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七年级(下)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2020年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七年级(下)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语文月考检测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21.0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嘈.杂(zāo)毋.宁(wú)作揖.(yī)草菅.人命(jiān)B. 心弦.(xián)瞠.目(chēng)徜.徉(cháng)即物起兴.(xīng)C. 贮.(zhù)蓄倔.强(jué)顷.刻(qǐng)踽.踽独行(jǔ)D. 蓦.然(mò)颔.首(hàn)粗犷.(kuàng)玲珑剔.透(tī)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无暇琐事告罄张皇失措B. 忌惮烦躁慰藉故技重演C. 啜泣隐秘流泄莫衷一是D. 阻遏恣睢旁鹜不可名状3.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 十年自然灾害让老百姓的生活困难到了一文不名的地步.B. 这次中考就是一场弱肉强食的竞争,你不努力就会被淘汰.C. 李明在学习方面的努力程度,较之张静是有过之而无不及.D. 被批评后,他嘴上虽然没有说不对,心里却不以为然.4.下列倒装句中不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是()A. 宋何罪之有?B. 吾谁欺?欺无乎?C.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D. 甚矣,汝之不惠!5.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在古代地理中,阳指山南水北,阴指山北水南.B. 立春、春分、清明、夏至、霜降、元旦、小寒都属于二十四节气.C. 六艺经传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经书.D. “铭“”说“”记“”表“”书“”序“都属于古代的文体.6.下面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我省今年举办的旅游节,融文化性、趣味性、艺术性为一体,异彩纷呈.B. 你把借的书还给图书馆了吗?李老师?C. 语言,人们用来抒情达意的.文字,人们用来记言记事的.D. 英国诗人雪莱在他著名的《西风颂》里写道:“冬天已经到了,春天还会远吗”?7.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我们顺着长安路,没有多少时间,就到体育馆了.B. 此次知识竞猜,有超过100万左右的青少年积极参与.C. 《名人传》塑造了贝多芬、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等名人事迹.D.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许多代表指出:环境污染、交通堵塞、发展成本过高,已成为城市发展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二、其他(本大题共1小题,共9.0分)8.综合性学习。

“成语女神”、“行走的成语词典”,近来两位90后河北女孩儿火了!日前2015第二届《中国成语大会》收官之战上演,作家组合PM2.5登顶夺冠,来自河北邯郸学院的学生组合“白话灵犀”白娟和张钰桦荣获亚军。

《中国成语大会》在社会上反响很大,深受人们喜爱和追捧,借此余温,学校组织了一次成语竞赛,学生们都积极踊跃参加。

(1)成语竞赛开赛在即,却还没拟好宣传标语,请你为竞赛拟一条标语,为参赛成员加油鼓劲:(20字以内)(2)下面是其中的精彩片段,你也来猜一猜:“成语之最”:最大的巴掌--- ______最厉害的贼--- ______(3)成语为我们学习和生活增添了无限乐趣,但有些节目和广告为了收获利益,乱用成语,任意篡改成语,尤其是对学习期的孩子造成不少困扰(如:默默无蚊),你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试举一例,并表明你的看法。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9.0分)9.古诗鉴赏。

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诗中写出景物的什么特点?(2)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请品味“不知秋思落谁家”句中“落”字的妙处。

四、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9.0分)10.文言文阅读。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1),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释】(1)食不重肉:不多吃肉。

(1)解释加点的词。

①每以.天下为己任______②范仲淹二岁而孤.______(2)翻译句子。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3)请另举出两个勤学苦读的故事。

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22.0分)11.科学文阅读艾在端午①《诗经•采葛》曰:“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其中的“萧”与“艾”都是现在的艾。

艾是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常成群生于路旁、墙脚或草坪中,叶面绿色,叶背呈灰绿色,生有绒毛。

②艾,是端午节的主角,端午节的别名“艾节”,就是以艾命名的。

端午,又称端阳,其时正是寒暑气交互转换之时,蚊虫苍蝇滋生,细菌病毒繁殖,人易生病。

古时,人们缺乏科学观念,误以为一并皆由鬼邪作祟所致,所以古人称五月为“恶月”或“百毒月”,端午为“恶日”。

自古至今,艾在端午中受到人们的挚爱,人们用它招百福、辟邪祟、祛毒害。

③古代的一些经史书籍常有端午节“悬艾人、戴艾虎、饮艾酒、食艾糕、熏艾烟、洗艾浴”等民间习俗的记载。

没奶年端午节之际,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以防蚊虫,“避邪却鬼”。

④据专家考证,艾用于治病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我国现在的第一部方书,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记载有艾的疗效与用法,以后在历代本草中均有记载。

