出有其理论和现实的依据,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吸收范例教学理论的观念“范例教学”是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首创的一派教学理论。

“范例教学”最原始的涵义就是“根据好的、典型的、特别清楚的例子教与学”。

根据“范例”、“教学”的基本思想,教与学的目的不是复制性地接受细节的知识和技巧,而是在教师的启发和辅助下,学生借助精选出来的典型例子主动地掌握具有可持续发展作用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案例教学既引入了范例教学中利用典型例子进行教学的方法,同时也借鉴了范例数学理论中关于教学目的的主要观点。

2.借鉴情境性认知理论的观点情境性认知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活动自始至终都离不开由一定的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构成的外部环境,即学习活动所需的情境。

客观的教学情境和学生自身的主动学习活动构成了学生发展的综合因索。

为此,在教学中通过典型的案例材料使学生进入某种特定的事件情境中,让学生以事件参与者的心态学习应用知识,将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意识,并增强学生各方面的感受性,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感知、领会、掌握和运用能力,从而达到既获取知识又发展能力的教学目的。

3.对教育学学科特点及教学现状的认识和反思从教育学自有的教学内容来看,教育学在师范学校的课程体系中是一门偏重于理论阐述的学科,教材中抽象难懂、艰深晦涩的概念和原理较多,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距甚远。

从教育学的现状来看,由于长期以来固守教师讲解灌输,学生呆读死记的教学模式,导致教育学课堂教学中一直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模仿,轻创造”的严重缺陷。

为此,改革传统的“填鸭式”、“注入式”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模式,突出培养学生的可持续性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己成为教育学学科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除上述三方面的主要依据外,案例教学还吸收了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思想的某些观点。

四、案例教学的操作程序和教学策略1.理论准备阶段任何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总是以一定的知识积累为前提的。

教育学课中要培养和提高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首先就必须让学生掌握有关的教育理论知识,特别是要让学生掌握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之间的关系。

“没有掌握某一学科的结构,就难以解决该学科的未知问题。

”这里强调的就是知识特别是理论知识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所起的工具性作用。

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具体的教育案例之前,必须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扶助学生掌握和理解教材中的教育概念和教育原理。

以为下一阶段的案例剖析打下理论基础。

例如,在组织学生研讨有关小学课程改革的典型案例之前,务必先使学生认识和理解有关课程论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针对有关教育概念和原理较为抽象难懂的事实,在理论准备阶段应强调发挥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采取以教师讲授、解释为主的教学策略。

为提高讲授的效果,讲授要潜心研究每章每节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掌握知识系统的整体与部分的相互联系。

并在教学中经常用网络、图示、表格等形式直观显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贮存、提取、迁移和应用。

例如,在讲授教学方法的基本理论知识时,可把各种方法按照定义、基本形式、优缺点、运用要求等结构类别归纳成表格,从而提高课堂讲授的效果。

2.案例研讨阶段案例研讨是案例教学的关键阶段,其具体实施可分为以下三个环节。

(1)呈现案例,激发动机首先,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从其建立的教育案例库中筛选出典型的案例材料,然后根据案例材料的载体形式,相应地采用口头描述、文字叙述、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脑光盘等媒体形式把案例呈现给学生,通过对案例的感知使学生进入特定的教育事件情境中。

实践表明,教师创设的事件用境越丰富越真实,学生对事件构成诸因素的感受就越充分,学生对案例材料进行学习研究的兴趣、动机也就越强。

所以,在当前现代电教技术应用日益广泛的条件下,教师在课堂上呈现案例材料应尽可能利用声、光色动、变俱备的声象手段进行、因为生动形象、具体直观的声像手段能把案例材料中所包涵的各方面的信息更全面、更逼真地呈现给学生。

例如,与其通过一份文字教案来分析探讨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倒不如通过观看李老师的某次教学录像来进行学习探讨。

因为从教学录像中获取的信息和事实肯定会比从文字教案中得到的全面、真实和具体得多。

(2)以疑促思,全面研讨通过感知有关文字或声像的教育案例材料,学生对案例的有关信息和事实已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在此基础上,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教育理沦知识对案例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或探究活动,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案。

