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三模拟考试历史试题(18)一、选择题1.福建莆田是妈祖的故乡。
《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记载:“神有德于民,有功于国”,“神居其邦,功德显在人耳目”。
在重建庙宇时将妈祖神像迁入正殿之中,而以原来居中、居左的神像陪祀于左、右,“以正序位”。
以上资料不可以用来研究()A.民间信俗B.等级制度C.分封制度D.乡土历史2.“聪明才智人士为了从这一条窄窄缝隙进入政府,不得不把全部生命消磨在《九经》的九本儒书之中,再也没有精力谋革命了。
”材料主要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实行有利于()A.提高政府行政效率B.扩大统治阶级基础C.提高官员文化素质D.稳定社会统治秩序3.《旧唐书•郑注传》记载:“上(文宗)访以富人之术,(郑注)乃以榷茶(茶叶专卖制度)为对。
其法,欲以江湖百姓茶园,官自造作,量给值分,命使者主之。
”材料直接反映了()A.唐朝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B.封建官府与百姓争夺茶利C.唐朝已放弃重农抑商政策D.唐朝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4.下列选项中,反映南宋手工业状况的是()A.采用焦炭冶铁B.广泛使用脚踏三锭纺车C.进入彩瓷生产时期D.养蚕缫丝技术开始西传5.元代周达观《真腊风土记》载:自温州开洋,行丁未针,历闽、广海外诸州港口,过七洲洋,经交趾洋到占城。
又自占城顺风可半月到真蒲……又自真蒲行坤申针,过昆仑洋入港。
材料中所提及的仪器起源于()A.战国B.西汉C.宋代D.元代6.福建在秦朝和元朝分别由闽中郡和江浙行省管辖。
下列说法正确的有()①两者的设置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②两者的最高行政长官都不能世袭③两者的设置都受到董仲舒“大一统”思想的影响④福建行政区划的变化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A.①②B.①③C.②④D.②③7.某个时期,许多出版商除原有业务外,也大量刊印带有木刻版画插图的雅俗共赏文学读物。
你认为下列哪部作品最有可能创作于这一时期?()A.《诗经》B.《春望》C.《念奴娇•赤壁怀古》D.《西游记》8.西报曰: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
……不见各省大吏,徒知画疆自守,视此事若专为直隶满洲之私事者然,其有筹一饷出一旅以相急难者乎?……刘公岛降舰之役,当事者致书日军,求放还广丙一船,书中谓此舰系属广东,此次战役,与广东无涉云云。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反映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B.清朝地方势力各行其是C.日本侵略势力受有效遏制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9.下图是一幅民国四年的讽刺漫画:带着清朝乌纱帽,象征着帝王的龙,用其爪子钳住了象征着新生民国的年青人。
这幅漫画反映了()A.清朝残余势力卷土重来B.立宪制度得到民众支持C.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必要性D.辛亥革命的群众基础雄厚10.下图为某位学生的电脑屏幕截图该同学查找的资料最有可能用于研究()A.“五四运动对上海服装演变的影响”B.“五四运动时北京学生运动”C.“五四运动时上海底层百姓的生活”D.“五四运动与上海各阶层关系”11.新中国的成立是一次通过革命而产生的政府变动。
根据国际上的政府继承理论,因革命而发生的政府变动,新政府没有义务完全继承旧政府同外国政府签订的国际条约。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举措与这一理论相符的有()①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②“另起炉灶”③“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④“不结盟”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12.陈云曾说过:“中央人民政府在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然后对食用油也实行了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从一九五四年九月十五日起,又对棉花实行计划收购,对棉布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①当时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全面确立②我国计划经济体制是在经济运转中逐步建立的③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全由陈云等领导人主导④统购统销的体制曾有利于社会稳定与发展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D.②④13.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我党的指导思想,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都对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起巨大作用B.都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C.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科学认识D.后者都对前者进行继承与发展14.伯利克里曾说:“雅典人纵使不能创造一切事务,但有权利判断一切事务。
”与这种说法相类似的古希腊思想是()A.人是万物的尺度B.知识即美德C.轮番而治D.认识你自己15.《西方文明史》谈到:“这种氛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十八世纪占支配地位的观念:科学方法是研究社会活动和自然现象的惟一可行的方法。
由于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被人所认识,因此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
”对此解释最准确的是()A.肯定了十八世纪科学的进步B.反映了十八世纪启蒙运动的产生C.社会活动和自然现象都是可认识的D.启蒙思想家崇尚科学和理性16.美国麦迪逊曾说:“共和国无论多小,为了防止少数人结党营私,代表必须达到一定数目;同时,共和国无论多大,为了防止人数过多的混乱,代表必须限于一定数目。
”下列说法符合他的主张的是()A.既要让公民行使权力又要限制行使权力的范围B.应该采取中庸原则,处事不偏不倚C.应该把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相结合D.代表机构既能体现广泛性又要精干有效17.《全球通史》写道: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
