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维生素C的质量标准(控制)研究

维生素C的质量标准(控制)研究

维生素C的质量标准(控制)研究学院药学院专业临床药学班级 2012级药学姓名王冠峰学号 ************指导教师甘向辉2016年4月27日维生素C的质量标准(控制)研究[摘要]维生素C,具有抗坏血病的作用,所以又被称为抗坏血酸(Ascorbicacid)。

它是人体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营养物质,在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中含量较为丰富。

由于化学结构与糖类十分相似,所以在人体代谢活动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包括参与体内一系列生物代谢和反应,促进胶原蛋白和粘多糖的合成,增加微血管的致密性,降低其通透性及脆性,增加机体抵抗力等。

但人体摄入过多时会产生多尿、下痢、皮肤发疹等不良反应,滥用维生素C甚至会削弱人体的免疫能力。

因此,在维生素C药物生产过程中需做好质量控制研究,产品的含量测定也应严格把关。

《中国药典》(2010年版)收载有维生素C原料药及其片剂、泡腾片、颗粒剂和注射剂。

维生素C的含量测定方法有碘量法,2,6—二氯靛酚滴定法,紫外分光光度法等。

目的了解并归纳国内对维生素C原料药及其片剂、注射液的含量测定的方法。

方法以“维生素C 含量测定”和“抗坏血酸含量测定”为检索词对1992 ~ 2012年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 中的全部文献进行全文检索,对所得有关维生素C含量测定的方法进行归纳。

结果归纳有维生素C原料药5种,片剂4种,注射液6种的测定方法。

结论维生素C及其制剂的含量测定方法种类多样,各有特点,应根据实际检测的需求采用合适的方法。

[关键词] 维生素C;片剂;注射液;含量测定;质量评价方法;标准分析;探索性研究.前言维生素C(又称L-抗坏血酸)是一种酸性的己糖衍生物,是烯醇式己糖酸内脂。

立体结构与糖类相似,可发生氧化与还原互变。

氧化型和还原型都有生物活性。

分子中第二、三两位碳上烯醇羟基的氢容易生成H+而释出,故抗坏血酸虽然不含自由羟基,仍具有有机酸的性质。

在水中的溶解度为0.3g/ml。

熔点190~192℃。

pH=4时氧化还原电位E0=0.166V。

其电离常数PK1=4.17 ,PK2=11.57 。

最大吸收波长245nm(酸性)与265nm(中性)。

在碱性与酸性介质中均能迅速被氧和金属离子氧化成脱氢抗坏血酸(DHAA),脱氢抗坏血酸可进一步氧化成二酮古乐糖酸(DKG)。

【1】维生素C是维持人体生理机能需要的重要营养素,也是人体需要量最大的一种维生素,它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以及促进许多酶和激素形成,有效防止血管脆性,促进铁吸收,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

还具有防治血管硬化、肝胆疾病、过敏性疾病,促进创伤愈合等作用。

【2】由于维生素C对人类非常重要,近年来发展了一些新的测定方法,而经典方法也得到了不少改进。

本文对近二十年来国内维生素C含量测定方法进行了总结。

1维生素C原料药1.1间接光度法实验原理:该方法基于在弱酸性介质中,有盐酸羟胺、碘酸存在下,抗坏血酸还原对氨基苯磺酸与N-1-萘乙二胺盐酸盐混合体系生成的有色物质,体系的最大吸收波长为540nm,工作曲线的线性范围为0.5~ 4.0μg/ml。

方法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对药用维生素C中抗坏血酸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满意。

1.1.1试剂规格维生素C标准液:10μg/ml ;碘酸钾溶液:20μg/ml ;硫酸:0.125mol/L ;对氨基苯磺酸溶液:2g/L ;盐酸羟胺溶液:2.5g#L ;N-1-萘乙二胺盐酸盐溶液:0.5g/L 。

