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六年级语文《隔窗看雀》优质教案(精品)

最新六年级语文《隔窗看雀》优质教案(精品)

六年级语文《隔窗看雀》优质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十个生字,重点指导“翘、禽、庸、栽”的写法;理解“忙碌、羞愧、平庸、自卑、幼稚”等词语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通过品味语言,想象画面,理解“忙碌而不羞愧,平庸而不自卑”的含义,培养学生的语感,帮助学生掌握边读边想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对平凡生活的热爱,形成健康的价值观。

4、从作者观察和描写麻雀的写法中受到启发,模仿描写小动物。

【教学重点】体会麻雀在平凡生活中的行为表现。

【教学难点】理解“忙碌而不羞愧,平庸而不自卑”的含义。

一、激趣整体感知雀儿巧妙登台(师生问好)师:(板书“小”字)这个字,念——生:“小”师:(擦去“小”的钩,用红色粉笔,在“小”字底下,添写“隹”):用红粉笔写的这个字,读什么?(生念不出。

) 师注音:zhuī师:这个“隹”字,指的是“短尾巴的鸟”。

“小”和“隹”俩字合起来,念——生:雀。

师:雀字,从“小”,从“隹”,可见,雀是一种怎样的鸟?生:小鸟。

生:一种短尾巴的小鸟。

师:对。

这个“雀”,我们一般指的就是“麻雀”。

麻雀,我们大家都看到过吧。

在你的印象里,麻雀是一种怎样的鸟?(师在黑板上添“看”字)(学生交流)生1:它嘴巴很馋,要偷吃粮食的。

稻田里有很多麻雀的。

生2:它们很傻的,连个稻草人也怕的。

生3:麻雀胆小。

生4:一见到人,就飞了。

生5:它,它……(语塞),它很热闹,叫起来。

它喜欢在地上找食,我们弄开来的食物,它就要飞过来吃。

生8:冬天的时候,我和爸爸曾经用一个东西,罩过麻雀,麻雀很多。

我们那里的麻雀,死多死多的(师点评)1、所以,农民就在稻田里扎个稻草人,让它摇个扇子,或者扯个塑料袋,悉悉唆唆弄出点声响来赶它们。

2、恩,我们家的空调洞里,住着几只麻雀,每天早上起得很早,叫着,像我的闹钟。

麻雀的叫声,我们经常用什么词来描摹的?3、呵,唧唧喳喳,热闹。

4、小到什么程度?一有风吹草动,就吓得四处飞散。

我们这里也称胆小的人“麻雀心”。

5、哦。

冬天来了,其他鸟儿我们很少见到了,而麻雀,好像总在我们身旁的。

寒冷的冬天里,它们出来觅食,呵,就被你们逮住了。

6、师:刚才大家交流对麻雀这种鸟的印象,谈得很好。

但就是这样一只“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生活中平凡得让我们常常忽视的一种鸟儿,却让一个人看得痴迷,爱得疯狂。

他不但看雀,还为麻雀写了篇文章,题目叫“隔窗看雀”(师板书:隔窗),那麻雀在他的眼里,又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隔窗看雀》二、读悟结合走进“麻雀”的生活。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这一课的生字、词。

下面我想请同学们再把课文小声地读一遍,边读边想:作者笔下的麻雀,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

师:交流一下,你初读课文的想法或者疑问。

初读的感受,原生态的,是非常宝贵的。

生:我觉得课文写得很美,有些句子读上去感觉很好。

师:告诉你,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诗人,所以这篇《隔窗看雀》写得也有诗意。

生:这篇文章不写“麻雀”,而一直写“它”。

师:你的眼光真敏锐,你已经注意到了文章的写作特点了。

同学们发现没有,文章前七个小节,每一小节都是用“它”来开头的,把“它”换成“麻雀”,是否可以呢?生:不可以。

因为,课文最后说“人们给它们起的名字是麻雀”,如果前面写了“麻雀”,后面再这样写,就显得罗嗦了。

师:明白你的意思了,如果前面“它”都改成了“麻雀”,最后一节就是多余了。

但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告诉我们“麻雀”,而用“它”呢?咱们来比较一下:“麻雀不知道累”什么感觉?(师朗读有暗示)“它不知道累”生1:用它,感觉很亲切。

