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概论第一章1.1959年,加拿大,马歇尔卢汉,发表电子革命演讲2.20世纪60年代,新媒体一词作为概念登台亮相3.1986冯昭奎《新技术革命对日本经济的影响》国内对新媒体最早的引介之一4.新媒体概念:新媒体主要指基于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与其他现代信息技术或通信技术的具有高度互动性的媒介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和这两者融合形成的移动互联网,以与其他数字媒体形式。
5.新媒体基本特征:数字化和互动化6.新媒体共同发展方向:网络化移动化融合化7.媒介强调传播介质8.媒体一是强调传播主体即传播机构二是强调介质的大众传播属性9.原生的新媒体:指基于全新的传播技术和相应终端而形成的新媒体。
网络和手机是典型10.网络媒体传播特点:网络媒体利用的全时性媒体空间的海量性信息文本的非线性化信息组织的层次性媒体使用的个性化11.网络媒体的几个突破:信息传播突破地域限制信息传播的时效性不断增强储存与检索方式发生本质变化传播手段更加丰富多样受众的主动性大大提高传播与受众的界限日益模糊12.新媒体发展推动两种力量:传统媒体商业化的互联网公司13.1994中国互联网时代14.1995《神州学人》进入互联网发行标志中国进入网络时代15.1995 12《中国日报》全国性日报办之先河16.1994——2003中国网络媒体确立自己作为第四大媒体的地位的奠基时期17.手机媒体传播特点:信息接收的贴身性传播情境的私密性信息落点的明确性传播的可延续性信息传播的碎片化18.200391《扬子晚报》中国手机报发端19.2004《中国妇女报》第一份图文并茂的彩信版手机报纸20.手机和广播电视的运营模式:移动通信运营商主导模式广电运营商独立运营模式广广电运营商主导模式21.三网融合: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22.新媒体对政治生态的影响:推动政府信息公开促进了公众表达增强公民监督的权利激发了公众的社会参与推动了公共协商机制的形成第二章1.数字技术:主要指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即借助一定的设备将各种信息,如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转化为计算机能识别的形式——由二进制代码“0”和“1”所表示的信息、并利用计算机对信息进行处理、加工、存储和传播等。
2.数字化信息传播的优势:传播的低门槛化;信息利用的便捷性;传播渠道的双向性;传播渠道的交叉化融合化。
3.媒介融合过程中的文化性障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文化差异;“受众文化”与“用户文化”的差异。
4.互联网的雏形阿帕网于1969年诞生于美国。
5.1974年,TCP协议和IP协议被提出,1983年TCP/IP协议被指定为互联网的标准协议,这意味着互联网世界有了统一的“语言”,TCP/IP协议成为互联网的标准协议,是互联网技术史上的第一次飞跃。
这也被认为是全球互联网正式诞生的标志。
6.WWW的技术构想于1989年提出。
7.IPv6大大地提高下一代互联网的地址容量。
8.网络计算是专门针对复杂科学计算的新型计算模式。
这种计算模式是利用互联网把分散在不同地理位置的电脑组织成一个“虚拟的超级计算机”,其中每一台参与计算的计算机就是一个“节点”,而整个计算是由成千上万个“节点”组成的“一X网格”所以这种计算方式叫网格计算。
9.云计算指的是将庞大的计算处理任务自动分拆成多个较小的子任务,然后把这些任务分配给由多部网络服务器所组成的系统进行处理并将处理结果返回给用户。
10.社会化媒体定义:互联网(包括移动互联网)上基于用户社会关系的内容生产与交换平台。
11.社会化媒体的主要特征:生产内容与社交的结合;社会化媒体平台上的主角是用户,而不是的运营者。
12.从1G到4G:1G时代——模拟手机时代;2G时代——GSM数字网络时代;3G时代——宽带移动网络时代;4G时代——高速移动网络时代。
13.2014年6月,中国手机上网比例首次超过传统pc机上网比例。
手机网民规模超八成。
这些数据意味着,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
14.人机交互技术:语音交互技术;体感交互技术;视线交互技术。
15.移动传播改变时空观:移动传播带来的时间观的变化;移动互联网改变的空间观;移动时空描述的新维度。
16.大数据是基于相当大的量级的数据进行数据收集、分析、挖掘与应用的技术。
17.数据新闻,也可以称为数据驱动的新闻。
定义:数据新闻是一个工作流程,它意味着深入到数据之中,对数据进行清洗、结构化,为特定目标进行数据过滤,以与通过可视化来完成报道。
18.UGC内容:社会化媒体中用户生产的内容。
19.数据新闻驱动新闻业务方向的变革:预测性新闻的增强;深度报道模式的改变;个性化新闻与信息服务水平的提升;机器人新闻兴起。
20.大数据下的用户分析:对于整体用户的全样本、跨平台分析;对于群体用户的细分化分析;对于个体用户的精准性分析。