在我国盛产优质艾的湖北蕲州,至今还流传着“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谚语,孟子也说过:“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可见艾的药用价值。

⑤艾在端午,客观上也起到了卫生保健的作用。

有人把端午节作为古代“卫生节”,也是不无道理的。

(1)艾成为端午节主角的原因是什么?(2)第④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12.现代文阅读①不记得从什么时候起,每当我家院子里的玉兰花散放出清远的香味时,总有认识或不认识的邻人,专程前来要花。

②玉兰花树约有两层半的楼房高。

自我有记忆起,便有花香。

父亲总是起个大早,趁花含苞时便给摘下。

他把较细的竹竿末端削成剪刀口状,以辅助摘花。

有时他亲自爬上树去摘,身手矫健。

然后再把摘下的花,分别装在小袋子里,置于冰箱保鲜,一有邻人闻香驻足,便可以方便相赠。

③当然,父亲一定会留下枝头上那些用手可以够得到的花,让前来感染香气的邻居,也可以得到在绿阴中寻一抹清幽的乐趣。

④念小学时,家人总要在我的书包里放些玉兰花,用手帕包好,以免损及象牙白的花瓣。

然后再三叮咛,送给老师和同学。

有时自己懒惰贪玩,便忘了。

经常是老师提醒:“我又闻到花香哦。

”我才猛然记起。

⑤常常在送给老师后,玉兰花就所剩无几了,所以当同学向我要时,就显窘促,只好从亲近的同学开始送;一些偶有口角的,就给省下来了。

这时想来,真自觉小家子气。

⑥那时一直不明白,何以小小的花朵,竟有如此大的魅力?因为我总是喜欢花的姿态,远远胜过它的香气。

直到渐渐长大,才稍稍明了这是一种喜悦心情。

二十几年前,物资并不丰富,用香水的人当然不多。

能在夏日清早感染一身香气,并持续整天,的确令人喜悦。

在要花的过程中,即使不认识的人也能透过花间说家常,增进友谊。

真是情趣无限!⑦而父亲赶早摘花,想到会有许多人喜欢他种的花,并盘算着不知今天的花够不够时,这份可以与人分享的心情,更是令人欣慰啊。

尤其某个有晨曦的夏天清早,当我看见父亲摘下一朵沾露的玉兰花,小心翼翼地插在母亲的耳际,顺手理理母亲的头发时,我被这般美丽的父母深深感动。

⑧我恍然大悟。

原来,母亲身上的花影飘香,皆是父亲每天亲手插上去的。

对父亲而言,这也许是极自然不过的一个举止,但跃入我眼里,却是温柔万分。

我很难明确地描述出这份感动,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感觉真的很好。

⑨对玉兰花我有很特别的记忆。

我曾在它的枝干上,每年刻画一痕,以志成长;也曾和姐姐爬坐上树枝,吃着西瓜,享受风的摇摆。

但这都只不过是父亲无形中带给我的一些生活上的启示。

(1)请具体概括文中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哪些情感?(2)结合全文概括父亲具有哪些性格特点?(3)文章第⑥段说小小的玉兰花朵“竟有如此大的魅力”,请结合这段文字说说“魅力”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4)如何理解第⑦段划线句子?(5)亲爱的同学,在人生的长河中。

我们都将面临许多艰难的抉择。

就现在而言,你认为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为什么?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50.0分)13.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作文。

常言道: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祖国的振兴,造就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然而,和平生活是来之不易的。

