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隋唐五代瓷器烧造南青北白格局——形成及其特色

隋唐五代瓷器烧造南青北白格局——形成及其特色

隋唐五代瓷器烧造“南青北自’’格局形成及其特色◎阙涛(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浙江杭州31001)关键词:越窑;特色;形成;隋唐五代中图分类号:K87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5-0152.01中国烧造瓷器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就已出现原始的瓷器。

但是限于当时的烧造条件而言,中国早期制瓷技术发展非常的缓慢.直到东汉时期才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瓷器。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也就是在220一581年,制瓷技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到了隋唐五代即58l一960年时.中国古代制瓷工艺基本成熟,同时这也标志着跨入了真正的瓷器时代。

当我们在谈到唐代的瓷器时。

时常会谈到“南青北白”。

所谓的“南青北白”说的就是:“南青”.南方浙江的越窑的青瓷。

“北白”,北方河北邢窑的白瓷。

南青北白”是人们对唐代制瓷业的高度概括和评价。

越窑青瓷浙江越窑是我国青瓷的主要产地。

它的特点是:胎骨较薄、施釉均匀、一色青翠莹润。

前期的越窑大体延继南朝的作风.胎质灰白而疏松,釉色青黄易于剥落。

器物种类并不多,造型变化也很匮乏,在北方上层社会。

地位是不及白瓷的。

越窑的繁盛在晚唐和五代。

后期产品胎色虽灰白仍旧.但胎体细腻致密。

造型大多规范工整。

器物大多通体施釉,釉面可以相当匀净莹润。

只是呈黄或绿,还不太稳定。

器形种类很多。

几乎是应有尽有,并受外来文化的显著影响.以双龙耳壶、扁壶、凤头壶等为其特色。

器物已能够做得十分轻薄,不少器形有颇多变化。

或仿花形。

或做出波折、菱角,清新绰约。

此时的器物虽以素面为多,但也不乏划花、印花、镂空、捏塑、堆帖和和釉下褐彩等装饰。

在五代时,青瓷普遍胎质精细、胎体轻薄、造型秀美、器施满釉、釉薄而匀。

同时烧造大型器物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为宋代青瓷迎来黄金时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越窑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窑系。

东汉时。

中国最早的瓷器在越窑中的龙窑里烧制成功,因此,越窑青瓷被称为“母亲瓷”。

越瓷始于汉,盛于唐,特别在唐朝的中后朗.瓷器烧制的技艺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那时。

