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动物生理学02血液

大学动物生理学02血液

1、ABO血型的分类依据是( B )。

A.红细胞上受体的类型B.红细胞上特异凝集原的类型C.红细胞上特异凝集素的类型D.血浆中特异凝集素的类型。

2、正常人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来自(A)。

A.白蛋白B.α-球蛋白
C.β-球蛋白D.γ-球蛋白
3.输血时主要考虑供血者( B )。

A.红细胞不被受血者红细胞所凝集B.红细胞不被受血者血浆所凝集C.红细胞不凝固D.血浆不使受血者红细胞凝集4.血浆pH值主要决定于血浆中哪种缓冲对( B )。

A.KHCO3 /H2CO3 B.NaHCO3 /H2CO3
C.Na2HPO4/NaH2PO4 D.蛋白质—Na/蛋白质
5.红细胞比容是指红细胞( C )。

A. 与血浆容积之比
B.与白细胞容积之比
C. 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D.在血液中所占的重量百分比。

6.维持血浆pH值稳定的最主要缓冲对是( B )
A.KHCO3/H2CO3 B.NaHCO3/H2CO3
C.Na2HPO4/NaH2PO4 D.蛋白质—Na/蛋白质
7.以下属于红细胞的主要功能的是(C )
A.缓冲温度B.运输激素C.运输O2D.使血液呈红色
8.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功能是调节( B )水分的移动。

A 细胞内外
B 毛细血管内外
9.红细胞对低渗盐溶液的抵抗力越小,表示脆性越(B)。

A大 B 小 C 无影响 D 都不是
10.血液凝固的主要步骤是( C )
A.凝血酶原形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原形成
B.凝血酶原形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形成
C.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形成
D.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凝血酶原形成—纤维蛋白形成
E.凝血酶原形成—凝血酶原形成—纤维蛋白形成
11.体外血液凝固可因下列原因中的哪项而不发生(C)。

A. 将血液放置于空白玻璃管中
B. 血液温度从室温升至37℃
C. 在血液中加入-定量的草酸钾
D. 在血液中加入一定量的双香豆素
E. 在血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维生素K
12.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组成成分之一是(A)
A. 纤维蛋白溶解酶
B. 抗凝血酶Ⅰ
C. 抗凝血酶Ⅲ
D. 肝素
13.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指(C )
A.细胞内液理化性质保持不变B.细胞内液化学成分相对恒定
C.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相对恒定D.细胞外液化学成分保持恒定
E.细胞内代谢水平稳定
14. O型血可少量输给其他血型的人,是因为O型血液的(D )。

A. 血清含抗A、抗B凝集素
B. 红细胞膜含有A、B凝集原
C. 血清中无杭A、抗B凝集素
D. 红细胞膜无A、B凝集原
15. 新生儿溶血性贫血可能发生在( B )。

A. Rh阴性母亲孕育的Rh阴性婴儿
B. Rh阴性母亲孕育的Rh阳性婴儿
C. Rh阳性母亲孕育的Rh阴性婴儿
D. Rh阳性母涤孕育的Rh阳性婴儿
16. 机体的内环境是指(E)。

A. 血液
B. 细胞内液
C. 组织液
D. 脑脊液
E. 细胞外液
17.红细胞的特点是(E)。

A. 正常呈双凹盘形,但具有可塑性变形
B. 平均寿命120天
C. 对低渗盐溶液具有一定抵抗能力
D. 红细胞的比重比血浆大,但红细胞的沉降却很慢
E. 以上各条都是
18. 缺铁性贫血的特征是(C)。

A. 红细胞数目肯定明显减少
B. 血红蛋白含量可以不变
C. 血红蛋白含量明显下降
D. 红细胞体积代偿性增大
E. 缺乏造血的原料铁和维生素B12
19.在维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中起主要作用的是(C)。

A. 中心静脉压
B. 细胞外液晶体渗透压
C. 血浆胶体渗透压
D. 毛细血管动静脉端的压力差
E. 脉博压
20.机体细胞内液与组织液常具相同的(E)。

A. Na+浓度
B. K+浓度
C. Cl -浓度
D. 胶体渗透压
E. 总渗透压
21.下述关于血浆渗透压的内容正确的是(A)。

A. 血浆总渗透压近似0.9%NaCl溶液的渗透压
B. 血浆总渗透压近似0.9%葡萄糖溶液的渗透压
C. 血浆总渗透压近似0.9%尿素溶液的渗逸压
D. 血浆总渗透压由血浆蛋白形成
E. 血浆总渗透压阻止液体从毛细血管滤出
22. 可使血液凝固加快的主要因素是( B )
A. 血管紧张素增加
B. 血小板破裂
C. 肾素增加
D.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23.细胞内液属于( D )。

A 机体的外环境
B 机体的内环境
C 二者都是
D 二者都不是
24.一般来说,将红细胞放在9%NaCL溶液中,其细胞形态(B)。

A. 不变;
B. 皱缩;
C. 膨胀;
D. 破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