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政策

我国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政策

我国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政策思考作者:cqth1309我国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政策思考——以合川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对策为例【摘要】: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形成原因众多,危害极大,已成为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

因此,探讨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十分必要。

本文分析合川区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生存现状,合川区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分类,合川区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政策变迁,城市流浪乞讨人员对合川区社会的影响及合川区城市流浪乞讨人员存在的原因等。

重点探讨合川区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其问题提出解决合川区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

从而减少合川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维护流浪乞讨人员的基本权益,促进合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关键词】:合川、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正文】:研究背景:流浪乞讨人员是指在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包括相关人群流浪、乞讨、卖艺、杂耍等人群。

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快,社会分化情况严重,贫富差距扩大,近年来城市流浪乞讨人员大量存在并呈继续增长趋势,长期以来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是最为特殊的弱势群体。

他们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价值体系以及认同心理和归属心理,极易出现理想失落、道德滑坡、精神颓废等不良现象。

而且目前城市流浪乞讨现象有了新的变化:乞丐的团体化、职业化、经营化、乞丐群体复杂化、犯罪化、乞丐群体的年龄结构向低龄化发展、乞讨方式手段呈现智能化等。

这些影响我区改革开放以来树立的良好形象,也削弱了社会大众的同情心及对弱势群体的关心与救助,给合川社会发展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因此,探讨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十分重要。

本文将结合重庆合川实际,深入探讨合川区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其问题提出解决合川区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

本文研究的目的:是了解人们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态度,提出可行性建议,为解决流浪乞讨人员的问题提出一些可行性措施。

流浪乞讨人员的存在,导致了许多社会问题,既影响了市容,又带来了违法犯罪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

所以,研究流浪乞讨人员产生的原因,探索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是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需要,更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

有助于对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具有实践意义。

研究方法:我们通过调查收集针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相关文献资料,对流浪乞讨的现状,原因,影响,政策实施进行了解。

理论分析与实践分析相结合,探讨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合川区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生存现状(一)合川区简介合川是重庆规划建设中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号称重庆的北大门,位于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交汇处故有江城明珠之称。

城乡人口150多万,主城区人口50余万人,城区有6个办事处,120多个社区,居住条件良好,人均经济收入1200元上下。

水陆交通方便,可北至四川南充,武胜,广安,西至重庆铜梁,永川,南至江津等地。

该区主要以第3产业饮食餐饮服务行业为支柱产业。

该区在为民服务方面打造了许多百货公司,超市,广场,步行街以及涪江南北滨江路等休闲场所,然而也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了栖身之地。

(二)接受救助的流浪乞讨人员的生活状况从走访调查合川区民政局,区救助管理站得知的资料来看:调查资料1:合川区救助管理站按照“自愿求助,无偿救助”的原则开展了积极的救助工作,2010年救助流浪人员1456人,其中成年人1164人,未成年人163人,精神病人114人,危重病人15人;2011年救助流浪人员1631人,其中成年人1327人,未成年人165人,精神病人129人,危重病人10人;2012年救助流浪人员1305人,其中成年人1094人,未成年人62人,精神病人123人,危重病人26人;2013年救助流浪人员1115人,其中成年人930人,未成年人34人,精神病人122人,危重病人29人。

由于合川区救助管理站积极的开展救助工作使合川区接受救助的流浪乞讨人员的生活状况良好。

(三)未接受救助的职业乞讨人员生活状况调查资料2:从走访调查合川区民政局,区救助管理站还了解到,由于取消了收容的强制性措施,一部分流浪乞讨人员不愿意到救助站来接受救助,就形成了以下现象:在我区的瑞山车站路段、塔尔门广场、车站、重庆百货商场门口、欠长路步行街,塔尔门新华书店至邮局段,各大酒店旁边等人口密集地方,一些装扮“学生”、“母女”、“老人”、“残疾儿童”等各个角色的职业乞丐频频出现,尤其部分职业乞丐特别是乞讨儿童还被一些“组织者”暗中监管,沦落成为替人赚钱的工具。

调查资料3:甚至在车站、广场、繁华路段有人拉人强行乞讨,有的还拦车乞讨。

这样一来,未接受救助的职业乞讨人员不仅生活堪忧,也给社会市容添乱,加强救助管理已势在必行。

二、合川区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类型对于合川区城市流浪乞讨人员大致可以分为4种类型。

1.原生型乞讨原生型乞讨人员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或劳动机会,因种种原因残疾,个人或家庭遭遇天灾人祸又缺乏社会救济,无能为力,只能通过乞讨行为获得基本生存。

2.职业型乞讨职业型乞讨是以流浪乞讨为生财之道,常年行乞,甚至举家乞讨,装扮成可怜巴巴的。

利用人们的好心进行乞讨。

又称之为好逸恶劳型。

3.工具型乞讨工具型乞讨,他借助理性弱势,利用婴儿、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为工具进行乞讨。

利用社会上人们的爱心、善心进行乞讨。

4.幕后操控型乞讨操纵者具备劳动能力但受不良价值观影响,通过哄骗、利诱等方式控制老、幼、病、残等,把他们组织起来,经过培训,操纵乞丐从中获利。

他们对行人强索强要,残疾示弱,谎言骗托等。

我们认为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定位应做具体分析,目前,我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既包括少数无家可归或者有家难归的城市居民,也包括流动人口中的农村困难群众,而绝大多数是后者;流动人口困难群众中,既包括一部分困灾害、因生活贫困到城市流浪乞讨的农民,也包括一些流入城市务工、寻亲访友遇到临时生存困难的人员,而后者更具有临时性、突发性和救助的迫切性[1]。

