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模拟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山东素有“齐鲁之邦”之称,这与西周的分封制有关,但山东的简称是鲁,而不是齐。
关于是鲁不是齐的原因,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A.鲁国的历史更为悠久 B.因孔子受到历代推崇C.受宗法制正统观念影响 D.由分封制等级体系决定2.科举时代流传着“家贫、亲老,不能不望科举”的说法,到明代更是出现了考取功名者“强半寒素之家”的现象。
由此可见科举制( )A.禁锢了人们思想 B.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C.强化了君主专制 D.重视由下而上推荐人才3.明代重视女子读物编纂,《内训》《训女宝箴》《古今列女传》《闺范》等盛行一时,这一状况反映出( )A.理学的道德观念日渐普遍化B.明代治国根本理念发生变化C.儒家思想逐渐居于正统地位D.工商市民阶层日益发展壮大4.《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中国传统手工业各大部门都曾有过工场雇佣工人操作生产的记载,唯独棉纺织业没有任何手工工场的确切报道”。
古代社会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A.历代政府都禁止棉花的私营B.外来棉纺织品的强有力竞争C.棉花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较晚D.家庭作坊对规模生产的阻碍5.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认为:“清政府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政府自己瓦解的”。
下列能够直接佐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A.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革命形势高涨B.清政府抽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保路运动,武昌起义爆发C.武昌起义爆发后的一个月内,湖南等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D.清廷启用袁世凯镇压革命,袁世凯借机以武力逼清帝退位6.近代以来,传统的消费等级观念被打破,形成了“等威不能辨,贵贱不能别”的局面。
道学之士惊叹当时的社会“凡事任意僭越。
各处皆然,沪上尤胜”。
造成上述变化的因素包括( )①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②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推动③近代中国社会政治文化运动的变革④近代中国社会中的等级观念被消除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7.1953年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谈到“总路线也可以说就是解决所有制的问题。
国有制扩大——国营企业的新建、改建、扩建。
私人所有制有两种,劳动人民的和资产阶级的,改变为集体所有制和国营(经过公私合营,统一于社会主义),这才能提高生产力,完成国家工业化”。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毛泽东意在强调( )A.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B.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通过扩大国有制完成国家工业化D.总路线就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8A.中美贸易中国处于出超状态B.两极格局结束国际局势缓和C.体制改革缩小中国贸易逆差D.美国是中国的第一贸易大国9.罗马法的范围由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体现了罗马法( )A.已完全摒弃了习惯法痕迹B.规范的体系至此最终确立C.主张维护广大平民的利益D.不断调节社会矛盾的过程10.有学者认为,法国1875年宪法“实际上是个怪胎,它在名义上是共和制的,在形式上却是君主制的”。
这表明该宪法( )A.让步于强大的封建保守势力B.是共和派与君主派妥协的产物C.源于人民革命力量的推动D.宗教神权色彩浓厚1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四分之一世纪是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
世界工业和世界贸易在这些年以5.6%和7.3%的前所未有的增长率增长,与19世纪晚期相比促成这一时期经济繁荣的主要原因是( ) A.福利国家制度确立和扩展B.重视教育投入和人才培养C.第三次科技革命有力推动D.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实施12.布罗代尔认为,科学的历史若从一定的距离来看,就像从一种普遍的理性解释向另一种普遍解释的缓慢过渡。
每一种解释因新的资料猛烈地与之抵触而突然被推翻。
于是另一种假说便会被提出,这种假说又会成为进一步发展的出发点。
下列最符合这一论断的是( )A.亚里士多德力学—哥白尼日心说—牛顿经典力学B.亚里士多德力学—牛顿经典力学—相对论C.牛顿经典力学—相对论—量子论D.基督教神创论—拉马克早期进化说—达尔文进化论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52分。
其中第13、14小题为必做题,第15-18小题为选做题,考生选其中一题做答,全答则按第一题计分。
)13.(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路易十四(1638—1715)只需一声令下,治国成就和过去的军事胜利一样可以迅速取得。
昔日毁废荒凉的海港,现在建筑物环绕,既做装饰,又充防务……在他的旗帜的保护下,移民从各个港口出发,前往美洲、东印度群岛和非洲海岸。
