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苏省张家港市梁丰初中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江苏省张家港市梁丰初中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张家港市梁丰初中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试卷初三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21题,满分13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考试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并用2B铅笔认真填涂考试号。

3.答选择题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卷上指定的位置上,不在答题区域内的答案一律无效,不得用其他笔答题。

4.考生答题必须答在答题卷上,答在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

5保持答题卷卷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

第一部分(26分)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答题(6分)真正美丽的生命执着地追求着真善,就像一条清澈的小溪,永远生意(àng) 然,百折不回地奔向大海。

它也许会被冷酷地阻断;也许会被无情地(gē) 浅;更甚至,它也许还未及瞥一眼那夜幕下美丽灿烂的星海苍(qióng) ,未及静静地(dì) 听一声那宇宙深处的清纯之音,它就已被意想不到的庸俗与险恶一下子毁得千创百孔。

但是生命之所以美丽,正在于它有血有肉的过程中,始终高扬着一个美丽的主题:生命的底蕴中,始终流动着人类对世界最纯悴的良知与渴望。

(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4分)生意(àng)然(gē)浅苍(qióng ) (dì)听(2)文中有两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并改正。

(2分)①改为②改为2.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

(10分)(1) ,忽复乘舟梦日边。

[李白《行路难(其一)》](2) ,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3)不应有恨,。

(苏轼《水调歌头》)(4) ,边秋一雁声。

(杜甫《月夜忆舍弟》)(5)寂寂江山摇落处,!( 《长沙过贾谊宅》)(6) ?雪拥蓝关马不前。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7)鸡声茅店月,。

(温庭筠《》)(8) ,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3.语言运用与表达。

(4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答。

(2分)十九世纪意大利有个著名作曲家罗西尼。

有一次,一个作曲家带了份七拼八凑的乐曲手稿去向罗西尼请教。

演奏过程中,罗西尼不断地脱帽。

作曲家问:“是不是屋子里太热了呢?”罗西尼回答说:“不,是我有见到熟人就脱帽的习惯。

在阁下的曲子里,我见到了那么多的熟人,不得不连连脱帽。

”罗西尼的言外之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2分) ( )A.把北山建设成省级森林公园,是当地政府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工程。

B.发电站每年的发电量,除了供应给杭州使用外,还向上海、南京等地输送。

C.自编自演的课本剧在发展个性、引导学生阅读名著,都有一定的作用。

D.街道希望通过多种渠道,大力开展法制教育,防止青少年不违法犯法。

4.下面一段话选自《水浒传》第十六回,读后回答问题。

(2分)杨志答道:“……小人情愿便委领状。

倘有疏失,甘当重罪。

”梁中书大喜道:“我也不枉了抬举你,真个有见识!”请结合相关情节,说说押送金银担时,梁中书为什么极力称赞杨志“真个有见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1 )~( 2 )题。

(4分)树一棵树,一棵树彼此孤离地兀立着风与空气告诉着它们的距离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它们的根伸长着在看不见的深处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注]本诗写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

( 1 )关于这首诗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这是一首托物抒情诗,诗歌以点带面,小中见大,在冷静的客观描述中寄寓了丰富的思想内容。

B.“风与空气/告诉着它们的距离”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把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关系写得生动感人,而且人格化了。

C.这首诗主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地面上树的间隔、地面下根的纠缠,体现了革命者的心紧密相连的特点。

D.这首诗运用了象征的手法,用树的生存景观象征了当时的社会景观,两种景观相通的纽带是表面上孤离兀立,实质上团结一致(2 )小州读《艾青诗选》中的《树》,写了一段读书笔记,请你根据诗意把它补充完整。

(2分)初读诗歌《树》,觉得是一首写景状物诗,描写根须缠在一起,树干彼此独立的两棵树。

再读诗歌发现,虽然从表面看,树与树之间没有联系,但“在泥土的覆盖下”,根须是纠缠在一起的,这就给我们启示:。

第三遍读诗歌,我先了解了诗歌的背景: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艰苦的相持阶段,尽管过去有外国人侮辱中华民族是“一盘散沙”,但作者意识到民族的觉醒已经到来。

