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无砟轨道道岔铺设暂行技术条件(暂行)

无砟轨道道岔铺设暂行技术条件(暂行)

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道岔铺设暂行技术条件二〇〇八年一月目录1 范围 (3)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3 铺设技术要求 (3)3.1一般规定 (3)3.2施工准备 (4)3.3吊装、运输与储存 (4)3.4测量 (5)3.5原位法铺设 (6)3.6移位法铺设 (8)3.7转换设备组装 (9)3.8钢轨焊接和无缝道岔 (11)4 检验与验收 (12)4.1铺设要求与各部分尺寸允许偏差 (12)4.2铺设验收条件 (12)4.3验交 (12)前言本暂行技术条件依据“铁科技[2005]135号《客运专线道岔暂行技术条件》”,并在客运专线道岔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制。

本技术条件对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道岔的铺设、验收提出要求。

中国设计制造的时速250公里和350公里客运专线正线无砟道岔的铺设、验收均应符合本技术条件的规定。

本技术条件由铁道部工程管理中心提出。

本技术条件的主要起草人:王树国、顾培雄、肖俊恒、方杭玮、范佳、王猛、张玉林、孙晓勇。

本技术条件由铁道部工程管理中心解释。

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道岔铺设暂行技术条件1 范围本技术条件规定了中国设计制造的时速250公里和350公里铁路客运专线正线无砟轨道道岔铺设和验收的技术要求、检验规则和验收标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技术条件的引用而成为本技术条件的条款。

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技术条件,然而,鼓励根据本技术条件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技术条件。

TB/T1632-2005 《钢轨焊接通用技术条件》铁建设[2006]189号《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3 铺设技术要求3.1 一般规定3.1.1 道岔供应商应提供铺设图和相关资料,并进行铺设技术指导。

3.1.2 道岔供应商应提供弹性夹安装、辊轮调整等道岔组装和维修的专用工具。

3.1.3 道岔铺设承担者应具有和所铺设道岔类型相匹配的施工机具,并对作业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3.1.4 道岔铺设可采用原位铺设法(简称原位法)或先整组预铺后平移就位铺设法(简称移位法)。

3.1.5 应遵循“专业化、机械化、标准化”原则,采用专用机械设备按本技术条件及铺设图进行铺设和检验。

3.1.6 铺设前应核查托运单及装箱单所列的道岔零部件品种、规格及数量,并检查外观和质量保证文件。

3.1.7 铺设前路基填料、外形尺寸、压实度及工后沉降应符合相关技术要求。

3.1.8 应在完成道岔区路基或桥梁工程施工、工程质量验收合格及测设道岔区精测网后进行道岔铺设。

3.1.9 应按测设的控制基桩确定道岔铺设位置。

3.1.10 道岔验收合格后方可放行机车车辆。

3.2 施工准备3.2.1 应进行道岔施工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选择铺设方法,确定施工方案,编制施工组织计划。

3.2.2 应根据确定的施工方案,落实施工机具设备,并做好铺岔基地、施工便道等临时工程的建设。

3.2.3 应开展施工人员的岗前培训,测量、道岔组装与精调、焊接、装卸、运输等特殊工种人员应持证上岗。

3.2.4 应就接口工程施工顺序、施工便道、施工场地、道岔运输与吊卸、道岔工电联调、跨区间无缝线路施工等事宜与有关单位做好沟通和协调,划分施工界面,明确各自的工作内容和配合事宜。

3.2.5 应按照有关程序和规范要求,对线下工程施工质量、无砟轨道精测量网、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等事项进行检查和确认,办理相关交接手续。

