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标准主要技术参数对照表项目标准GB/T9711.2-1999 GB/T9711.1-1997 SY/T5037-2000材质L245MB-L555MB (形变热处理245~360优质非合金钢;415~555特殊质量合金钢);L360QB—L555QB(淬火加回火特殊质量合金钢);L245NB-L415NB(正火或形变正火245~360优质非合金钢;415特殊质量合金钢)L175-L555 碳素结构钢管体外径60<D≤610±0.5㎜或±0.75%D(取较大值)但最大为±3㎜;610<D≤1430,±0.5%D,最大为±4㎜,D>1430契约D<508㎜时,偏差±0.75%D;D≥508~914㎜时,偏差±1%D(不扩径;冷扩径+0.75%、-0.25%)。
大于914㎜不扩径±1.0%;冷扩径+6.35㎜、—3.2㎜D<508㎜时,偏差±0.75%D;D≥508㎜,偏差±1%D管端外径60<D≤610±0.5㎜或±0. 5%D(取较大值)但最大为±1.6㎜;610<D≤1430,±1.6㎜,D>1430契约D≤273.1㎜±0.41.59323.9㎜≤D≤508㎜±0.792.38D>508㎜±0.792.38D>508㎜的冷扩径焊接钢管±2.38㎜D<508㎜时,偏差±0.75%D或±2.5㎜取小值;D≥508㎜,偏差±0.5%D或±4.5㎜,取小值不直度≤0.2%,局部应≤4mm/m 不得超过管长的0.2% 不得超过钢管长度的0.2%圆度60<D≤610管体≤2%,管端≤1.5%;610<D≤1430;D/T≤75时,管体1.5%(最大为15㎜)管端≤1%;D/T>75时,管体≤2%;管端≤1.5%;D>1430管体同上;管端:契约。
D>508㎜时,±1%DD≤508㎜时与管端外径相同钢管最大外径不得比标称外径大1%,最小外径不得比标称外径小1%。
管端坡口30°-35°30°-35°30°-35°钝边 1.6±0.8㎜ 1.59㎜±0.79㎜ 1.6±0.8㎜切斜外径小于或等于220㎜的钢管1㎜; 0.005D,但最大为1.6㎜(适用于外径大于220㎜的钢管)≤1.59㎜D<813㎜时,≤1.6㎜;D>813㎜时,≤3㎜摔坑尖底凹陷不得超过3㎜,其它凹陷不得超过6㎜,且在任何方向的长度不得超过1/2D 深度不得超过 6.35㎜的摔坑,长度在任何方向不得超过0.5D;有尖锐划伤的摔坑深度不得超过3.18㎜深度不得超过6.4㎜的摔坑,长度在任何方向不得超过0.5D;有尖锐划伤的摔坑深度不得超过3.2㎜错边T≤10㎜时,≤1㎜;10<T≤20㎜时,0.1T;T>20㎜时,2㎜T≤12.7㎜时,≤1.59㎜;T>12.7㎜径向错边应不大于0.125T或3。
18㎜中的较小者。
对电阻焊钢管错边加残留毛刺高度不得超过1.52㎜。
T≤12.5㎜时,错边≤0.35T,且不得大于3㎜,T>12.5㎜,错边≤0.25T.对错边超标的钢管,允许将焊缝割开加热矫平,然后修补。
补焊后,矫平区及其前后各300㎜长度(沿焊缝方向)须作无损检验。
焊缝余高T≤15㎜时,内≤3㎜,外≤3㎜;T>15㎜时,内≤3㎜,外≤4㎜;100㎜范围内的内焊缝应磨去。
剩余高度应在0-0.5㎜范围内。
T≤12.7㎜时,最大余高 3.18㎜,T>12.7㎜焊缝最大余高4.76㎜。