由于创造了将坏体盛于匣钵之中与火分离的操作法,从而使其产品器形端正。

坯胎减薄。

胎质细腻,釉色晶莹。

其中尤以“秘色窑瓷器”(青瓷)最为著称。

越窑持续烧制了1000多年.于北宋末、南宋初停烧了。

是我国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深远的窑系。

例如:越窑青瓷基志罐(图一)敛口.直筒形腹.假圈足,底不平。

内外施青黄釉,腹部竖行自右至左满刻了墓志铭.其中的”唐故河涧亡府君陵氏墓铭光启三年岁在丁末二月十一日殡于当保贡窑之北山”等等文字。

明确记载上林湖在唐代已有了专烧贡瓷的窑。

墓志罐是唐代特有的器型。

盘口,细颈,溜肩,鼓腹,平底。

肩部置一高冠引颈鸡头作流。

与之对称的另一侧。

塑一从口沿至肩部的圆把.两侧有对称的环形系。

通身施以釉色青绿但不及底.有细碎的冰裂纹.肩部一圈规则的褐色点彩。

邢窑白瓷邢窑以素面白瓷驰名。

釉白而微闪黄或淡青。

胎质厚而细节,瓷质坚硬。

器内满釉。

外釉往往不到足。

器物表面往往光紊大方,没有纹理装饰。

邢窑白瓷的主要特征是“白如雪”。

选用优质瓷土烧成,胎质坚实细腻.胎色洁白。

釉质莹润,精者薄如蛋喜芝毛矍笋能竖苎差量坚至例如:越窑青瓷鸡头壶(图二)原焰烧成。

一般器物洁白光…一……“、“一’亮,有些则白中微微泛青。

经科学工作者测定结果来看,它的白度大约在70度以上。

胎的氧化铅、氧化铁、氧化钛与同时代其它的瓷相比.显然是偏低的.这就决定了它的胎、釉的烧结度与白度均要超过一般的白瓷,与《茶经》。

类詈”的记载相吻合。

隋代。

白釉瓷器在继承北朝工艺技术的基础上。

又有了长足的进步。

从隋大业四年(608年)李静训墓出土的一批白釉瓷器看。

较之北齐范粹墓出土的白瓷.釉质已有较大提高,全不见早期白瓷白中闪黄或闪青的痕迹.是代表隋代白瓷发展面貌的珍贵资料。

邢窑白瓷的优点特别是造型规整、器体莹薄很为诗家倾倒。

元稹曾有诗说邢窑:。

雕镌荆玉盏.烘透内邱瓶。

”杜甫也有诗赞白瓷“大邑烧瓷轻且坚。

扣如哀玉锦城传。

君家白碗胜霜雪。

急送茅斋也可怜。

”白釉罐,高19.2cm,口径9.7cm,足径15.2cm罐唇口,无颈,溜肩,肩下垂直至足,平底,通体无釉色。

胎骨呈白色.较为厚重。

里外均施以白釉。

在外壁底部不施釉,给人一种稳重的敦实感,釉薄而匀净。

纯白无瑕,布满细碎开片。

罐体造型饱满端庄,优雅而古朴。

所谓青瓷和白瓷的区别在于胎釉中含铁量的多少,如果含铁量下降到1%以下,就能烧成白瓷。

成熟白瓷的出现大约在隋代。

磊毳磊篆骂篱篓器箍赛耋例如:白釉罐t图三,的烧制成功标志着制瓷工艺的进””。

“1””、9一’步,它为元、明、清彩瓷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南青北白”相互之间并没有高低之分,是中国陶瓷史上两朵奇葩.是并驾齐驱的两种烧瓷艺术。

历史上的文人也对这两种艺术有着不一样的见解和赞美,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从他们不同的特点及形成过程去探究。

从他们不同的工艺去鉴别和欣赏。

以此加深了解。

万方数据隋唐五代瓷器烧造"南青北白"格局——形成及其特色作者:阙涛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浙江,杭州,31001刊名:魅力中国英文刊名:CHARMING CHINA年,卷(期):2010,(14)被引用次数:0次1.会议论文王小蒙.加藤瑛二黄堡窑装烧工艺的发展演变--兼谈黄堡窑与越窑、汝窑及高丽青瓷的关系2005装烧工艺是瓷器生产的重要环节,技术含量密集,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瓷器的生产质量.装烧方式又常常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最能反映一个地区或一个窑场的工艺特色.所以通过对窑场装烧方式的分析,能够了解其大致工艺水平,并通过不同窑场装烧方式的比较,可排列其工艺上的亲疏远近关系.装烧工艺有两个层面的含义:首先是指装烧用具,即匣钵、支烧具和垫烧具等的种类和造型;其次是指产品在窑炉内的摆放方式.一般来说,装烧用具决定着产品的摆放方式,产品上留下的痕迹以及粘烧废品等是研究装烧工艺的重要线索.黄堡窑的晚唐五代是工艺巨变的关键时期,从一个兼烧黑瓷、白瓷、青瓷以及各种彩瓷的窑场逐渐发展成了著名的青瓷窑场,而此期装烧方式也是窑场历史上最丰富多变的时期.本文旨在通过对装烧工艺的分析比较,了解其发展内外因素及对外影响,总体把握窑场工艺技术传播交流的状况.2.学位论文阎帅浅论耀州瓷2009本文分为四部分分别介绍了耀州窑的考古概况、耀州窑的发展道路,并对耀州窑的成功之道产生了几点个人的看法以及笔者对耀州窑的几点辨析。

