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沉默权制度起源和内容

沉默权制度起源和内容

真正法律意义上的沉默权制度最早源于英国。

1639年,英国王室特设法庭----星座法院在审理约翰?李尔本从荷兰往英格兰输入煽动性书籍一案中,强迫约翰.李尔本宣誓作证,被他拒绝。

约翰?李尔本拒绝作证的理由是:任何人都不得发誓使自己受折磨,来回答那些即将使自己陷入刑事诉讼的提问,哪怕是装模做样也不行。

星座法院以拒绝宣誓为由判处约翰?李尔本蔑视法庭罪,将其收押看管。

1640年,约翰.李尔本在英国议会上呼吁通过法律确立反对强迫自证其罪的规则,得到了议会的支持,议会不但废除了星座法院,而且禁止了在刑事案件中使用“依职权宣誓”。

一直到1688年,沉默权规则在英国得到了巩固的确立。

1898年,英国在《刑事证据法》中率先确立了反对强迫自证其罪的规则。

后来,这一规则又被《法官规则》、《警察与刑事证据法》等法律间接确立。

至此以后,沉默权规则的确立波及到世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并逐渐在国际法中占有一席之地。

1789年,美国宪法修正案规定:“任何人都不得被迫在任何刑事案件中成为反对他自己的证人。

”日本国宪法第38条规定:“任何人都不得被迫要求作出对自己不利的供述。

”澳大利亚1942年判例宣称:“任何人均无义务回答任何问题或提出任何文件,若该问题或该文件可能导致该人遭受民事惩罚或刑事定罪。

”还有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的刑事诉讼法中相继对沉默权制度作了不同的规定。

1966年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4条中规定:“不被强迫作不利于他自己的证言或强迫承认犯罪。

”这一规定被认为是沉默权的最高的国际准则依据。

后来,《联合国3年司法最低限度准则》和世界刑法学协会第十五届大会《关于刑事诉讼法中的人权问题的决议》中更进一步明确规定了被告人的沉默权。

沉默权作为一种权利,一般认为包括以下两种基本形态:
一是保持沉默。

其中又包括两点:
第一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没有义务向追诉一方或法官提供任何可能使自己陷入不利境地的陈述或其他证据,追诉一方不得采取任何有损被告人人格尊严的方法强迫其作出供述或提供其他证据;
第二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在询问中保持沉默或是有权拒绝回答追诉
方或法官的讯问,司法警察,检察官法官及时告知被告人享有这一权利,并不得因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行使这一权利作出不利于他们的推论。

二是作出陈述。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就案件事实作出有利或不利的陈述,但这种陈述必须是在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后果的情况下作出的出于其真实意愿的陈述,法官不能将他们并非出于自愿而迫于外部强制或压力所做的陈述作为定案的依据。

沉默权制度的发展达到高峰是美国米兰达规则的确立,米兰达规则能够全面具体的反映沉默权内容。

第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针对讯问保持沉默并获得律师帮助的权利;
第二、警察在开始讯问前必须告知其这一权利;
第三、如果嫌疑人表示希望行使这一权利,讯问必须立即停止,直至其放弃保持其沉默的权利或者其律师到场;
第四、放弃保持沉默的权利的行为必须是在嫌疑人充分地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后果的情况下作出的;
第五、违反米兰达规则获得的证据必须予以排除。

英国在1994年对沉默权制度作了修改,从1995年开始实行了改变。

现在的做法是,警察在讯问犯罪嫌疑人之前,讲完“你可以保持沉默,你可以不说任何话。

”之后还要说:“但是,当我们提出一些对你稍后出庭有帮助的问题时,你如果保持沉默,所提的问题将会在法庭审理时作为证据,这对你以后的辩护将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这同原先的沉默权大不相同了。

英国对沉默权制度的重大调整,反映出当今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一种新动向。

美国确立“米兰达规则”实施后的30多年中,司法实施中不断出现种种问题,要求联邦最高法院对如何贯彻这一规则作出解释,而它所作出的许多解释,似乎并不清晰,实践中很难操作,致使确立这一规则的联邦最高法院也不能不认为,僵硬的要求,警察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执行“米兰达规则”是不现实的。

因此,后来它又通过判例,承认了在特殊情况下可以有例外,包括公共安全例外和抢救例外,分别指在危害公共安全和营救被害人的情况下可直接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讯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