最低不低于钢管表面,管端101.6㎜的内焊缝余高应去除T≤12.5㎜时,焊缝余高≤3.2㎜;T>12.5㎜时,焊缝余高≤4.8㎜分层、夹杂在距管端25㎜范围内,沿周向不允许存在>6㎜的分层缺欠。
单个分层或分层分布密度超过SY/T6423.5中的规定的验收等级B2的分层在管体中不允许存在。
单个分层或分层分布密度超过SY/T6423.5和SY/6423.4规定的验收端面:横向尺寸不得超过6.35㎜,管体:(1)不得存在≥19.1㎜的分层(2)不得存在面积≥7742㎜2的分层钢管上不允许有扩展到管端面或坡口面上且横向尺寸超过 6.4㎜的分层或夹杂。
等级E2的分层,在沿钢带或钢板的两纵向边缘或焊缝附近15㎜宽范围内不允许存在,对螺旋焊接钢管还应包括钢带横向边缘或对头焊缝附近。
咬边深度为0.4㎜,而长度不限的单个咬边为合格;长度≤1/2T,深度≤0.8㎜且深度≤10%T的单个咬边允许存在,但300㎜范围内只允许存在2处,且已修磨。
超过上述的任何咬边应修补。
或将可疑区切掉,或判为不合格;沿纵向在内外焊缝同侧互相重叠的任何长度及深度的咬边为不合格。
下述咬边不经修补可以验收:最大深度小于0.79㎜,且不超过壁厚的12.5%T最大长度为≤0.5T,且在任意300长度内不超过两处。
最大深度为0.4㎜,长度不限。
深度不超过0.79,且不超过钢管标称壁厚的12.5%的咬边应修磨,深度超过0.79㎜或钢管规定壁厚12.5%应补焊或切除。
深度≤0.6㎜,长度不限。
深度≤0.8㎜,且≤12.5%T,而最大长度为钢管标称壁厚一半的咬边,任意300㎜长度焊缝上允许两处。
深度不超过0.8㎜,且不超过钢管标称壁厚12.5%的咬边应修磨;深度超过0.8㎜或超过钢管标称壁厚12.5%的咬边可用砂轮磨去,但剩余壁厚必须在允许偏差范围内,按规定修补;在允许长度范围内将有缺陷的管段切除。
其它外面缺陷深度≤12.5%T,且不影响最小壁厚的缺欠,应判为可接受的缺欠。
深度>12.5%T,且不影响最小壁厚的缺欠,应判为缺陷。
应进行修磨,修磨后应检查剩余壁厚是否符合壁厚公差。
影响到规定最小壁厚的缺欠应判为缺陷,缺陷的处置:1、焊缝上可进行补焊(不冷扩径)2、切除(长度在规定范围内)3、整管外表面缺欠深度不得超过12.5%T。
母材不允许存在电弧烧伤。
钢管表面不得有裂缝、结疤、折叠以及其他深度超过标称壁厚下偏差的缺陷;对无法判明深度的缺陷,应采用修磨法完全清除。
判不合格。
静水压试验P=2ST/D稳压时间为10S。
应记录试验压力与时间曲线图。
(T:钢管的规定最小壁厚)按相应钢带标准规定屈服强度最小值的95%选取。
P=2ST/D;D<508㎜时,稳压时间不少于5秒;D≥508㎜时,稳压时间不少于10秒。
L175 D=141.3㎜;L210和L245 D≥60.3㎜;L290~L555D≤141.3㎜静水压试验应力按相应钢带标准规定屈服强度最小值的60%选取。
L290~L555D=168.3和219.1静水压试验应力按相应钢带标准规定屈服强度最小值的75%选取;273.1~457静水压试验应力按相应钢带标准规定屈服强度最小值的85%选取;D≥508静水压试验应力按相应钢带标准规定屈服强度最小值的90%选取(T:钢管壁厚)P=2ST/D ,D<508㎜时,稳压时间不少于5秒;D≥508㎜时,稳压时间不少于10秒。
静水压试验应力按相应钢带标准规定屈服强度最小值的60%选取。
(T:钢管标称壁厚)无损检测UT、RT检验焊缝为强制性要求。