首先笔者通过调查一些考古资料反映出耀州窑的地理以及自然资源等情况。

之后对于耀州窑的发展道路,笔者分为兴起、发展、辉煌、持续、终烧、余威等六个部分来进行阐述: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团结、经济繁荣、中外文化交流频繁,这些方面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手工制造业的发展。

黄堡窑场此时卓然兴起,开始了创烧的勃兴时期,乃势所必然。

耀州窑利用区位优势,窑工们大胆创新,博采众家之长,技法精湛,通过实践工匠们逐步掌握了原料的特性,由多品种釉色的广泛烧造逐渐重点加强了青瓷的烧造,慢慢形成了符合自身发展方向和具有自身特色的工艺。

五代时,耀州窑的青瓷已占主导地位,从唐代多品种多釉色的烧造转为以烧造单一青瓷为主。

所烧造的青瓷无论胎、釉、造型、装饰等均属上乘,已不仅是北方的青瓷代表,而且贡奉皇室,可和越窑秘色青瓷相媲美。

两宋时期,耀州窑作为一个自成窑系的北方著名窑场,以大批量生产独具特色的刻花和印花青瓷,无可争辩地成为北青瓷的代表。

金代是和南宋南北对峙的时代,由于连年战争的破坏,北方瓷业生产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是,然而耀州地处关中,是金人的统治中心之一,社会相对比较稳定,所以,虽然耀州窑遭战争波及,而瓷业生产仍能持续,并在宋代制瓷业的雄厚基础上有新的发展。

到了元代,由于残酷的民族压迫和尖锐的阶级矛盾,社会分化,民生凋蔽,人们的审美观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对瓷器的需求则仅限于日常生活用品,而对青瓷精品已经缺乏认知,很少有人过问。

所以,这时耀州窑的产品粗俗不堪。

于是,为了生存,耀州窑便找回了民窑的风格和传统,以烧造大宗民用瓷为主。

耀州窑到了明初仍在烧青瓷,但数量和质量已远不能与前代相比。

其实,在金代黄堡窑还没有衰退停烧的时候,其东边的立地坡也开始学习烧造耀州窑青瓷了。

之后周围的陈炉及上店两处窑场也开始陆续烧造,这三大窑场成为了黄堡窑的继承和延续,也是耀州窑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三部分笔者总结了个人认为耀州窑的几个成功之道,首先是善于借鉴,继承优秀传统。

回顾唐代瓷器的烧造,犹以北方的邢窑和南方的越窑各领风骚,形成所谓南青北白的局面。

五代时期,耀州窑开始模仿越窑,到北宋时异军突起,在刻划花纹方面表现出非凡的特色,工匠们一流的技法,展现出耀州瓷无与伦比精美的艺术风格。

定窑是继承邢窑在发展白瓷,而耀州窑的青瓷独当一面,逆转了唐代以来南青北白的局面。

其次是博采众长,形成独特风格。

宋代的耀州窑在走向巅峰的道路上,一方面向国内各窑口、特别是向越窑学习,最终在青瓷的烧造上脱颖而出,另一方面向世俗、特别是向外来文化汲取营养,逐步使自己的产品形成独特的风格。

再次是勇于创新,终成北方民窑之首。

耀州窑勇于创新,善于学习它窑所长,经过长期的实践,最终发展成为我国北方民窑之首,是我国北方青瓷的主要产地。

无论是在器物的制作工艺技术方面,还是在瓷器的造型、装饰、烧造等方面,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文章最后一部分是笔者自己提出的几点耀州窑的辨析。

首先提出了耀州窑创烧时间的争议。

其次认为耀州窑的青瓷是脱胎于越窑,但是更具自己的特色。

最后是耀州窑终烧时间的辨析,虽然资料显示耀州窑停烧于明朝初年,但是笔者通过搜集大量资料,并亲自对耀州窑遗址及耀州窑博物馆进行实地考察,认为耀州窑其实并未停烧,它的薪火一直被附近的另一处窑场陈炉窑继承着,并延续至今,只是烧造的产品工艺和质量每况愈下。