1.1.2试验方法准确吸取碘酸钾溶液1.0ml 与0.125mol/L硫酸0.8ml混合后加入10μg/ml 维生素C溶液2ml。

用水稀释至5ml,加入2g/L对氨基苯磺酸溶液1. 1ml,2. 5g/L盐酸羟胺溶液1. 0ml,混合物静置25min后,加入N-1-萘乙二胺盐酸盐溶液1.2ml,用蒸馏水稀释至10ml,在540nm波长处测定其吸光度,试验过程中每加入一种溶液,均必须振荡使之混合均匀。

1.1.3吸收曲线按试验方法,在不同的波长下测定吸光度,并做空白试验,结果表明,本体系的最大吸收波长为540nm。

1.1.4样品分析精密称取一定质量的样品,溶解于10g/L草酸溶液中,过滤后用10g/L草酸溶液定容于1L容量瓶中,吸取10ml于100ml容量瓶中,用10g/L草酸溶液稀释至刻度,按试验方法进行测定。

【3】1.2直接碘量法实验原理:抗坏血酸分子中的烯二醇基具有还原性,与I2反应定量地被氧化生成二酮基。

反应式如下:以淀粉为指示剂,用碘的标准溶液滴定抗坏血酸,过量的碘标准溶液与淀粉发生反应使溶液呈蓝色,即达到滴定终点。

1.2.1 含量测定精密称取样品0.2g ,放入250ml 锥形瓶中,加入新煮沸过放冷的蒸馏水100ml ,再加入2mol/L 冰醋酸溶液1ml ,0.5%淀粉指示液2ml ,摇匀,立即用标定过的碘标准溶液滴定,直至溶液呈蓝色在30s 内不褪色为止。

此方法常用作食品或药剂中抗坏血酸含量的测定。

方便实用,但准确度不高,误差较大。

【4】1.3 间接碘量法实验原理:先加过量的碘标准溶液与配制好的维生素C 溶液反应完全,用硫代硫酸钠滴定过量的碘至蓝色刚好消失。

222234622I S O I S O ---+=+相比直接碘量法有如下优点:消除了不溶物吸附作用的影响,缩短了维生素C 溶液与空气的接触时间,避免了碘的挥发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影响。

【4】1.4 反滴定碘量法药典中常采用将碘溶解在KI 溶液中以增大碘的溶解度。

此实验取20%的KI 溶液5 ml 于250 ml 锥形瓶中,精确量取0.01 mol/L CuSO 4 溶液1 ml 加入锥形瓶中使其充分反应,再加2 ml 淀粉指示液。

VC 液溶于冰乙酸介质中,用其进行滴定至恰使蓝色消失为止。

CuI 2不稳定随即分解为Cu 2I 2 和游离的碘。

2CuSO 4+4 KI=CuI 2+2 K 2SO 42CuI 2= Cu 2I 2+I 2空白试验:取20%的KI 溶液5 ml 于锥形瓶中,加蒸馏水1 ml ,再加10 滴淀粉指示剂溶液,然后用溶于冰乙酸介质中的VC 液进行滴定,边摇边滴定,直至与测定颜色一致为止。

反滴定碘量法的空白实验消除了因KI 中含有碘而产生的系统误差,也消除了人眼对溶液变色的敏感程度不同而对实验造成的误差。

由于样品液能与KI 中本身含有的碘作用,也消除了因KI 中含有的碘产生的误差。

反滴定法比滴定法更准确,但操作较繁琐,适合测定少批量样品。

【4】1.5 2,6-二氯吲哚酚滴定法实验原理:2,6-二氯吲哚酚即为一染料,其氧化型在酸性溶液中显红色,碱性溶液中为蓝色。

当与抗坏血酸反应后,转变为无色的酚亚胺(还原型)。

因此,抗坏血酸可在酸性溶液中用2,6-二氯吲哚酚标准液滴定,至溶液显玫瑰红色时即为终点。

1.5.1 含量测定精密称取约0.0020g VC ,放入50 ml 锥形瓶中,加入新煮沸过的冷蒸馏水10ml,加偏磷酸-醋酸试液5 ml,用二氯吲哚酚标准液滴定,至溶液显玫瑰红色在5 s 内不褪色为止;另取偏磷酸-醋酸试液5.5ml,加水15ml作为空白,用二氯吲哚酚标准液滴定,进行校正。