3.2.6 应核对道岔区内各种管线沟槽(电缆槽、过轨电缆、综合接地等)的数量、埋设位置、形式、结构尺寸是否符合要求。

3.2.7 采用原位法施工时,铺设道岔基地主要用于道岔轨料存放,其选址应靠近铺设道岔车站。

采用移位法施工,铺岔基地宜设在铺轨基地,且应配置道岔组装平台及相应调整机具。

3.2.8 铺设道岔基地应满足道岔组件、材料、工具分类存放的要求。

3.3 吊装、运输与储存3.3.1 吊装1)尖轨与基本轨组装件、可动心轨辙叉组装件、配轨、轨排均应使用起重机械和吊具在标明的起吊点起吊,不应产生塑性变形,禁止任意或单点起吊及人工推撬装卸作业。

2)混凝土岔枕应使用起重机械装卸,并采取措施防止岔枕互相碰撞。

3.3.2 运输1)尖轨与基本轨组装件、可动心轨辙叉组装件、配轨、轨排应采用不致使其产生塑性变形的运输方式,并采用专用夹具将其固定在运输车辆上。

2)岔枕采用平板车或专用车辆运输,多层码垛时,每层应用木质垫块垫实垫平,组装有铁垫板的岔枕,层间垫块的高度应高于铁垫板。

3)转换设备应采用专用包装箱包装运输。

3.3.3 储存1)码放尖轨与基本轨组装件、可动心轨辙叉组装件、配轨、轨排的场地应平整,道岔钢轨件应分类存放,并保留临时固定装置;2)尖轨与基本轨组装件、可动心轨辙叉组装件、配轨码垛层数不宜多于4层,每层用木质垫块垫实垫平,垫块应按高度方向垂直设置。

3)岔枕按长短顺序码垛,每层岔枕间应有竖向对齐的两块垫木,码垛不应超过6层。

3.3.4 岔枕运输、装卸、堆放时,套管和支撑螺栓孔应封闭,防止落入泥土等杂物。

3.3.5 道岔所有的零部件在运输、储存时应采取防雨措施。

3.4 测量3.4.1 应以无砟轨道控制网(CPIII控制点)为基准,根据站场设计图进行道岔区控制基桩测量,并进行道岔桩位放样。

3.4.2 道岔区控制基桩测设应满足下列要求:1)道岔中心控制基桩宜与站线轨道同时测设,误差调整应在站线测量中消除。

2)应在道岔始端、道岔中心、道岔终端直股和侧股的两侧位置及道岔直股前后100~200m范围内设置控制基桩,距线路中线的距离应为3~4m,按坐标直接测设。

3)控制基桩的测量方法和精度要求:a)按CPIII基桩控制网导线测量或后方交会法施测,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表3.1.1、表3.1.2-2和第3.2.4条的规定,并按第3.2.5条的规定进行平差(分配调整误差、下同)。

b)道岔方向观测不应少于两测回,道岔直股前后100~200m控制点间夹角与180º较差(二次测量值比较之差、下同)应小于8″。

c)距离往返观测各两测回,控制点间的距离允许偏差为1/20000。

d)水准测量应按《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第4.1节有关精密水准测量的要求施测,并按表4.1.8中二等水准测量的规定平差。

4)控制基桩应参照CPIII桩位的要求埋设,在稳固、可靠、不易破坏和便于测量处设置,并应防冻、防沉降和抗移动,控制点标识应清晰、齐全。

3.4.3 施工前应增设加密基桩,其测设应满足下列要求:1)依据道岔控制基桩在道岔混凝土底座上测设加密基桩,应采用光学准直法和精密水准测量方法,逐一测定加密基桩的位置和高程,并标定点位。

2)加密基桩宜每隔5~10m设置在线路中线的两侧,直股不应少于5个,侧股不应少于2个。

3)加密基桩测设精度:a)垂直于线路中线方向的限差(极限误差、下同):±1mm;b)相邻距离的限差:±2mm;c)相邻高差的限差:±1mm;4)加密基桩间偏差应在两相邻控制基桩内调整。