材料叙述的是()A.新航路开辟的情景B.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情景C.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情景D.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情景18.论文的关键词对内容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有一篇评价某历史人物的论文,关键词有“以太”“光速”“宇宙”“质能”等,该人物最有可能是()A.达尔文B.牛顿C.普朗克D.爱因斯坦19.2011年9月,随着利比亚开始从冲突中复苏,该国请求国际组织在公共开支、基础设施修复等方面提供长期贷款,可以提供该贷款的国际组织是()A.世界银行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C.世界贸易组织D.亚太经合组织20.1963年,法国戴高乐将军说:“她(法国)不再需要任何人,相反,别人开始有求于她了……法国与美国关系的模式怎能不改变?”上述言论反映了()A.法国与美国关系走向彻底破裂B.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导致法美关系调整C.法国主张改变由美国占支配地位的合作关系D.欧洲共同体的建立促使美国重视法国地位21.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中写道: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中,世界事务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
这里的“结构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A.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已经形成B.两极格局结束及多极化趋势加强C.当前世界局势总体趋于紧张D.第三世界国家开始崛起22.2011年4月8日上午10时26分,上海迪士尼乐园(如下图)项目正式开工,它是中国第二个、亚洲第三个、世界第六个迪士尼主题公园。
这反映了()A.中美分歧已经基本消除B.经济全球化正加速发展C.中国成为亚洲经济中心D.美国文化开始影响中国23.下列美术作品所属的流派是()A.现实主义B.浪漫主义C.印象派D.现代主义24.汤因比说:“人们将记住这个时代,这主要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恐怖的罪恶,也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惊讶的发明,……人们要敢于认为让文明的益处为整个人类所利用是行得通的。
”由此可见,作者观察历史的视角主要侧重于()A.全球责任和文明角度B.把握历史的发展方向C.多角度认识和考察史实D.辩证看待历史的发展二、非选择题25.(14分)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据材料一,概括《十二铜表法》的内容。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其蕴含的目的。
(4分)材料二(2)根据材料二,指出《权利法案》如何调整国王和议会的关系?结合材料一、二分析法律的共同作用。
(4分)材料三(3)根据材料三指出两部宪法内容的相似之处,并从国家性质、政权组织原则两方面比较两部宪法的不同之处?(6分)26.(13分)不同类型的经济各有其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甲午战争前商办和官办工厂统计表(1895年前)业别资本数(千元)合计人数合计商办官办商办官办棉纺织1738 4200 5938 10000 12200 22200 缫丝1659 -1659 22894 -22894 化学1600 450 2050 3171 400 3571 食品2016 -2016 328 -328 机械和五金218 20400 20618 457 4000 4457 冶炼-25000 25000 -3000 3000铸钱-5000 5000 -647 647军械-120000 120000 -27000 27000 ——《中国现代史统计资料选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1)材料一中的“商办”、“官办”工厂分别为何种中国近代经济成份?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4分)材料二我们的首要任务是给人民工作。
我们只要明智而勇敢地承担起来,这项任务并不是不能解决的。
部分地可以由政府直接招雇,像战时紧急状况那样,同时通过雇用这些人员来完成急需的工程,从而促进和改组我们自然资源的利用。
——罗斯福就职演说(1933年3月4日)(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俄的哪些经济政策与材料二中的主张相似?简要概括苏俄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的共同特点。
(4分)材料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表(按登记注册类型分)项目平均增长速度(%)1979-2009 2001-2009 2004-2009 2006-2009投资总额22.0 21.7 27.1 28.3国有经济19.8 20.6 26.5 31.6集体经济16.5 21.5 26.5 37.3私营个体经济23.3 29.5 38.6 40.9港澳台商及外商投资-14.0 16.4 14.4——《福建统计年鉴(2010年)》(3)指出材料三中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状况,并结合福建改革开放的具体史实,分析其原因。
(5分)27.(12分)文字的演变与思想观念联系密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铜鼎铭文中的“國”字写成“或”字。
“或,邦也。
从囗从戈,以守一。
一,地也。
”(许慎:《说文解字》)“國之初字,从囗,一为地区之通象,合之为有疆界之地区之意为通象,故为象意而属指事符。
”“國”的简体字形“国”,大约到宋朝才开始出现……《广韵•烛韵》称:“玉,《说文》本作王,隶加点以别王字。
”……《尔雅•释诂》曰:“王,君也。
”——李华兴等《索我理想之中华》(1)材料一图片中铭文的字体是什么?从“國”到“国”的字形演变体现了“国家”观念的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什么?(2分)材料二夫国也者,何物也?有土地,有人民,以居于其土地之人民,而治其所居之土地之事,自制法律而自守之;有主权,有服从,人人皆主权者,人人皆服从者。
夫如是,斯谓之完全成立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