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晶体结构
二、离子晶体
3、离子极化理论
离子极化的定义——当离子中的电子置于外加电场中,离子的原子核就会受到正电场的排斥和负电场的吸引;而离子中的电子则会受到正电场的吸引和负电场的排斥,原子核与电子发生相对位移,导致离子变形而产生诱导偶极。
如图所示,此过程称为离子的极化。
离子极化的强弱取决于两个因素:①离子的极化力;②离子的变形性。
( a ) 无电场作用 ( b ) 外加电场作用
阳离子、阴离子既有极化力,又有变形性。
通常阳离子半径小,电场强,“极化力”显著。
阴离子半径大,电子云易变形,“变形性”显著。
A 、离子的极化力『主动』
定义:某种离子使异号离子极化而发生变形的能力。
离子的极化力可以用“离子势(ϕ)”或“有效离子势(*ϕ)”来表示。
ϕ(或*ϕ)→∞⇒离子极化力→∞。
定义式: =Z
r
ϕ(主要用于s 区,p 区)
*
*=
Z r
ϕ(主要用于d 区,ds 区) 式中Z 为离子电荷(绝对值), Z *为有效核电荷,r 为离子半径(pm ),常用 L.Pauling 半径。
离子的极化力与离子的电荷、半径以及离子的电子构型密切相关。
离子的电子构型
①阴离子:ns 2np 6 8电子构型
②阳离子价电子分布通式 离子电子构型 实例 1s 2 2(稀有气体型) Li +、Be 2+
ns 2np 6 8(稀有气体型) Na +、Mg 2+、Al 3+ ns 2np 6nd 1~9 9~17 Cr 3+、Mn 2+、Fe 2+ ns 2np 6nd 10 18 Ag +、Zn 2+、Hg 2+ (n-1)s 2(n-1)p 6(n-1)d 10ns 2 18+2 Sn 2+、Pb 2+、Bi 3+
a 、q →∞,0r →,电场强度→∞⇒离子极化力→∞;
b 、离子电荷相同,半径相近时,离子的电子构型决定离子极化力的大小。
(18+2)e ,18e ,2e >(9~17)e >8e ;『原因: d 电子云“发散”,对核电荷屏蔽不完全,使 Z *↑,对异号离子极
化作用↑。
』
c 、复杂离子半径较大,极化力小;高电荷的复杂离子有一定的极化能力。
如PO 43-、TiO 2+。
『拓展:Li +的极化力很大,H +的极化力最大。
』 B 、离子的变形性『被动』
定义:离子变形性是指离子被带相反电荷离子极化而发生变形的能力。
离子的变形性主要取决于离子的半径,其次是离子的电荷数和电子构型。
a 、r →∞⇒变形性→∞(如变形性:I —>Br —>Cl —>F —);对于电子构型相同的离子
来说,q →∞阴离子⇒变形性→∞,q →∞阳离子⇒变形性0→;
b 、电子构型相同时,变形性:阴离子>阳离子;
c 、离子电荷相同,半径相近时,(18+2)e 、18e 、(9~17)e >8e >2e 。
d 、复杂阴离子,变形性不大,且中心原子氧化数→∞,该复杂离子变形性0→。
常见阴离子变形性顺序:()2222242343SO H O CO O S ClO NO -
-----<<<<<<
OH CN Cl Br I -----<<<<
变形性大小可用离子极化率(α)度量。
离子极化率(α)是指离子在单位电场中被极化所产生的诱导偶极矩(μ),即 =
E
μ
α
由上式可知,在一定的电场强度下,μ→∞⇒α→∞⇒变形性→∞。
综上所述,最容易变形的是半径大的阴离子和18及(18+2)电子构型、电荷少的阳离子;最不容易变形的是半径小、电荷数多的稀有气体构型的阳离子。
C
阳离子极化力大,变形性不大⇒对阴离子的极化作用大。