所以,我觉得这首诗歌的深刻主题应该是:。

第二部分(44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6-8题。

(7分)采桑子(晏殊)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6.“好梦频惊”是全词点睛之笔,请结合下阙内容,概述“好梦频惊”的原因有哪些?(3分)7.结合上下文,说说词人为何会借酒浇愁,“泪滴春衫”?(2分)8.“时光只解催人老” 一句中的“催”字能否改为“使”字?为什么?(2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9~13题。

(12分)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径流之大,两溪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①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②向若③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 (节选自《庄子·秋水》)【注释】①河伯:传说中的黄河之神。

②望洋:仰视的样子。

③若:海神名,即北海若。

9.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不同?(2分) ( )不见水端. 而轻.伯夷之义者 东坡右手执卷端.(《核舟记》) 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治水必躬亲》) 我之.谓也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何陋之.有(《陋室铭》) 钟子期辄穷.其趣(《<列子>一则》) 10.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没有发生改变的是哪一项?(2分) ( )A.始吾弗信.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C.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D.媵人持汤.沃灌(《送东阳马生序》)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以为莫己若者.(2)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A. D. C. B.12.河伯面对“百川灌河”“不见水端”两种景象时,他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13.选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2分)阅读《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完成14-16题。

(共10 分)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陈凌①每至世界读书日,这样一张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1940年10月22日,英国遭受空袭,位于伦敦的荷兰屋图书馆也难以幸免,几乎被炸成废墟,墙壁倾颓,砖石满地,但有3名男子竟不顾敌机刚刚离去,又在尚未倒塌的书架前翻捡书籍。

战火的残酷与读书所展现的不屈意志,两相对比,不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给人以持久的感动。

②或许,也会有人不解:战火纷飞,还不忘阅读,为的是什么?“很多人被生活的艰难折磨得心灵枯萎,但有书香滋润的灵魂不会。

”不久前,在一家书店里看到的一则读者留言,或许可以作为解答,对于那3名男子而言,阅读绝非是暂时忘记战乱的“镇定剂”,而是勇敢面对现实,让精神再次振奋、让意志战胜泪水的方法和途径。

③阅读何以有这样的伟力?一位作家曾指出,阅读实际上会给人以两种收获,一种是通过读书,知道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另一种是通过读书触发反思,知道自己本来就有的东西,并激活它。

前者是知识,后者是智慧。

越是走在人生的“三岔口”,越是面临困难和选择之时,阅读的力量就越能显示出来。

一个人的努力往往会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知识让我们理解每一项选择的意义,而智慧还能进一步让人知道,自己的选择是符合内心的,从而坚定前行的意志。

④人生如果远离了阅读,就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

曾国藩一生饱览群书,文章笔力雄厚,就连梁启超都称赞他“可以入文苑传”。

然而,即使有如此深厚的功底,他依然认为自己有“三耻”,居第一位的,就是对天文和算学“毫无所知”。

一物不知,便深以为耻,曾国藩们之所以会有如此的认识,就因为他们深刻地知道,读书“能养人精神”,书籍并非是装点门面的饰品,而是精神的营养品。

不能与书籍独处,只会让人生之路走向狭隘,甚至禁锢心灵;浸润书香,才能让我们驶向无限广阔的海洋。

⑤读书或许并不必然导向外在的成功,但它必然指向内在的丰沛。

这些年,两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惊艳了无数人,一位是第二季的武亦姝,另一位是第三季的雷海为。

令人动容的,并不仅仅是武亦姝2000多首诗词记忆量的才情,也不全是雷海为以外卖小哥身份成功逆袭的不凡,更是因为他们身上散发的那种“闲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的从容淡定,这样一份独特的气质,正源于阅读的滋养。

有句话说得好,“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⑥有人以为,读书太多,容易脱离生活。

其实不然,读书不是要远离这个世界,而是要让人拥有平视世界的眼睛,阅读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正如哲人所言,“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运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

”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这恐怕便是阅读之于人生的独特意义。

(选自《人民日报》2018—04—23,有删改)14.文章第①段讲述1940年的一张照片内容有何作用?(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第⑤段主要运用了什么的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简要分析第⑥段的论证思路。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7-20题。

(15分)城市布谷梦野①我的童年和少年是在陕北度过的。

“布谷、布谷……”芒种前后,布谷彻夜欢唱,声音沾着血丝。

多少年来,不论我走在哪里,眼前总是浮现着它们的倩影,耳畔总是回响着它们的妙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