2,6- 二氯吲哚酚滴定法的专属性较碘量法为高,多用于含维生素C 的制剂和食品的分析。

而且此法不是维生素C 的专一反应,其他还原性物质对测定有干扰。

由于维生素C 的氧化速度远高于其他还原性物质,所以此法必须快速滴定才可减少干扰物质的影响。

【4】2 维生素C片2.1 薄层扫描法《中国药典》2000年版规定维生素C片剂的含量测定用碘量法。

(2010年版中国药典所用同为碘量法)该方法操作比较繁杂,重现性较差,分析周期较长。

实验原理:维生素C具有较强还原性,可使蓝色染料2,6-二氯靛酚钠定量地还原成无色的酚亚胺,而本身被氧化成去氧抗坏血酸。

此反应为维生素C的特征反应。

2.1.1 试纸的制备2,6-- 二氯靛酚钠(DCP-Na) 溶于无水乙醇配成0.05%DCP-Na乙醇溶液的展开缸中浸渍3min,边浸边摇展开缸,使滤纸均匀着色,充分被染料溶液所饱和。

取出悬挂于暗处,晾干后,立即放入干燥器中避光保存,备用。

2.1.2 扫描条件确定在制备的染料试纸上定量点维生素C对照品进行扫描,维生素C在290nm 处有最大吸收,420nm处无吸收,故选择λS= 290nm,λR= 420nm,双波长反射式锯齿扫描。

2.1.3 样品的含量测定取维生素C片10片,研细,精密称取平均片重一片的粉末,放入100ml 容量瓶中,加入缓冲液至刻度,振摇,使维生素C溶解,放置、澄清,用吸液管取3ml,移至10ml 容量瓶中,用缓冲液稀释至刻度。

用5μL定量毛细管点样品溶液与不同浓度的标准液于同一试纸上,然后扫描测定峰面积,由工作曲线法计算维生素C片中的维生素C含量。

【5】2.2高效液相色谱法2.2.1 色谱条件色谱柱phenomene-C18;流动相磷酸盐缓冲溶液( pH=5.8):甲醇=95:5,流速0.8ml/min;紫外检测器:检测波长254nm;进样:10μL。

2.2.2 供试品溶液与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维生素C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20片(规格0.1g),精密称定,研细,取本品1片(约相当于维生素C100mg),加0.1%的草酸使溶解制成每1ml含0.1mg的溶液,分析前用0.45μm滤膜过滤。

维生素C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维生素C对照品适量,加0.1%的草酸使溶解制成0.1mg/ml的标准溶液。

2.2.3 标准工作曲线的绘制精密称取对照品50.80mg置50ml量瓶中,用0.1%草酸溶液稀释至刻度,精密量取0.5ml,2.5ml,5ml,12.5ml,25ml分别置50ml量瓶中,用0.1%草酸溶液稀释至刻度,制成维生素C标准溶液,用0.45μm滤膜过滤,用微量进样器进样10μL,依次测出峰面积,然后以维生素C标准溶液质量浓度(mg/ml)作自变量,相对应的峰面积作因变量,绘制标准工作曲线。

2.2.4 样品测定分别精密量取供试品与对照品溶液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测定结果。

【6】2.3差示旋光法实验原理:根据维生素C在不同的pH溶液中旋光度有显著差异,而片剂辅料的旋光度保持不变这一特性,设计用差示旋光法消除辅料的影响,直接测定该制剂的含量。

本法结果准确、操作简便、快速。

2.3.1 差示旋光度与浓度的关系精密称取105℃干燥至恒重的维生素C 6.39g,置50m l量瓶中,加入新沸过的冷水至刻度。

精密量取上述溶液0.4、1.2、2.0、2.8、4.0ml各2份,分别置50ml 量瓶中,1份用新沸过的冷水100ml与稀醋酸10ml的混合液(以下简称醋酸液)稀释至刻度,1份用5%的碳酸氢钠溶液稀释至刻度,以前者为空白,分别测定后者的差示旋光度(△α),以浓度对差示旋光度作线性回归,结果表明,本品浓度在1-10m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