阴离子极化率大阴离子本身的变形性大『阴离子对阳离子的极化可忽略』
a 、阴离子半径相同时,q →∞阳离子,0r →阳离子⇒阴离子越容易被极化,产生的诱导 偶极μ→∞。
b 、阳离子的电荷相同、大小相近时,r →∞阴离子⇒越容易被极化,产生的诱导 偶极μ→∞。
D 、离子的附加极化
当阴阳离子相互作用时,若阳离子(如18、(18+2)、(9~17)电子构型半径大的离子)也容易变形时,除了要考虑阳离子对阴离子的极化外,还必须考虑阴离子对阳离子的极化作用。
阳离子使阴离子极化变形产生诱导偶极,阴离子变性后所产生的诱导偶极会反过来诱导变形性大的阳离子,使阳离子也发生变形,阳离子所产生的诱导偶极会增强阳离子对阴离子的极化能力,使阴离子诱导偶极增大,这种效应叫做附加极化作用。
简化过程图如下:
在离子晶体中,每个离子的总极化能力=离子固有极化能力+附加极化作用。
E 、离子极化作用对物质结构和性质的影响 ( 1 ) 离子极化对化学键键型的影响
①阳离子 + 阴离子−−−
→无极化
离子键 ②
离子键
阳离子 + 阴离子−−−−
→极化显著
极化力强 变形性大 共价键 变形性大
( 2 ) 离子极化对晶体构型的影响
如果阴、阳离子间存在强烈的相互极化作用,会使键长缩短,晶体构型也向配位数小的晶体构型转变。
例如,AgCl 、AgBr 、AgI 晶体都应该是配位数为6的NaCl 型晶体,但由于 AgI 晶体中存在较强的离子极化作用,转变为配位数为4的ZnS 型晶体。
许多18电子构型的阳离子所形成的晶体,如CuX 、ZnS 、CdS 、HgS 等,都属于配位数为为4的ZnS 型晶体,其原因是由于阴阳离子间存在强烈的相互极化作用。
阳离子极化力不大 阴离子变形性不大
阳离子极化力强 阴离子变形性大
( 3 ) 离子极化对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
①化合物的溶解度
离子极化使离子键逐步过渡到共价键。
根据相似相溶原理,离子极化的结果必然导致化合物在水中的溶解度降低。
以AgX为例Ag+:18e构型,极化力强,变形性大。
F—半径小,变形性不大,即Ag+与F—相互极化不明显,因此AgF为离子键。
Cl—、Br—、I—半径↑,Ag+与X—相互极化↑,键极性↓,AgI是共价键。
AgCl、AgBr、AgI的K sp依次↓
例解释CuCl在水中的溶解度小于NaCl的原因:
解:Cu+:18电子构型,Na+:8电子构型
∵极化力:Cu+>Na+
CuCl共价键结合,NaCl离子键结合
∴CuCl在水中的溶解度小于NaCl
②晶体的熔点和沸点、热稳定性
导致化合物的熔沸点、热稳定性均降低。
离子晶体的熔点>分子晶体的熔点
NaCl(801℃) ,AgCl(453℃)。
原因:NaCl离子键结合,Ag+(18e)的极化力、变形性都大,Ag+与Cl—相互极化作用大,键的共价性增多。
③化合物颜色
离子极化导致离子晶体的颜色加深。
)、HgI2(橙红色),离子极化明显
2
④使化合物在水中容易水解
)3+3HCl
32
Zn2+、Hg2+、Cd2+等18电子构型离子,它们有较高的Z*,因而极化作用较强,容易使配位水发生水解。
F、离子极化理论的优缺点
首先把一切化学结合视为正、负离子的结合,然后从离子的电荷、半径、电子构型出发,判断出正、负离子互相作用情况,并借此说明有关化合物的化学键型、晶体类型、水溶度、颜色、水解能力、酸碱性的变化等, 是离子键理论的重要补充。
但离子化合物仅是化合物的一部分,故“离子极化学说”局限性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