管体母材分层,焊缝边缘分层探伤。
有契约时选用检测的方法。
T≤10㎜最大焊偏量3㎜;T>10㎜最大焊偏量4㎜。
在平行于钢管轴向的方向上,每根钢管管端的剩磁不得超过30高斯。
所有焊缝100%进行X射线检验;或据管端203㎜以外的焊缝所有焊缝100%采用超声波检验进行,另外,对头焊缝,管端203㎜的焊缝需经X射线检验,对冷扩径钢管射线检验应在扩径后进行。
只要无损检验证实焊缝完全焊透并充分熔合,焊偏不能做为拒收的依据。
补焊焊缝、对头焊缝、环形焊缝需经X射线或者用超声波检验;对用于可燃普通流体输送用钢管的螺旋焊缝应进行100%X射线或超声波检验;对用于水、污水、空气、采暖蒸汽等普通流体输送用钢管的螺旋焊缝应进行X射线或超声波检验抽查;正常生产时至少每10根抽两根。
当采用X射线检验时,焊缝不低于GB/T3323——87中III级焊缝标准,但对可燃普通流体输送用钢管的焊缝圆形缺陷应不低于II 级焊缝标准。
当采用超声波检验时,焊缝应不低于SY/T6423.3——1999中验收等级L3的规定。
按物理性能焊缝拉伸、母材拉伸、夏比冲击试验(母材、焊缝、热影响区)、落锤撕裂试验、焊缝弯曲试验(正弯、反弯)、硬度试验、宏观及金相试验、产品分析焊缝拉伸、母材拉伸、焊缝导向弯曲试验、产品分析,用户有要求时,需做夏比冲击试验需做焊缝拉伸试验、母材拉伸标志位置外径小于406.4㎜的焊接钢管,从据钢管一端450~750㎜之间的一点开始在外表面标识;外径不小于406.4㎜的焊接钢管,从据钢管一端距离不小于150㎜的一点开始在内表面做标识标称外径小于406.4㎜的焊接钢管,应从外表面据管端457~762㎜。
标称外径≥406.4㎜的焊接钢管,从钢管的内表面据管端不小于152.4㎜处开始做标志。
标称外径小于406.4㎜的钢管应从外表面距管端450~750㎜标称外径不小于406.4的钢管≤应从内表面距管端不小于150㎜处开始做标志。
壁厚公差焊接钢管T≤10㎜:+1.0㎜,-0.5㎜;10<T <20㎜:+10%T,-5%T;T≥20㎜:+2㎜,-1㎜D≤73㎜的焊接钢管L175、L210、L245+20%,-12.5%;L290~L555+15%,-12.5%;D88.9~457㎜的焊接钢管L175、L210、L245+15%,-12.5%;L290~L555+15%,D<508㎜:±12.5%T;D≥508㎜:±10%T-12.5%;D≥508㎜的焊接钢管L175、L210、L245+17.5%,-10%;L290~L555+19.5%,-8.0%;对头焊缝及对接钢管经契约,螺旋缝焊接钢管上可保留钢带对头焊缝。
验收时,钢带对头焊缝应至少距管端200㎜。
对接管不允许交货。
成品螺旋焊管仅当钢带对头焊缝与螺旋焊缝的连接点与钢管端部的距离大于304.8㎜时是允许的。
经购方与制造厂协商允许钢带对头焊缝位于管端,但钢带对头焊缝与相应管端螺旋焊缝之间至少应有152.4㎜的环向间隔。
钢带对头焊缝应做适当的焊前准备,且应采用自动埋弧焊、自动熔化极气体保护电弧焊或这些焊接工艺的复合焊焊接。
当订货合同有规定时,可供应对接钢管,但对接用钢管的长度不得短于1.52米。
钢管上允许有钢带对头焊缝,对头焊缝与管端的距离不得小于300㎜。
经购方与制造厂协商,允许钢带对头焊缝位于管端,但钢带对头焊缝与相应管端螺旋焊缝之间至少应有150㎜的环向间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