3.4.4 铺设前应复核道岔中心控制基桩的中线、里程和标高,检查路面高程,复测岔前、岔后直股、侧股控制基桩。

3.4.5 道岔与区间或站线无砟轨道衔接时应以道岔控制基桩为基准进行调整。

3.5 原位法铺设3.5.1混凝土底座和道床板施工3.5.1.1 混凝土和钢筋等建筑材料,混凝土搅拌、运输、浇筑、养生等应分别符合相关技术条件的规定。

3.5.1.2 混凝土底座和道床板钢筋应按设计和规范安装,预埋钢筋及部件位置正确、定位牢固,并按设计要求做钢筋节点的绝缘处理。

3.5.2 组装调试平台的安装3.5.2.1 组装调试平台应根据测设的控制基桩和设计标高安装。

3.5.2.2 组装调试平台安装到位后,各支撑点应支撑牢固。

3.5.3 道岔组装3.5.3.1 道岔部件的吊装和运输应符合本技术条件3.3条的规定。

3.5.3.2 岔枕、扣件、钢轨件、联结部件的组装1)应在组装平台上依次按编号安放混凝土岔枕,分别用水准仪和钢尺测量、控制其高程和间隔。

2)禁止用撬棍插入岔枕套管内进行作业。

3)应按与岔枕对应的编号组装垫板,并保持岔枕位置及方向不变。

4)垫板螺栓拧入前应涂以铁路专用防护油脂。

5)应首先调整直基本轨的位置、高低、方向,在此基础上进行道岔其他几何参数的调整。

6)密贴调整应在高低、方向、轨距、水平调整到位后进行。

7)应按照产品出厂标记的接头顺序和设计预留轨缝值进行道岔连接。

3.5.3.3 应使用专用工具,按照安装说明和铺设图的要求安装弹性夹。

3.5.3.4 辊轮调整1)辊轮调整应在道岔尖轨闭合和打开定位正确的条件下进行。

2)在闭合状态下,双辊轮中的内侧辊轮与尖轨轨底边缘间的空隙应小于2mm,内侧和外侧辊轮相对于滑床台上表面的高差应为2~3mm;单个辊轮与尖轨间的空隙应为1mm,相对于滑床台上表面的高差应为2~3mm。

3)在打开状态下,滑床板表面与尖轨轨底间的空隙应为2~3mm。

3.5.3.5 精确调整轨距、高低、水平、方向、尖轨、心轨密贴、顶铁间隙等各部尺寸,并符合附表的1~59条的规定。

3.5.3.6 应使用扭矩扳手按表1规定的扭矩拧紧各部螺栓。

3.5.3.7 按3.7的规定安装、调整转换设备,其性能应符合相关规定。

3.5.3.8 联合调试后的道岔状态应符合附表的1~67条的规定。

3.5.3.9 竖向和侧向支撑调整系统应支撑牢固并具备精细调整功能,组装调试平台应在其安装完毕并支撑牢固后拆除。

3.5.3.10 应使用高精度水准仪、全站仪、轨道检测车并通过调整支撑系统实现道岔水平、高低、轨向、中线位置、高程的调整。

3.5.4 道床板混凝土浇筑及养生3.5.4.1 道床板混凝土浇筑应在道岔精调完成,道岔状态满足附表1~67条的规定后进行。

3.5.4.2 混凝土浇筑前,钢轨焊接位置应安装预留焊接空间所需的沟槽模板。

3.5.4.3 混凝土浇筑前,按设计要求设置伸缩缝。

3.5.4.4 混凝土浇筑时应对道岔部件采取防护措施使其不受混凝土浇筑时的污染。

3.5.4.5 混凝土浇筑时道岔轨温应满足设计要求。

3.5.4.6 捣固时应防止振动棒触碰支撑螺栓和侧向支撑装置。

3.5.4.7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采取措施防止轨排移位。

3.5.4.8 混凝土初凝后,应及时松开扣件螺栓,拆除竖向支撑螺杆。

3.5.4.9 混凝土浇筑与养生的其他要求应符合相关技术条件的规定。

3.5.4.10 道床板的顶面宽度、中线位置、顶面与承轨台面相对高差、伸缩缝位置、平整度、转辙基坑深度、宽度、轴线位置、平整度应符合本技术条件附表68~76条的规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