师:用它,感觉麻雀就像多年的老朋友,很亲切。

生2:我不明白,作者为什么把麻雀写得那么好。

师:是啊,麻雀有什么好呢,又偷食又胆小,总是不停地低飞,不停地跳跃,不停地啄食,唧唧喳喳的叫声总在我们耳边回响,它似乎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的视线,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的生活。

然而,这样熟悉的小鸟,又的确从来没有引起过我们的注意。

而作者为什么写得那么好呢?为什么?引导学生归纳出文章写了麻雀:“忙碌平庸、不羞愧不自卑、点缀生活”这几个方面的内容。

(相机板书:忙碌平庸)三、抓词扣句体会雀儿深铭心中师:是的。

麻雀很平常,课文说它的生活是“忙碌”而“普通”的(板书:“忙碌”、“普通”,并在词语下面加红点),从哪些地方你读出了麻雀的“普通”和“忙碌”呢?请你读读课文,在相关的句子下面做上记号。

(生轻读课文,并做记号)师:好,请同学们放下笔,我们一起来交流。

在交流的时候,先把你划的句子读出来,然后再来谈谈你的感受,行吗?从哪些地方你感受到了麻雀的忙碌呢?句子一:它总是落在那些最细的枝上,它总是不停地跳,仿佛一个冻脚的人在不停地跺脚,也好像每一根刚落上的细枝都不是它要找的那枝,它跳来跳去,总在找,不知丢了什么。

(不停地跳)师问:你从这个句子的什么地方感受到了麻雀的忙碌?点拔:1、你看到了两个“总”,又看到了一个“不停地跳”,“跳来跳去”,从中体会到麻雀的“忙”。

2、它的不停的跳,就是从这枝跳到那枝,又从那枝跳到这枝,就是在那些细的枝条上跳。

3、重复得有些单调,普通的忙碌。

师问:就这一个句子,其他同学还有想法吗?你还读出了什么感受?生1:我觉得麻雀很辛苦,因为它总是不停地跳。

生2:麻雀很喜欢这样跳,它很活泼。

点拔:说得真好。

能把你的感受送到句子里念出来么,读出它的忙碌和活泼。

句子二:它的尾巴总在一翘一翘的。

(不停地翘尾巴)句子三:它常常毫无缘由地“噗”的一声就飞走了,忽然又毫无缘由地飞回来。

(不停地飞)点拨:飞得不好,也绝不躲着,就要飞,不停的飞。

句子四:它们从这棵树飞往另一棵树的时候,样子是非常可爱的.,途中划着几起几落的弧线。

眼看着往下栽了,它赶紧扇动几下小翅膀,往高处飞,就像一团扔出去的东西在降落的弧线上突然重新被扔高。

(飞行的特点)点拨:1、到底怎么飞?简单的画一画。

(此处描写麻雀飞行的特点,语言表达很精妙,可以抓住动词:“划,栽,扇动”和“几起几落的弧线”“像就像一团扔出去的东西在降落的弧线上突然重新被扔高”联系生活经验,想像画面。

2、它这么飞,是在干吗呢?(飞得不好)3、它独自玩着自己的小花样,做着有点惊险的小动作,真是悠然自得。

谁来读一读?过渡:刚才同学们对麻雀的“忙碌”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抓住了麻雀不停地跳跃,不停翘尾巴,不停地飞上飞下,充分地感受到了它的忙碌。

),你又从哪里感受到麻雀的“平庸”呢?一是外形不起眼;二是飞得太低。

那你们又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其外形不起眼,其飞得不好。

句子一:它从一棵树到另一棵树,从一个楼檐到另一个檐台,与人共存,生存于市井之间。

点拨:1、市井之间,是指哪些地方?2、它会怎么与人共存呢?(它们与人比邻而居,把巢筑在檐边缝隙或墙洞若观火或街道两旁的树上,甚至可以说它们如同我们一样过着属于它们的日子)句子六:不会翱翔,也不会盘旋,它不能像那些大的禽类那样顺着气流,直上白云苍穹之间,作大俯瞰或大航行。

师问:你从哪些关键词感受到它很“平庸”呢?点评:1、你真会读书,抓住了“不会”“也不会”“不能”这些关键词去体会它的“平庸”。

2、那么,它会些什么,又只能做些什么呢?你能结合课文的内容,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吗?它不会翱翔,也不会盘旋,不能作大俯瞰或大航行。