在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重点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要围绕案例设计富有启发性和指向性的问题。

苏联的心理学家斯坦说:“思维通常总是开始于疑问或者问题。

”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探究,首先就要设计出富有启发性和指向性的问题。

所谓问题的启发性和指向性,主要是指提问要能够为学生引路,提供学习线索,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同时提问的目标要明确,指向要清晰,要把学生的思维活动与案例中所包涵的有关教育学的知识、能力、态度、情感和价值判断等因紧联系起来。

例如,在呈现关于某一教学模式的教学案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下列问题:该模式以何种教学思想和理论为指导?其主题是什么?适用于何种教学任务?模式的实施程序分为哪几个阶段?各个阶段主要进行哪些教学活动?完成这些教学活动应采用什么教学策略?成功运用这些教学策略的关键因素是什么?……通过这一系列问题,就有助于引导学生把教育理论知识的运用与实际教育问题的解决联系起来,从而达到以疑激思、以疑引思的目的。

第二,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解疑的机会和思考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研讨活动的主体。

教师提出问题后,先不要急于让学生回答,相反,教师要留出——定的时间让学生独立地、充分地思考。

在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教师应进一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全班集中讨论和师生相互磋商等形式促使学生对教育案例进行更全面更深人的探讨。

在学生研讨案例的过程中教师不要以仲裁者的身份自居,不要急于对学生的观点和看法下结论性的裁定。

相反,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生动、活泼的研讨气氛,要大力鼓励学生自由大胆地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教师应该用微笑的表情、信任的目光消除学生内心的紧张,疑虑和压抑,井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养成敢想、敢问敢说、敢做的积极心理。

当每个学生都能独立地想,大胆地问,自由地说,积极地做时,其学习的主体性作用就能得到最充分自由的发挥。

第三,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概括,形成结论。

通过个人的独立思考和同学的讨论交流,学生都对案例作了较为完整深入的分析,并且在此基础都获得了对问题的某些观点和看法。

然而,由于学生本身客观存在的个别差异性,导致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也必然存在种种差异,正确、片面以及错误的观点和看法都会同时存在。

为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各种类型的观点和主张进行批判性的分析和评价,既肯定正确合理的主张,又补充完善片面的观点,也要指正错误的看法。

在综合评价各种观点和主张的基础上,教师要启发学生进一步抽象概括出在解决某类教育问题上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原则性、工具性、方法性和策略性的结论,从而为学生将来创造性地解决某类新问题打下方法论的基础。

例如,在组织学生深入探究关于某教师通过巧解诗句处理课堂突发性事件的经典案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处理课堂突发性事件的三条策略性结论:首先要保持对学生的尊重、友好和信任;其次坚持冷处理,尽量缓和矛盾;最后设法把学生注意力巧妙转移到教学活动上来。

通过概括出这种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结构性结论,将有助于学生更迅速更广泛地实现知识能力和态度的迁移,从而富有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

3.创造迁移阶段案例数学的根本宗旨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一些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和广泛适用性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其更高的目的还在于使学生借助这些具有广泛概括性的知识、能力和态度从而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解决更多的新问题。

因此,在案例研讨结束后,教师要继续给学生提供创造迁移的实践机会,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那么,教师应采用何种数学策略为学生提供创造迁移的机会呢?笔者认为给学生布置各种设计型作业是一条行之有效的策略。

“所谓设计型作业,是要求学生针对具体情境提出教育教学活动方案的一类作业。

”例如,在研讨“尝试数学”的典型案例后,可要求学生以有关教学理论为指导,结合小学数学课的内容设计一节尝试数学课。

与其它类型的作业相比,设计型作业的突出特点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灵活动运用教育理沦的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为了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设计型作业时要坚持提倡创新、鼓励求异、谋求合作、集思广益的基本原则。

通过高质量地完成各种设计型作业,学生灵活动运用教育理论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案例教学是笔者在新形势下为培养创新型教师所作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尝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