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未来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选择未来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选择(三)邓楠(科学技术部副部长):科技部是国务院主管科技的行政管理部门,主要的职能我归结为六条:第壹,是科技发展的政策的制定。
这个政策包括了科技发展的基本方针、战略以及法律法规这方面的问题。
第二,是制定科技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国家重大科技计划。
这是科技部壹个很重要的工作。
刚才大家谈到希望了解科技计划有关情况,我们“十五”计划,实际上就是“3+2”的科技计划:“3”,就是以项目为主的主体计划,壹个是863计划,壹个是国家攻关计划,壹个是973计划;“2”,壹个是科研基础条件建设的计划,壹个是产业化环境的计划。
下面我具体介绍壹下:863计划主要是由专家来管,主要是高新技术及产业化问题。
这个计划“十五”期间的总经费是150亿元人民币,主要涉及六个领域(信息、生物、新材料、先进制造、新能源、资源和环境)和十九个主题,那么我们于“十五”期间863计划,主要是由重大项目和十九个主题组成的,重大项目当下安排了27项,占总经费的60%;十九个主题占总经费的40%。
那么于主题里面,我们特别强调要拿出壹部分的经费来支持创新性的项目,就是支持交叉科学创新性的项目。
国家攻关计划,主要是解决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大关键和共性的壹些技术。
这个经费大概于“十五”期间每年是12亿元左右,经费不是很大,因为这壹块也是唯独“十五”没有增长的经费,或者是增长幅度很小的。
这壹块主要的内容包括农业、工业、社会发展三大领域。
攻关计划也是分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重大项目壹共32项,占总经费的60%;重点项目当下安排61项,占总经费的40%。
我们863计划和攻关项目均是突出重点,加大强度,争取于五年的时间做出具体的成果来。
攻关计划虽然经费比较少,可是我们要求绝大部分的项目要有企业的参和,且且企业要有投入,所以于这里面,企业的投入大大超过这个数字。
863计划我们也有企业的投入。
第三个计划,就是基础研究计划,也即973计划。
基础研究的安排有俩个方面:壹个是自由选题,是由自然科学基金来支持的;壹个是重大基础研究项目。
比如说973计划,只是支持那些有重大的、潜于的应用前景的重大问题,跟自由选题不完全相应,可是它是基础研究。
自然科学基金于1997年的时候,每年的经费6亿多元,2002年已经达到19亿元,自然科学基金支持自由选题的经费是19亿元;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的经费今年是7亿元,“十五”后三年分别是8、9、10亿元。
于基础研究方面,国家也是争取大幅度地增加经费,可是遗憾的是基础研究的比例却于下降,因为其他的经费增加很多。
于这三大计划中的集成方面,我们于2001年又推出了12个重大专项,这12个重大专项是跨计划的12个重大专项。
我们选择对国民经济发展意义比较重大的12个问题,集成863、973和攻关计划的经费来完成这些项目,大概壹共集中了60亿元的资金来完成这12个重大专项,仍调动地方和企业的经费,加起来壹共是200亿元的经费。
另外,仍有科研开发的基础条件建设。
这个基础条件建设,应该说是当下所支持的经费里面最薄弱的壹个环节,也就是大家谈到的科研激励的建设,科研条件、设备的建设等等这方面的工作。
大体上每年支持的经费是10亿元,当下又提出来要建设科技大平台,准备再争取壹部分经费来支持我们的科研基础条件的建设,包括基地的建设等。
当然当下这些经费里面没有包括大科学工程,因为大科学工程没有办法统计,均是临时性的,包括: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壹些公益类研究所的设备更新、壹些基础的科学技术的研究,比如说数据、资源的保存,数据库的建设等等,这些方面大致只有10亿元,所以我们认为这壹块仍是比较薄弱的环节。
我们大平台是俩个,前提是增加国家对科研的基础条件的投入。
增加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使我们当下有限的资源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就是要整合科技的资源,很多东西每个研究所均有,可是没有充分利用,所以我们这次不光增加投入,仍要整合资源。
另外是资源共享,对中国来说是很大的问题,很多人提到争取壹个课题,为自己积攒壹些资本,变成科学家自己私有的财产,数据均变成科学家自己私有的财产这个问题,所以我们要变成共享,要于资源整合和共享上做工作。
“3+2”的另外壹方面就是产业化环境建设,这里面大家比较熟悉的就是星火计划和火炬计划。
星火计划我们国家前几年专门拿出农业成果转化资金,比如说我们去年就有4亿元的工业转化资金,支持农业成果转化;仍有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农业科技园区也是希望建立壹些农业科技转化的点。
有人提到有没有支持小企业的成长基金,中小企业创业基金就是支持小企业启动阶段的基金,当然经费每年不定,有时候5亿元,有时候8亿元,最多壹年是10亿元,根据每年财政的情况来定。
仍有支持新产品的壹些计划、科技推广等等,以及支持中介机构,比如说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等,均是于这里面安排的,所以我们科技计划大体是“3+2”这样的壹个模式。
关于规划,我们以前的规划曾对中国科技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比如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六十年代,比如说十二项规划,后来我们于1985年的时候组织过壹次规划,那壹次也很成功,可是这之后我们规划和计划同步制定,就造成规划的作用逐步缩小。
当下回顾起来,我们发现中国科技的发展没有壹个长远的规划,也就是没有壹个长久的目标,这对中国的科技发展是很不利的,所以,科技部最近根据“十六大”方案的要求正于制定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