3.期刊论文万剑.Wan Jian宁波越窑青瓷的产业开发研究-中国陶瓷工业2009,16(6)越窑青瓷既是传统产业,更是特色文化,特在地域性、独特性、稀缺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在当今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中,研究和继承越窑青瓷历史文化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进行相关的产业开发,让越窑青瓷闪耀更璀璨夺目的光芒.4.期刊论文张峰越窑青瓷瓯乐的历史、传承与发展-群文天地2009(9)2007年,由慈溪民族乐团创作、表演的青瓷瓯乐<越·瓷风>,获得了第十四届全国群星奖最高奖--"群星大奖".这首欢腾奔放的青瓷瓯乐作品再现了杭州湾南岸的慈溪人民喜庆丰收的场景.反映了当时的瓷风盛景.也让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了瓯乐这门古老的艺术,濒临失传的越窑青瓷瓯乐终于在千年之后又重新获得了新生.作为慈溪市委、市政府重点打造的区域特色文化品牌,青瓷瓯乐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充分展示了青瓷文化和地域文化的魅力,正在逐渐成为慈溪、宁波乃至浙江的一大文化品牌.5.期刊论文陈鑫浅谈元代瓷器云肩纹-美术大观2010(10)元代的瓷器艺术无论是造型还是装饰手法,在继承了唐代长沙窑、宋代磁州窑、吉州窑、越窑的艺术风格和图案纹样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弥补了形体上工艺粗糙的不足,使元青花更精美."为了让自然的形式适合于象征和装饰的表达,中国人,就像其他民族一样,很快对形式做出了某些改变,以适合他们使用的方法和设计最终传递的意图."其中的海水纹、变体莲花纹、蕉叶纹都是元代区别于宋金的装饰纹样,最有特色的当数"云肩纹".6.期刊论文陈平千峰翠色数青瓷-中国信用卡(生活)2007(5)"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这是唐代形容越窑青瓷的诗句.当代瓷器专家陈万里的《中国青瓷史略》一书中也有描述:"越窑青瓷似一泓清漪的清水般呈湖绿色.""翠色"与"清漪"两个词,就活脱脱地将青瓷的特色勾画出来.7.期刊论文王芬.罗宏杰.Robert Anderson.Wang Feng.Luo Hongjie.Robert Anderson高丽青瓷与中国青瓷-中国陶瓷2007,43(1)针对诸多关于高丽青瓷与中国青瓷孰优孰劣的评说,对高丽青瓷中最具代表性的镶嵌青瓷、刻花青瓷与中国青瓷进行了釉色釉质与微观结构的分析比较,探讨了各自的特征与特色.指出高丽青瓷与中国越窑,汝窑、龙泉窑及耀州窑青瓷相比,前者追求色彩的鲜艳与装饰图案的精细,后者则追求素净大方的玉质感,使外观艺术效果具有显著的地域差异.高丽青瓷风格清丽温婉,精细雅致,虽穷工极态,但风格略显纤柔又过工致,似缺少中国青瓷的大气,洒脱和刚健.但无论中国青瓷还是高丽青瓷,均卓越地遵从了各自民族艺术的美学法则.8.期刊论文郑媛试探"磁州窑类型"陶瓷中化妆土与黑彩剔填结合的艺术成就(上)-文物世界2004(4)宋元时期是中国制瓷业发展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各地瓷窑林立,各大名窑尽放异彩,北有磁州窑、耀州窑、定窑、汝窑、钧窑等,南有官窑、哥窑、越窑、建窑等.由于生产地域、原材料物质条件的差异,以及工艺手段的多样化,创造出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艺术装饰.宋元陶瓷装饰种类颇多[1],按工艺材料归纳,可分坯体装饰、化妆土装饰、釉装饰、釉绘装饰等;按工艺技法又可分为刻、印、划、剔填、塑贴、镂雕、彩绘等.其中,"磁州窑类型"陶瓷以变幻多姿的化妆土装饰富有盛名,擅长在化妆土上进行彩绘、剔划、刻填等.9.学位论文何臻婵不可淹没的瓷海明珠——唐代长沙窑釉下彩装饰艺术研究2006一艘名为“黑石号”的唐代沉船,是本课题研究的契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