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文言文复习专题大全(学生笔记)

高考文言文复习专题大全(学生笔记)

高考文言文复习专题系列教案(学生笔记)一、文言句式: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

(一)判断句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二)被动句常见类型有:1.“见”“……见……于”“于”表被动。

2.“为”“为……所”表被动。

(三)倒装句文言中的倒装句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 宾语前置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大王来何操?”(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常见的否定词“不”“毋”“未”“莫””。

(3)借助“之”“是”“唯……是……”将宾语提前。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通常介词有“以,与”。

2. 定语后置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

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2)用“者”的后置。

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

3. 状语后置文言文中,介词“于”、“以”、“乎”组成的介词短语作状语往往后置,翻译时需提到谓语前边。

4. 主谓倒装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

如:“甚矣,汝之不惠。

”(四)省略句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1. 省略主语。

(1)承前省。

(2)承后省。

(3)自述省。

(4)对话省。

2. 省略谓语。

3. 省略宾语。

4. 省略介词宾语。

5.省略介词“于”。

二、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

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

它包括:1. 名词作状语。

2.名词作动词。

3.名词意动用法。

4.名词使动用法。

5.动词作名词。

6.动词使动用法。

7.动词为动用法。

8.形容词作名词。

9.形容词作动词。

10.形容词使动用法。

11.形容词意动用法。

方位名词如东、南、西、北、上、下、左、右、前、后等,不确指的时间名词如日、月、年、岁等,春、夏、秋、冬、旦、夕、朝、暮等时间名词较为常见。

(二)名词用作动词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

(三)名词使动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四)名词意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

(五)动词用作名词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

(六)动词使动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七.) 动词为动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因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样。

(八) 形容词用作名词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

(九) 形容词用作动词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

如:“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中的“穷”,是走到尽头的意思。

(十.) 形容词使动用法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使动用法。

(十一)形容词意动用法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

(十二)数词用作动词(或形容词、名词)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或表示具有某个数量的事物。

三、虚词的用法一. 文言词语的分类:1. 实词,具有实在意义的词语。

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

2. 虚词,没有实在意义的词语。

包括代词、连词、介词、助词、副词、叹词、拟声词等。

二、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而(1)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如:(一)表示并列关系。

(二)表示递进关系。

(三)表示承接关系。

(四)表示转折关系。

(五)表示假设关系。

(六)表示修饰关系(2).代词。

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你”。

(3)复音虚词“而已”。

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2.其(1)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代事物,(二)活用为第一人称。

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的(三)指示代词,表远指。

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2)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要”“一定”等或省去。

(3)连词。

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表选择,可译为“还是”。

3.所(1)用作助词。

(一)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

“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2)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3)复音虚词“所以”。

“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

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

4.为1.动词:(1)做。

(2)成为。

(3)担任。

(4)是,算是。

(5)通“谓”。

可译为“说”。

2.介词:(1)表被动。

(2)给,替。

(3)向,对。

(4)因为。

3.语气词:位于句尾,表疑问、感叹、反诘,可译为“呢”。

5.焉1.语气助词。

(一)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

于是余有叹焉.。

(《游褒禅山记》)(二)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三)“焉”在句中,作形容词、副词词尾,表示语气上的停顿。

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石钟山记》)2.代词。

相当于“之”。

如:使皇武子辞焉.。

(《殽之战》)3.疑问代词。

译为“什么”、“哪里”等。

如: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者。

(《墨子》)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4.兼词。

相当于“于是”、“于之”等。

如: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殽之战》)微波入焉.。

(《石钟山记》)6.也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1.表示判断语气的。

如:死生,昼夜事也.。

(《<指南录>后序》)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左忠毅公逸事》)2.表示肯定语气的,如: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指南录>后序》)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左忠毅公逸事》)就是有否定词的句子,仍然是一种表否定的肯定。

如: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

”(《书博鸡者事》)3.表示疑问语气的,如: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4.表示感叹语气的,如: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

5.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

如: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7.以1.介词。

(一)表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

可译为“用、拿、凭、依据、按照、用(凭)……身份”等,如: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察今》)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二)起提宾作用,“把”,如: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大半。

(《赤壁之战》)(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

可译为“在”“从”,例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汉书西南夷传》)(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

例如: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战国策周策》)(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信陵君窃符救赵》)2.用作连词。

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例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如: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游褒禅山记》)(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

例如: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敛赀财以.送其行。

(《五人墓碑记》)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例如: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信陵君窃符救赵》)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陶渊明《归去来辞》)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例如: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石钟山记》)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疱丁解牛》)8.矣语气助词。

1.用于陈述句尾。

助肯定语气。

有的可译为“了”,有的可不译。

助已然语气,说明事情已实现,可译为“了”。

助将然语气,说明事情将要实现,可译为“了”。

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

(《赤壁之战》)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伶官传序》)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项脊轩志》)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赤壁之战》)2.用于感叹句。

助感慨、讥刺、赞颂语气,可译为“了”“啊”。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呜呼,烈矣.!(《谭嗣同》)3.用于祈使句,助请求、劝勉、禁止语气,可译为“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