三、合川区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政策变迁从收容遣送到救助管理,收容遣送制度始于1961年制度化于1982年,废止于2003年,历时40余年。

最初合川区在针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采取的是收容遣送办法。

其是在我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从最初对游民的收容遣送发展到对外流灾民、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教育、安置城市流浪乞讨人。

2003年3月发生孙志刚案,许多媒体详细报道了此事件,并暴光了许多同一性质的案件,在社会上掀起了对收容遣送制度的大讨论,引发了对收容遣送制度的反思和抨击,先后有8名学者上书人大,要求就此对收容遣送制度进行违宪审查。

2003年6月2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国务院令,公布《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标志着《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被废止。

这已是不小的进步。

四、城市流浪乞讨人员对合川区社会的影响随着合川区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快,社会分化情况严重,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日益成为合川严峻的社会问题。

虽然区政府高度关注低收入人群,尤其是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生存问题,但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数量大、分布杂、生存状况堪忧,加上对街头流浪乞讨人员管理起步晚,必然导致城市流浪乞讨人员增加,强行乞讨、恶性乞讨、职业乞讨泛滥。

这对城市管理而言,必将产生消极的影响。

它关系到合川的政治稳定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关系到合川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影响合川区社会形象市容市貌影响合川区社会形象市容市貌无论是乞讨者的个人形象,还是乞讨者的乞讨行为,都严重影响合川的市容市貌和城市形象。

(二)影响人们的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心流浪乞讨人员影响人们的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心。

现在乞讨手段多种多样,真假难辨,人们的善良和同情常常被欺骗,导致很多人现在拒绝乞讨者。

长此以往,必然影响人们的同情心。

(三)影响城市交通秩序流浪乞讨人员影响城市交通。

有的乞讨者在交通要道乞讨,有的在红绿灯处向驾驶员乞讨等,有的在街面乞讨,都严重影响城市交通秩序。

(四)影响公共卫生,危害群众健康流浪乞讨人员影响公共卫生,危害群众健康。

有的病人患有传染病,而且又多在人口密集地段,很容易传染于过往行人,形成交叉感染,危害群众健康。

五、合川区城市流浪乞讨人员存在的原因(一)社会原因,社会保障不健全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社会出现两极分化日益严重,富的富得流油,穷的穷得一贫如洗,靠流浪乞讨过日。

而合川的社会保障体系又不健全,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及城乡社会低保制度也不够完善,实难确保这些处于当地最低生活水平的特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只好流落街头乞讨过日。

(二)经济原因因灾致贫一些人衣食无着而流落街头。

一些地区还未完全摆脱靠天吃饭的困扰,农闲时节或遇自然灾害,有些家长携带子女或让子女单独外出务工,盲目外流,难于安定,造成一些人衣食无着而流落街头。

(三)家庭原因,遗弃重症未成年人和老弱人员一些患上绝症和重症的病患者,有些被家人抛弃后,倒卧在街头,或者医治了一半,被遗弃在医院,这种丢爹弃子的行为在道德上是应该被社会所谴责的。

这些基本上都是外地农村的人,因为重症,家里实在负担不起了,想着国家也许不会见死不救,还不如带到医院,他们就把亲人往医院门口或里面一丢。

一些不被家人接纳的老年人家人遗弃留在街头,尽管他们渴望回家,渴望与亲人团聚,却因为亲情的冷漠,而不得不滞留在救助管理站,甚至孤独地走到了生命的终点,这是最让人心酸和无奈的现象。

一些贫困农村的孩子他们的父母观念的落后、监护缺失、教育失当、家庭人际环境不良等问题,缺少在成长中所需要的家庭的温暖和心理上的满足。

父母关系不良或离异,不与亲生父母共同生活,监护缺失与粗暴管教,对孩子过度管教、过多的限制和过高的期望,都成为孩子背离家庭的重要原因。

(四)自身原因,好逸恶劳以职业流浪为生单亲家庭、与继父母生活的流浪儿童与监护人不融洽,造成彼此间感情淡漠,产生家庭矛盾不能及时消除,日积月累与家长有了隔阂,孩子在受到身体或心灵伤害后会离家。

由于不愿回家,他们往往编造假姓名、地址、经历等,需耗费大量的精力进行查询。

在开口吐露家庭地址、愿意回家之前,这些人往往滞留在救助管理站。

许多流浪的智障人员、精神病人和没读过书的聋哑人员,他们说不出也写不出自己家庭信息。

工作人员根本无法从他们口中了解到半点有价值的东西,不能送他们回家,而又不能把他们赶出救助站,如果沦落街头,遇上坏人,后果不敢想象。

大量的重度精神病患者,他们的意识都不正常,只能长期接受救助滞留在救助站。

六、合川区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存在的问题(一)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健全由于合川区是农业大县在150多万人口中80℅是农村人口,又多属山地丘陵,一些地区还未完全摆脱贫困,在家务农仍处于靠天吃饭,一遇自然灾害,只好背井离乡,盲目外流,难于安定,造成一些人衣食无着而流落街头乞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