第三,就是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国家创新体系。
比如说我们推动开发类的科研院所转制为企业,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和市场相结合,他们的成果能够更快地转化,壹共有376个院所。
当下正于推动公益类院所的改革。
公益类院所的改革,最核心的任务就是要通过改革,使我们国家真正需要的壹些研究机构转为非赢利,用非赢利的机制来管理,然后建立壹个真正和国际接轨的,开放、流动、竞争的科研环境,国家对其加大投入,同时使壹部分不适合于研究所工作的、能够剥离出来、走其他的路的人员或者机构能够出来,这样的话,国家才能够集中财力来支持应该支持的工作。
第四,就是推动科技产业化。
这可能是我们和其他国家的科技部门不太相同的地方。
他们好像只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可是科技部的职能里面,推动产业化是我们的壹项重要工作。
比如说863计划里面,就不光是研究的项目,同时仍有相应的产业化方面的任务。
当然我们所做的产业化且不是包打天下,做到壹定程度时,就要有壹个交接的机制,由市场或者是其他方面来投资,真正实现产业化。
当然当下我们做的有些工作也要走这样的机制,比如说电动汽车,可是前期研究的时候是作为重大专项进行研究。
产业化,壹方面我们要通过产业化示范的项目来引导产业化,比如说重大的像电动汽车、磁悬浮列车等等;另壹方面我们要制定壹些有利于产业化发展的政策。
第五,就是对全国的科技工作进行指导。
这个指导,壹方面是对地方的科技工作进行指导。
比如说我们最近对西部设立科技专项,专门对西部的科技工作给予帮助。
另壹方面,就是部门之间的科技工作的协调。
大家均知道,我们科技工作有几路大军于做,比如说中科院、高校、国防部门、企业,仍有很多部门的研究机构等等。
这些科研工作整个的协调由科技部来做。
此外,很重要的壹项工作就是科学普及工作,这个普及工作当然主要是科协于做,可是科技部作为政府部门,仍要做协调指导和制定政策这方面的工作。
第六,就是归口协调管理科技的对外科技活动。
我们于很多国家设有科技处,设有专门工作人员,他们主要负责政府间的科技合作协定的签订和执行,负责双边和多边的科技合作,以及促进和民间的科技合作。
我们壹方面通过科技协定和其他国家开展科技项目的合作;另壹方面,我们积极参加国际上大的科技计划,比如说人类基因组、大洋钻探等科技计划。
参加这些大的科学活动,对于我国整个科学水平的提高,会有很大的帮助。
科学技术是开放的,我们的科学技术如何能够更加开放,能够利用全世界的科技资源来发展中国的科学技术,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孙家广(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发言的题目是制造业信息化和我国工业化的思考。
2000年我国制造业工业增加很快,产值是30700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894036亿元的343%,占当年工业总产值的7758%;2000年制造业上交税金452581亿元,占国家税收总额12581 51亿元的3597%;国家制造业出口223752亿元,占全国外贸出口的89 78%。
全国人均收入不足1000美元,属于工业化起步阶段,可是从工业结构和产值结构水平这俩个指标来衡量,我们国家又具有工业化中后期的某些特征,我国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已居世界第四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
我国制造业工业的现状是:第壹,我国制造业生产力比较低,比如说当下工业生产力是日本的六分之壹,制造工艺数控机床等不足5%,90%之上高档数控机床均要进口。
第二,低水平生产能力严重过剩,高水平生产能力不足。
中国制造的出口产品均是低附加值的产品,像鞋、服装、玩具、家具等等,高附加值的产品基本上没有,或者是很少。
第三,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十分薄弱。
四组数据能够说明,制造业新产品贡献率我国不到6%,发达国家为52%之上;产品开发周期我国是12至24个月,发达国家是3到6个月;主导产品生命周期,发达国家是3年,我国为10年之上;R&D,美国投入为7%,我国要远远低于这个水平。
第四,军工产业不适应当下的需要。
第五,我国的体制问题。
第六,我国不能适应发展。
我们见发达国家对制造业制定的战略,比如说美国制定先进制造技术计划,欧共体提出信息技术研究发展战略计划,德国推出生产2000计划和微系统2000计划,日本是智能制造系统计划,韩国也是智能计划。
达到工业化,英国用了200年,日本用了100多年,可是韩国抓住了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用了30多年,信息革命推向前进,为我国加快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因此“十六”大方案强调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当下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结合是必然的选择。
当下科技部启动信息化工程作为专项来实施,这个专项主要是于重大关键技术产品研发和应用试点研发这俩方面来做。
我国最重要的目标是于企业中实现设计的数字化,就是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所以信息数字化、管理数字化、设计数字化、生产过程数字化,最后形成企业数字化。
我们当下重点抓以三维CD为代表的创新企业,抓以ERP 为代表的企业,抓数控产品。
我们于27个省市自治区、46个中心城市和近俩万家企业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工程。
软件的应用率达到50%之上,新产品贡献率达到30%之上,培育100家国家级的应用示范企业,对特大型企业要求实现信息化。
于实施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壹,于注重竞争前沿技术的同时,更加注重竞争中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