与此同时,在法国本土,在他眼前,高楼大厦鳞次栉比,雇佣人员成千上万,并且拥有由建筑艺术带动发展起来的百工技艺。
在宫廷和首都,更加高雅精巧的技艺为法国带来过去甚至没有想到的娱乐和荣誉。
文学艺术十分繁荣。
鉴赏力和理智深入蒙昧无知的学校。
——伏尔泰《路易十四时代》材料二康熙帝(1654—1722)多次南巡,皆“诣明陵致奠”,行三跪九叩之大参礼,亲书“治隆唐宋”来颂扬明太祖,祭拜时上至“垂白之叟”,下至“含哺之氓”,“父老从者数万人”,观者如堵,声势浩大。
康熙二十三年南巡归途中,“上次曲阜。
己卯,上诣先师庙,入大成门,行九叩礼……诣孔林墓前酹洒。
书‘万世师表’额。
”——《清史稿·圣祖本纪》(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路易十四、康熙帝在巩固政权方面采取的措施。
(15分)(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人在思想文化领域内采取不同措施的背景及其影响。
(10分)14.——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著《世界一部历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着给“哥伦布交流”下一个完整的定义,并评价“哥伦布交流”。
1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下列是不同时期历史教科书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年版:“(洋务运动)继续镇压中国各族人民的武装起义,是用外国资本主义的技术巩固封建统治”。
岳麓书社2004年版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中包括:“它对中国的早期现代化却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
”上述材料中的两种观点各体现了哪两种史观?请运用这两种史观简要评价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
1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政府的宪政改革是真诚的,那种指责宪政改革不真诚和拖延的观点是缺乏根据、站不住脚的,只是代表了革命党人和一部分激进的立宪派人士的意见……作为一场“传统内的改革”,清政府所认可的宪政概念含有维护过去的传统和王朝统治的企图,这是显而易见的,对一个相信自己还有足够的权威“钦定”宪法和国会的王朝来说,维护自身权力的企图自然是其最本质的目的。
——梅恩伯格《中国立宪政府的出现1905——1908》材料二然而,当时中国立宪派士绅精英们,为了仿效日本的“立宪”。
却走到英国式的“民定立宪”模式上去了。
这是一种分权化的、用宪法限制王朝政府权力的自下而上的立宪运动。
清末激进立宪派士绅的逻辑是这样的:既然立宪可以致国家于富强之途,要立宪,就要学英国,因为英国自下而上的民定宪政,才是货真价实的立宪。
——萧功秦《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清廷与立宪派在“立宪”问题上的分歧及实质。
(8分)(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05年宪政运动骤然高涨的直接原因及清末宪政改革的实施效果。
(7分)1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墨索里尼后来承认:“如果国联当初制裁扩大到石油方面,那么我会不得不在一星期内撤出埃塞俄比亚。
”日本于1940年9月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南部,美国迅速采取措施,宣布对日本实行贸易禁运,其中包括日本急需的钢铁、石油等主要战略物资。
英国与荷兰等国也采取一致行动。
这无异于给日本的经济套上了枷锁。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选修3》材料二为了报复美国支援以色列,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OAPEC)、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里的阿拉伯国家,由沙特阿拉伯领导,在10月17日决定每个月减低石油产量5%并威胁彻底禁运。
到10月20日,沙特阿拉伯宣布对美国实行石油禁运,其他阿拉伯产油国紧接着加入,并且扩大到对荷兰以及其他一些支持以色列的国家禁运,造成了1973年石油危机。
——百度百科《第四次中东战争》(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方大国对意大利和日本法西斯侵略行为所采取的不同经济制裁政策,并分析各自的背景。
(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阿拉伯国家以石油为武器的行动所造成的影响。
(5分)1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华盛顿被称为“战争时期的第一人,和平时期的第一人,同胞心目中的第一人”。
他的一生充满智慧和奋斗,他抛家别业,投身争取民族独立的战场,引领北美人民度过了艰苦创业的年代,谱写出壮丽的历史篇章。
材料二他(甘地)写道:“我深信假如只有在怯濡和暴力两者之间加以选择时,我将永远选择暴力……我宁愿要印度采用暴力来保护自己的荣誉,不愿向英国卑躬屈膝,含垢忍辱地听人家侮辱,失去自己的荣誉。
可是我认为非暴力比暴力要高明的多。
”“因此我并不是为印度衰弱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而正是因为认识了印度的力量我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
”——王春良《世界现代史诸问题》(1)人们往往把孙中山比作中国的华盛顿。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者历史活动的相似之处。
(6分)(2)孙中山和甘地同被誉为“亚洲觉醒的先驱”。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者领导民族解放运动的异同。
(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