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民教育实施方案

公民教育实施方案

小学公民教育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为根本,以“学科教学渗透、学生实践活动、学校文化建设”为主要途径,以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为保障,以学校、家庭、社区、政府四方协作教育为依托,调动、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建立起有效的公民养成教育及责任教育运行机制,营造良好的公民养成教育及责任教育环境,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融合,深化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新世纪的合格公民。

1、通过学科教学渗透、学校文化建设和家校沟通教育等途径,使学生了解公民知识、增强公民意识和责任感;掌握一定的公民技能、提高公民道德素养;知道权利、义务和责任间的关系,提高责任意识,培养责任意志和信念,养成责任习惯,达到对自己、他人(同学、老师、家人等)和集体负责,时时尽职尽责,失职主动承担责任的教育目的。

2、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调查研究解决已存在的涉及公共政策问题,使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感受社会,学习社会人文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获得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经历、经验和技能,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增强法制意识、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发展包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内在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成功人生奠定坚实基础。

二、遵循的基本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在教师指导下,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个性,激发学生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自我教育和主观能动作用。

2、“三贴近”原则。

坚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中小学生实际,遵循中小学生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

3、知行统一原则。

要重视课堂教育,更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注重自觉实践、自主参与,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主题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公民、责任素养。

4、创新性原则。

坚持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创新公民养成教育和责任教育工作的方法和形式,探寻学校教育与学生成长的有效切合点,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5、榜样带动原则。

在教育过程当中要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特别是伙伴榜样的力量更有效。

重视选取典型的事例、典型的班级给予宣传,教师及时适当引导,以收到良好教育效果。

三、公民养成教育和责任教育的主要内容
公民养成教育和责任教育的内容主要围绕项目目标的达成展开,并根据年龄有层次、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关教育教学内容。

公民教育以“责任(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对人类等)、权威(认识政府、法律、法治)、公正(包含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公平、和谐、正义、均衡发展的追求)、隐私(对守法公民的隐私的保护)”四大主题为主要内容,其中,责任教育是培养合格公民最核心的因素。

公民养成教育的内容也可以分解为公民知识、公民意识、公民技能和公民道德等几个层面。

(一)小学阶段(中、高年级)公民养成教育的内容:
1、公民知识方面
(1)我是一个公民;(2)我在家庭、学校、社区中的角色;(3)我有哪些权利;(4)我要遵守哪些行为准则与规范;(5)人与自然相互依存;(6)国家、法律是怎样形成、运作的;(7)社会中各种团体的作用;(8)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种族、不同的文化。

小学中年级侧重于前5条内容,高年级可拓宽加深前5条的内容,并增加后3条内容。

2、公民意识方面
(1)我是社会的一分子,我有自己的权利;(2)我要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对自己的行为负责;(3)我要积极参加小组、班级、学校、社区的活动,作出自己的贡献;(4)我要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不同观点,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5)我要与他人合作、协商,解决共同的问题;(6)我要尊重不同种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

小学中年级与高年级都应兼顾以上6项内容,只是在深度与广度上有所分层。

3、公民技能方面
(1)参加小组与班级的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为自己的观点与主张辩护;(2)利用多种信息渠道,追踪热点问题和事件;(3)综合各种信息与意见,作出自己的选择与决断;(4)参与小组活动、学校社团活动的决策;(5)监督、影响小组活动、学校社团活动的运行;(6)参与学校管理,参加社区服务,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调查研究解决学校和社区已存在的涉及公共政策问题,为学校管理与社区建设献计献策。

4、公民道德方面
(1)爱国;(2)尊重;(3)责任感;(4)关怀;(5)诚信;(6)正义。

围绕以上核心价值观,有层次、有针对性地展开相应的教育内容。

(二)责任教育的内容要点
责任教育属于公民教育的范畴,是为培养社会合格公民所进行的责任感和责任心教育,是中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责任感是一个人对自己应负责任所持有的积极自觉的态度体验,是公民素养极重要的组成部分。

“仁”(即爱)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爱的基础是责任,责任心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

因此,在中小学呼吁“德育目标回归基础”的今天,从最基础的责任教育入手最能取得实效。

小学阶段是树立责任意识的最佳发展期,责任教育应以对自己负责为起始点,以对他人(主要是同学、伙伴、师长、父母)负责为支撑点,以对集体(主要是小组、班级和家庭)负责为基本点。

初中阶段责任教育内容应进一步拓展,不仅要对自己、他人和集体负责,且他人和集体概念的外延要适当扩大,还应包含对国家、对民族、对人类负责的内容。

1、对自己负责
(1)珍惜时间,努力学习;(2)遵规守纪,注意安全;(3)良好的卫生习惯;(4)讲文明礼貌,诚实守信;(5)发展个性,培养特长;(6)锻炼身体,身心康健;等等。

2、对他人负责
(1)关心、团结、帮助同学;(2)尊重老师的劳动;(3)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建议;(4)体贴、孝敬父母;(5)感谢别人的帮助,欣赏别人的优点;(6)信守诺言;等等。

3、对集体负责
(1)认真干好值日;(2)参与班级管理;(3)爱护公共财物;(4)珍惜班级荣誉;(5)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6)遵守公德;等等。

遵循教育规律,责任教育可以分为四个层面,即责任认知→责任体验→责任意志→责任行为,来进行教育。

四、
红格尔图学区
2012年4月26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