21.物联网:IOT,万物相联的互联网第三章1.Web1.0主要以平台、以为核心内容的传播模式(大众门户)1994——2003特点:通过内容聚集用户是传播的控制者提供的是无差异服务内容的传播效果测量手段有限整个互联网传播呈现越来越浓重的“中心化”2.Web1.0向web2.0的过渡:以工具为核心的“定向索取”模式3.搜索引擎将信息来源显性化、集中化、实现人与信息的多元匹配搜索引擎通过传播者呈现的序列化来控制传播者与用户间的匹配搜索引擎只提供不提供把关网民的搜索能力同样影响匹配质量连接人与内容也意味着连接人与人4.Web2.0时代:以人为核心的“个人门户”模式特点:每个节点成为一个传播中心关系成为传播渠道社交和分享成为传播动力个性化信息服务得以实现传播路径易于观察传播是多层级的整个传播格局呈现出“去中心化”——“再中心化”的过程5.社会化媒体是一种具有大众传播功能的社会结构其核心要素主要是人、关系、内容与分享6.社会化媒体的核心产物——内容7.社会化媒体特点:内容的海量性内容的多源化内容的碎片化8.社会化媒体传播的主要动力——分享9.手机的传播模式:手机短信、WAP、APP10.手机短信的公共信息传播有两种模式一是点对面的中心式传播二是网状病毒式传播11.移动传播的新要素:空间与环境用户的实时状态用户的生活惯性社交氛围12.移动互联网包括内容、服务、社交三大领域第四章1.用户对新媒体中的需求,可以分为关系需求、内容需求和服务需求三大方向。
2.关系需求可以让用户实现以下几方面的诉求:自我塑造、情绪管理、人际交流、社会互动、社会报偿。
3.社会化突出表现在:个体的信息消费作为一种社会行为直接作用于信息生产;用户间相互信息引导的线索越来越深地编织到整个新媒体的信息引导网络中;互动氛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个体态度与行为并形成群体效应;信息消息成为人们编织社会关系网络的手段;社会化环境将个体能量聚合为社会能量。
4.或然率公式选择的或然率=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施拉姆提出);选择的或然率=获得的报偿/付出的代价5.新闻初级生产中新媒体用户的参与:启动性生产、资源性生产、原创性生产、互动性生产新闻再生产中新媒体用户的参与:扩散性生产、提升性生产、整合性生产。
6.新媒体用户参与新闻生产的特点:大多数用户参与新闻生产是非制度性的;用户新闻生产的能量大小取决于新媒体聚合的效能。
7.在下列情形下,也许不能简单地期待群体智慧发挥作用:公共意见的形成过程;公共决定的形成过程。
第五章1.BMP: windows中标准图像文件格式有压缩不压缩两种形式2.GIF: 针对网络传输带宽限制推出的一种图像格式采用无损压缩方法中效率最高的LZW算法3.TIF/TIFF:为了存储扫描仪图像而设计最广泛颜色深度最高达24位4.JPEG:有损压缩损失小5.PNG:无损压缩可显示低辨率的预览图象不支持动画6.WAV:微软开发音频格式流行体积较大7.AIF/AIFF:苹果开发音频格式较流行8.AU:音频sun工作站创建9.MP123:有损压缩根据压缩质量和编码负责程度的不同分为三层压缩量大音质基本不失真广泛10.RA:流媒体格式的声音文件强大的压缩量极小的失真11.AAC:手机常用的音频格式“21世纪数据压缩方式”可以在比MP3缩小30%的情况下提供更好的音质12.AVI:微软不具有兼容性多用于多媒体光盘13.MOV:苹果数字音频和视频文件格式压缩比率比较大质量较高适用于流式播放14.ASF:视频支持多种压缩/解压缩编码方式较大灵活性15.RM:视频普与的流媒体技术性能稳定大量的流媒体采用这项技术16.MP4:视频压缩比高质量较高17.3GP:两种影片编码方式两种声音储存方式18.新闻照片数字化加工原则:真实至上(不能对照片中的内容作任何的增减或篡改,不能造成视觉信息的改变或视觉符号相互关系的改变,纪实照片不得因版面需要而被拉伸、变形,不能有任何对读者信息接收造成误导的做法)用户体验优先(照片尺寸的合理性照片格式的适配性)兼顾传播需要19.新闻照片加工主要任务:格式转换像素调整剪裁照片转灰度图曝光调整色彩调整照片的透视变形矫正在照片上加文字照片的分切其他调整第六章1.超:是网络信息传播的一个特殊手段,它使得网络文本与传统文本在写作与阅读等方面产生了一些根本的区别2.一篇文章的完整层次:标题内容提要新闻正文关键词或背景相关文章等延伸性阅读3.新闻标题制作基本原则:突出新闻亮点(特殊性接近性阶段性特点关键证据释疑解惑)准确传达信息符合标题规X (标题中发表议论的部分称为虚题叙述事实的部分实题【实题必须有】)4.新媒体结构化整合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报道单元式整合专题式整合5.标题与正文宋体字为主个别可用黑体字以示区别一般5号字有的使用10点大小的字号比5号略小多采用黑色和蓝色6.不同形式信息的特点:(一)文字与时全面传递信息进行深度分析评论黏合各种素材提供背景与知识(二)图片传达现场感定位报道基调、烘托气氛补充、解释新闻信息提供旁证调节视觉感受消除距离感设置导航提供比较传授知识(三)音频补充信息渲染现场感加强真实性传达报道的基调第七章1.信息图表是信息可视化的结果指一切将知识信息或数据形象化、可视化的手段2.数据可视化具备的两个要素:一是可以被用于分析的数据二是其形象化的呈现3.数据新闻的定义:数据欣慰是一个工作流程,它意味着深入到数据之中,对数据进行清洗、结构化,为特定目标进行数据过滤,以与通过可视化来完成报道。
它的定义不仅说明了数据新闻的特点,也概括了数据新闻的基本流程。
4.信息图表的制作三大方向:数据可视化看图说话以图整合5.数据可视化三个方向:针对数值型数据的可视化针对文本行数据的可视化针对关系类数据的可视化6.信息图表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提示要点图解过程揭示关系梳理进程展现情状阐释观点揭示规律实时交互个性化服务第八章1.1994年5月,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开通曙光BBS站,这是中国大陆的第一个BBS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