是多么平庸呀!它只会低飞,只会跳跃,只能从一棵树飞到另一棵树。

点评:是啊,与那些会翱翔、会盘旋的大禽类相比,它真是微不足道、平庸至极!来,把你的感受读出来!通过练习,麻雀与大禽类之间的差距形成鲜明对比,学生不由得从心底里感慨麻雀是多么“平庸”啊!句子二:它们长得一模一样,像复制的。

句子三:落在枝上就是近视眼中的一个黑点,连逗号还是句号都看不清楚”点拔:小小的身体,长得不好看,飞得不轻盈,叫得也幼稚,看来,麻雀实在很普通,很平庸啊。

我们再来看,它都在为什么而忙?(过渡)在此基础上,我继续紧扣中心句,提出第二个层面的问题,即核心问题:为什么作者认为它“不羞愧,不自卑”呢?幻灯片出示句子:低飞,跳跃,啄食,梳理羽毛,发出永远幼稚的鸣叫,在季节的变化中坚忍或欢快,有责任感地孵蛋和育雏……活着。

师问:1、叫得再难听,也是自己的声音。

2、谁再来读一读它的责任?3、什么叫“坚韧”?4、在环境的变化、四季的更迭中,它要坚强的忍耐些什么呢?师点评:是呀,最难过的就是冬天,许多鸟儿忍受不了,不得不迁徙,成为候鸟。

而麻雀,不论春夏秋冬,永远生机勃勃。

你们能把这个意思带到句子中读出来吗?练习一下。

指名读:1、省略号的味儿读出来了吗?2、让学生汇报其读到的体会。

(通过自读,学生们汇报体会:从“坚忍”、“欢快”、“有责任感”这些关键词体会到了,麻雀总是叫个不停、忙个不停,很坚强、快乐的活着。

)正如课前对学情的分析一样,学生的理解只停留于文字表面,比较肤浅。

这时,我相机出示了句式比较,让学生在对比朗读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

“低飞、跳跃、啄食、梳理羽毛,发出永远幼稚的鸣叫”体会麻雀的不羞愧“在季节的的变化中坚忍或欢快,有责任感地孵蛋和育雏……活着”体会麻雀的不自卑低飞,跳跃,啄食,梳理羽毛,发出永远幼稚的鸣叫,在季节的变化中有责任感地孵蛋和育雏…活着。

低飞,跳跃,啄食,梳理羽毛,发出鸣叫,在季节的变化中孵蛋和育雏……活着。

通过提问点评:去掉这三处形容词,文章逊色很多,感受不到周涛先生的情感倾向,也很难读出自己的感情。

教师演绎:教学到这一步,我又相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将抽象的文字具体化、形象化。

师:“同学们,想象一下:在最难熬的冬天和夏天,或者当雀儿面对遭遇时,它是怎样地活着呢?你能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吗?冬天,寒风凛冽,大雪纷飞,雀儿依然坚忍地活着。

夏天,烈日炎炎,酷热难当,雀儿依然欢快地活着。

当雀儿遭到追赶、啄咬时,雀儿依然坚强地活着。

为了自己的孩子,雀儿必须乐观、有责任感地活着。

师:是呀!雀儿就是这样“坚忍、欢快、有责任感”“不羞愧、不自卑地”地活着啊!让我们读出自己的感受吧!教师演绎:同学们,课文读到这里,我相信在大家的心里,这绝不仅仅是一只“忙碌平庸”的麻雀那么简单了。

你能用“虽然……但是……”这个关联词,来表达你对雀儿更深的认识吗?幻灯片出示:虽然雀儿,但是,依然地活着。

生1:虽然雀儿长得不好看,叫声不好听,但是它一直欢快地叫着,依然乐观地活着。

生2:虽然雀儿不能翱翔长空,但是为了自己的孩子,依然有责任感地活着。

生3:虽然雀儿遇到了各种困难,但是它没有屈服,依然坚强地活着。

师点评:是呀!麻雀在忙碌的生活中,在面对各种困难时,它始终乐观、坚强、有责任感。

难怪作者会产生深深地敬意,发出这样的赞美,一起读!“忙碌而不羞愧,平庸而不自卑!”设计说明:在这个环节中,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我引导学生抓词扣句,由字面理解到对比理解,由想象理解再到个性理解,层层剥笋、步步推进,理解了“不羞愧、不自卑”的含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