我们应当感恩为祖国繁荣昌盛献出宝贵生命的一代代先烈们。

是他们无私奉献出可贵的生命,才让日本帝国主义者不敢再冒犯中国;是他们发挥无产阶级先锋模范作用,祖国才能够大步迈向繁荣昌盛。

请以“幸福路上话感恩”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和解析1.【答案】C【解析】A.“嘈杂”应读“cáo”;B.“即物起兴”应读“xìng”;C.正确;D.“粗犷”应读“guǎng”.故选:C.本题要结合平时的课文学习来辨析字音字形.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掌握字的读音,要根据形声字的规律辨析字形.对一些多音字、形声字、形近字能准确辨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熟练的语感,正确的书写习惯,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的应用.2.【答案】A【解析】A.正确;B.“故技重演”应为“故伎重演”;C.“流泄”应为“流泻”;D.“旁鹜”应为“旁骛”.故选:A.本题要结合字形知识来分析.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根据同音字的读音进行归纳,对于形似字的特点进行总结.本题考查对字形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一些同音字可以按读音进行归纳;对于形似字,要注意观察其细微差别.3.【答案】D【解析】A.一文不名:一个钱都没有.形容非常贫困.属望文生义,是错误的;B.弱肉强食:原指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吞食.比喻弱的被强的吞并.属用错对象,是错误的;C.有过之而无不及:相比之下,只有超过而不会不如.属望文生义,是错误的;D.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合乎句意,是正确的;故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本题考查对成语的运用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正确的理解成语的意思,辨清成语的感情色彩,还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运用是否恰当.总之,做好该题,理解词义是最关键的.4.【答案】D【解析】A:宾语前置;B:宾语前置;C:宾语前置;D:谓语前置句.故选:D本题考查文言特殊句式中的倒装句式.解答本题要理解句子内容.常见的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和被动句.要了解常见的几种特殊句式,把握倒装句式的特点.5.【答案】B【解析】A.正确;B.有误,元旦不是节气是节日;C.正确;D.正确.故选:B.本题考查文化常识,解答时需要认真阅读题干,回顾所学完成选择.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多积累.6.【答案】A【解析】A正确;B倒装句只在句末用问号;C“人们用来抒情达意的.”句号改为分号;D问号在引号里面;故选A.该题考查的是标点的正确使用与修改能力.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它帮助人们确切地表达思想感情和理解书面语言.要做到结合语境,准确规范的使用标点.标点的种类较多,知道各种标点的作用是做题的关键.7.【答案】D【解析】A缺谓语,“我们顺着长安路”加“走”;B“超过”与“左右”重复;C主语和宾语搭配不当,“事迹”改为“形象”;D正确;故选D.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分析词义的不同理解病因,可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此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逐项审读,从句意,用词,修辞,标点,结构,词语搭配等多方面去考虑,确定最后选项.8.【答案】一手遮天;偷天换日【解析】(1)为某个活动拟写宣传语,所拟写的宣传语一定要主题突出,语意简洁明,有号召性和鼓动性,一般多采用对偶的修辞.据此可拟写为:提高语文表达修养,弘扬中华传统文化.(2)最大的巴掌是一手遮天,最厉害的贼的是偷天换日.(3)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作答时,一定要明确表达的目的,主题要鲜明,语意要连续,针对不同的人选择不同的语气,如果是劝说要注意委婉,不能过于生硬.据此可作答.作答本题时,从生活中选择一起乱用成语的事件,然后发表自己的观点即可.答案:(1)示例:提高语文表达修养,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成于天地,快乐你我,人人参与,成就精彩.(2)一手遮天偷天换日(3)如:“咳”不容缓(药品广告)“骑”乐无穷(山地车广告)一“网”情深(网吧广告)“琴”有独钟、一见钟“琴”(钢琴广告)看法:我不同意这种做法,随意篡改、乱用成语的做法不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法律法规的基本要求,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相违背,对社会公众尤其是未成年人会产生误导.第一小题考查学生拟写宣传语的能力.第二小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掌握,第三小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综合读写即给出一段材料(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大家熟悉的),考察学生的审题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皆在培养学生综合读写、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9.【答案】(1)本诗写到了中庭、地白、树、鸦、露、桂花等景物,描绘了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为全诗抒情营造了浓厚氛围.(2)一、二句为全诗抒情营造了浓厚氛围.诗歌后两句意为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可落到谁家?根据本诗景物描写和“秋思”这一提示词,可知表达的是诗人的离别思念之情.诗人不说自己的思念,而是以疑问语气问“落谁家”,含蓄深沉地将自己的情感表达了出来.(3)本题是典型的炼字题,要回答”落“字的妙处,要围绕”落“字生动形象的表现力、表现诗人秋思洒落的动态感、抒发诗人情感等角度解答.答案:(1)清冷.(2)离别之情(思乡之念、思聚之情).(3)“落”字,化静为动,富有动感,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仿佛秋思如皎洁的月光般洒落人间似的,表达出诗人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译文: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可落到谁家?【解析】本题考查诗歌鉴赏.《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七绝.全诗四句二十八字,以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疑问句作结,是近体诗常见的创作手法,更能含蓄深刻地表情达意.10.【答案】把;幼年丧父【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①常常把治理国家作为自己的责任.以:把;②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孤:幼年丧父.