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物质资料生产上运用的产物。
它是马克思经济学著作中体现的关于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规律的理论体系;是与资产阶级经济学,以及其他阶级的经济学相对的无产阶级的经济学理论体系,是无产阶级作为阶级意识的理论表现,是近代以来无产阶级运动、革命实践的产物,并在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以后,随着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和社会主义革命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要思想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把人类社会发展看作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这两个社会基本矛盾不断发展的过程。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和恩格斯把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物质资料生产的范围,规定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与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狭义政治经济学)和人类各个历史阶段的生产方式以及与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广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其哲学思想,提出了经济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包括:
1、辩证唯物主义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是建立在唯物论的基础上的辩证法,因而又称唯物辩证法。
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运用唯物辩证法,就是运用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来分析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矛盾运动及其发展变化过程,从而提示经济过程及其发展运动的本质。
2、历史唯物主义方法
历史唯物主义就是把辩证唯物论原理应用于研究社会经济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和更替,是一个自然的即客观必然的历史过程,从而发现了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一般规律。
3、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
所谓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是在理论的逻辑结构中再现现实经济运动的方
法。
运用抽象力进行科学抽象必须在占有大量经济生活实际材料的基础上,从客观实际经济过程出发,经过人脑的抽象思维,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经过分析研究、判断推理,揭示事物的本质,发现决定事物发展变化进程的必然性和规律性。
马克思从价值到剩余价值的转化;剩余价值到利润的转化;利润到平均利润的转化;平均利润的出现,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超过平均利润夫人余额成为地租。
一环扣一环,从一个范畴过渡到另一个范畴,这样通过一系列的中间环节,最后科学的解决了地租问题。
没有前一个环节为前提,就不可能有后一个环节的产生。
例如,不了解家价值,就不可能了解剩余价值;不了解剩余价值就不可能了解利润等等。
马克思对每一个范畴的分析,都非常近似的描绘出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按照逻辑内在联系的发展,有次序的表现出较复杂、较具体的经济关系。
4、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逻辑的方法,是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时,按照经济范畴的逻辑关系,从比较简单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范畴,逐渐上长到比较复杂的具体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范畴,阐明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逻辑发展过程。
历史方法,则是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时,按照它的历史发展的真实过程来把握其规律。
运用逻辑的进程正是历史发展过程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中的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是建立在所要说明的
社会生产关系内部相互关系的逻辑结构基础上的。
逻辑的方法是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时所采用的思维推理法,即依照思维逻辑的进程,按照经济范畴的逻辑联系,从比较简单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范畴,逐步上升到比较复杂的具体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范畴,阐明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发展进程;历史的方法则是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时,按照他的历史发展的实际进程来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发展过程。
5、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分析和综合是互为前提、互相依存、互相交替的辩证关系。
分析是找出差别性,综合是找出同一性。
分析与综合是辩证逻辑判断的两个环节,也即辩证法的环节。
综合是找出对象自身的普遍性、一般概念、同一性;分析是找出对象自身的差别性、个别性、多样性,分析和综合的对立两极是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
认
识先从分析开始,从个别到一般,分析是分析事物的不同的组成部分、区别不同的质、不同的规定性;综合是在联系中把握共同性、普遍性、同一性。
分析与综合的统一,才能把握事物的必然性。
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
“思维既把相互联系的要素联合为一个统一体,同样也把意识的对象分解为它们的要素。
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
”同样,没有综合也没有分析,“以分析为主要研究形式的化学,如果没有它的对极,即综合,就什么也不是了。
”
马克思将单个资本从社会总资本中分离出来进行单独的分析。
将单个资本分解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形式,分析了三种不同形式的资本在产业资本运动中所起的不同的职能;并将单个资本的运动过程分解为三个阶段,卖和买的两个流通阶段和一个生产阶段。
通过以上分析,然后综合为产业资本的循环、运动过程。
然后又将各个单个资本循环运动综合为统一的总资本的循环运动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时期:创立时期(19 世纪40年代到1895 年恩格斯逝世)、19 世纪90 年代到20 世纪50 年代、20 世纪50 年代以后。
1、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立阶段
从19 世纪40 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理论,到1895 年恩格斯逝世,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立阶段。
在这个阶段,马克思和恩格斯所研究的重点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与趋势。
他们指出,资本主义作为一种历史的生产方式,有其产生、发展的过程,也将由于自身内部矛盾的发展,最终被新的生产方式所取代,人类社会最终将走向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
2、19 世纪90 年代到20 世纪50 年代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19 世纪90 年代到20 世纪50年代,可以看作是无产阶级革命迅速发展的时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产生了第一个无产阶级国家苏联,在后来的发展中建设成了第一个社会主义经济,这个社会主义经济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考验。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了一批社会主义国家,走上了与苏联类似的社会主义道路,并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
在这个时期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也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着,表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产生和发展。
在整个这个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以后随着无产阶级革命
和社会主义实践而继续发展,回答着如下历史性的问题: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以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和世界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矛盾发生了哪些变化和发展,是怎样走向危机或“崩溃”的;社会主义经济应如何建立起来,社会主义经济在哪些方面具有合理性或产生与发展的必然性。
3、20 世纪50 年代以来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许多国家相继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一个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这些社会主义国家参照苏联的模式,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以公有制为主体、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经济。
马克思主义成为这些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和主流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在这些国家得到普及、传播和系统研究,并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指导。
从20 世纪50 年代初斯大林逝世以后,苏联的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社会主义各国先后展开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各国根据各自不同的国情、历史条件,提出的各有特色的改革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进入21 世纪以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各种矛盾不断积累,终于在2008 年以世界金融危机的形式爆发出来,世界各国经济进入全面衰退。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与变化,使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研究活动很为活跃,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20 世纪50 年代以来又有了重要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所力图回答的历史性问题是上一时期问题的继续,只不过,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都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进一步探讨的是:20 世纪下半期以来资本主义出现了哪些新的特征,使资本主义出现新发展的各种原因是什么,资本主义会以什么形式在多长的时期内继续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更好的发展形式是什么,社会主义经济具有什么样的发展前景。
在这个时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越来越显示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在19 世纪和20 世纪之交传入中国的。
20 世纪上半期,中国经历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历程,这个革命本身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结合的实践活动,并由此产生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
20 世纪50 年代以后,中国借鉴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进行了社会主
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并结合中国的特点,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从而形成了毛泽东、刘少奇、陈云等人的经济思想。
20世纪80 年代以来,在邓小平改革开放理论指导下,中国完成了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取得了历史性的重大发展。
邓小平经济理论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在这个时期中,中国在全面、深入普及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经典著作基础上,已建立起较为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科学的学科体系,并不断探索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创新。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成功实践及其理论上的概括,正不断再丰富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回答着现时代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