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有的人1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精品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有的人1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精品

有的人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2.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真切感悟做人的真谛。

2.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3. 教学用具
课件
4.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文题目
出示图片,简单介绍鲁迅。

人都有生有死。

对待生和死,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态度。

有的人活得崇高、伟大,有的人活得无耻、卑微。

在死的问题上,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

“赶快收殓,
埋掉,拉倒。

”“忘记我,管自己生活。

——倘不,那就真是胡涂虫。

”这是他的遗言。

然而,人们怎能忘记他呢?事隔十三年,著名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诵读全诗,整体感知
1.指名读,师生评议。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指导学生读出节奏。

4.思考:
(1)诗中写了几种人?是哪几种人?为什么要写另一种人?
(2)由此看出本诗采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找出每节诗中的对比。

每一小节各从哪方面对比的?突出鲁迅什么样的精神?
①“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诗句中两个“死”字、两个“活”字的含意有何不同?
前一个“活”是指“肉体的生存”,后一个“活”是指“精神的永存”;前一个“死”是指“精神死亡”,后一个“死”是指“生命结束”。

前一句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这种人只是躯壳活着,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后一句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作人民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

三品读全诗,领会情感
1.哪些诗句写出了诗人对鲁迅的纪念?(每一节的后两句。

)
2.一边读一边理解重点句。

(1)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诵这一节。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①读了这一节,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甲:“骑”字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的形象。

学生乙:“呵,我多伟大”刻画了反动统治者自我吹嘘的丑态。

学生丙:鲁迅先生则是“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多么崇高。

(2)“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表现出了一种什么精神?怎样理解“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①鲁迅有一本散文诗集叫《野草》,他在《野草》的《题辞》里说:“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②“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比喻鲁迅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

(3)出示: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读了这两句诗,你有哪些体会?
学生甲: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早已臭名昭著。

学生乙: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他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学生丙:青青的野草给人以无限的生机,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和爱戴的深厚感情。

老师点拨:“春风”“到处”“青青”这些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是作者对为人民奋斗一生的革命战士那蓬勃的生命力和精神不朽的热烈歌颂。

(4)出示图片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毛泽东四联系实际总结
1.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完全取决于对人民的态度,造福人民的人永生,压迫人民的人速亡。

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像鲁迅先生一样为人民服务的人,他们给了你怎样的教育和启迪。

(李素丽、袁隆平、王伟)2001年4月1日上午,王伟奉命执行对非法进入我国领空的美军用侦察机跟踪监视任务,美侦察机不仅多次无视中方发出的警告,还在飞行中突然大转向,撞毁中国战机,致使飞行员王伟失踪,后查明王伟在座机被美机撞毁后跳伞落海,光荣牺牲,年仅33岁。

2.作为21世纪的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把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化为自己学习的动力,刻苦努力,发奋图强,以期学有所成,报效祖国报效人民!-----老师赠语
3.谈谈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五、小练笔
学过了本诗,你心中一定会涌起许多的感受吧,对自己的,对人生的,对社会的。

那么,就拿起笔来吧,把你的感受写一写。

六、板书设计
20.有的人
虽生犹死骑在人民头上
虽死犹生俯下身子当牛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