(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或:有时;昏怠:疲惫困倦;辄:总是,就;以:用;沃:洗.句子翻译为:有时晚上疲倦了,就用冷水洗脸.(3)开放性试题,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平时对这类故事的积累,概括回答.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答案:(1)①把;②幼年丧父.(2)有时晚上疲倦了,就用冷水洗脸.(3)悬梁刺股,凿壁偷光.译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把治理国家作为自己的责任,发奋苦读,有时晚上疲倦了,就用冷水洗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顾:顾野有麦场(回头看)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看望,拜访)或: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或王命急宣(有时)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的人)或异二者之为(或许)11.【答案】(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提取,阅读全文,根据“艾在端午中受到人们的挚爱,人们用它招百福、辟邪祟、祛毒害”,提取解答即可.(2)本题考查的是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根据标志性语言判断说明方法类型,结合上下文及该段的说明中心,分析其说明作用即可.第四段中“2000多年”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并举了湖北蕲州的例子,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然后按照说明方法的作用答题模式解答即可.答案:(1)人们用艾招百福、辟邪祟、袪害等.(2)采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艾用于治病有着悠久的历史.【解析】这篇文章首先由《诗经•采葛》中的诗句引出说明对象,并介绍了“艾”的生长和形态特点,接着介绍了端午节人们挚爱艾的原因,然后介绍了端午节的民俗,又进一步介绍了艾用于治病的作用,最后指出了艾在端午的意义.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①、举例子:举了XX的例子,具体真实地说明了事物的XX的特点.②、分类别:对事物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地加以说明,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XX特点.③、作比较:把XX和XX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XX特点,给人以鲜明的印象.④、打比方:把XX比作XX,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XX的特点,便于读者理解.⑤、下定义:科学准确地揭示了事物的XX本质特征.⑥、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XX特点.12.【答案】(1)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根据上下文内容去判断.爸爸留花给邻人,我送花给同学,这表现了的是友情;我和姐姐在树下玩耍,慢慢长大,这表现出的是亲情;爸爸为妈妈插花在耳际,这表现出的是爱情.所以围绕玉兰花,表现出的人与人之间的友情、亲情与爱情.(2)本题考查人物性格特征的归纳.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从文中爸爸摘花赠人,留花让邻居享受摘花乐趣,让我带花到学校赠送给老师同学等细节,都可以看出爸爸是一个慷慨大方、热情助人的人.(3)本题考查内容的归纳与概括.我对小小的玉兰花朵产生“竟有如此大的魅力”的疑问,可见答案在此句话的前文,对前文内容进行归纳概括即可.“魅力”主要表现在香气能令人喜悦,能在要花送花过程中增进友谊.(4)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解答此题关键要结合语境去思考,答出其表面义与深层含义.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细节描写,写出父亲为母亲将花插于耳际的细微动作,表现了父亲爱母亲,我被父亲对母亲的温柔恩爱所感动.(5)本题考查语言的表达与应用.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只要内容设计合理,表述正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我认为最宝贵的东西是知识,因为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答案:(1)友情,亲情,思乡之情,爱情.(2)慷慨大方,热情助人(3)香气能令人喜悦,在要花送花过程中增进友谊.(4)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了父亲对于母亲的爱,我被父亲对母亲的温柔恩爱所感动.(5)我认为最宝贵的东西是知识,因为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解析】这篇文章叙述了玉兰花给我一家人带来的快乐.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①-③),叙述我家门前的玉兰花开总会引来无数要花的人;第二部分(④-⑥),描述我将玉兰花赠送给老师和同学的快乐;第三部分(⑦-⑧),描写父亲摘花分人及为母亲带花的快乐;第四部分(⑨),抒发对玉兰花的喜欢与难忘.文章通过玉兰花的描述,让读者看到了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还有这个家庭的慷慨大方,热情助人的美德.本阅读题考查的内容有: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内容的归纳与概括,句子的理解,以及语言的表达与应用.其中第二题人物性格特征的归纳是典型题,要结合人物的描写与事件进行分析,关注作者对人物的评价,褒贬应与作者一致.13.【答案】【例文】幸福路上话感恩人们对幸福的追求从古即有,“福、禄、寿”,福在最前.历史上,既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无奈与辛酸,也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与幸福.我认为,幸福,最重要的是学会感恩.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是我的幸福之路,它本身有无限趣味.当我学会了一种新技能,新方法,对事物有了新认识,我怎能不快乐?学习的幸福会环绕着我,在学习生活中,我必会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去努力地感知学习那苦中之乐.这种乐是最尽兴的!我发现了各门学科中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乐趣:语文之妙,使我在闲暇时闭目思索国文的魅力;数学之奇,使我沉浸于解题的兴奋;英语之美,使我陶醉于外国人“奇怪”的思维中;政治之爱,使我放开心胸,宽容处事;历史之悠,使我不禁叹息于文明的摧残,一时的决策失误,导致的亡国之灾.地理之杂,使我总想亲临此处,感受那奇妙的景色;生物之多,使我乐于蹲在草边,观察千姿百态的昆虫.…感谢学习,使我快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