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论犯罪的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的区别

浅论犯罪的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的区别

浅论犯罪的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的区别
我国刑法没有直接使用“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的概念,但在对故意犯罪的规定中,对这两种心理差别是作出规定的。

区别“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对判断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大小,决定量刑,具有一定意义。

犯罪的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直接犯罪的情况最容易判断,在此不举例说明。

用公式表明即为“必然发生+希望发生”。

犯罪的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人这种结果的发生。

用公式表明即为“可能发生+放任发生”。

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有三:
(1)从认识因素上看,二者对行为导致危害结果发生的认识程度上有所不同。

犯罪的直接故意既可以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发生危害结果,也可以是明知其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

而犯罪的间接故意只能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

(2)从意志因素上看,二者对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显然不同。

直接故意是希望即积极追求危害结果的发生。

在这种心理支配下,行为人就会想方设法创造条件,排除障碍,积极地顽强地实现犯罪目的,造成犯罪结果。

间接故意对危害结果的发生则不是持希望的心理态度,而是持放任的心理态度。

“放任”就是对结果的发生与否采取听之任之、满不在乎、无所谓的态度,不发生结果他不懊悔,发生结果也不违背它的本意。

在放任心理支配下,行为人就不会想方设法,排除障碍,积极追求或是努力阻止特定危害结果的发生。

(3)特定危害结果的发生与否,对这两种故意及其支配下的行为定罪的意义也是不同的。

对直接故意来说,其行为性质与结果性质是同一的,其结果也是特定的,根据主客观相统一的定罪原则,只要行为人主观上有犯罪的直接故意、客观上有相应的行为,即构成特定的故意犯罪,危害结果发生与否不影响定罪,而只是在那些以结果为既遂要件的犯罪里是区分既遂于未遂形态的标志。

对间接故意而言,特定的危害结果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结果发生与否都不违背其一直,都包含在其本意中,因而要根据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仅有行文而无危害结果时,尚不能认定行为人构成此种犯罪(包括其未遂形态),只有发生了特定危害结果才能认定构成特定的犯罪,即特定危害结果的发生与否,决定了简洁故意犯罪的成立与否。

结合案例分析:
案例一:氧化专业户李某为防止偷花,在花房周围私拉电网。

一日晚,白某偷花不慎触电,经送医院抢救,不治身亡。

李某对这种结果的主观心理态度即为:间接故意。

首先,李某的私拉电网的行为属于违法行为。

他为防止人偷花而这样做,主观上并不是要致白某于死地。

主观上并不希望白某死亡,这就不构成直接故意。

其次,李某抱着要是有人偷花就会触电,没有人来偷花就不会造成任何人伤亡的心态。

对白某的触电是放任的态度。

放任一旦有人偷花,便会触电的情形发生。

因此,李某的心态是间接故意。

案例二:甲于某日晚酒后无照驾驶一辆面的在三门峡市拉客。

当行至黄河路中段时,他发现车前方一人因醉酒躺在路边。

当时黄河路这在整修,路面较窄,甲为省事,认为车底盘较高,轮距宽度也够,便驾车从醉酒者脚部向头部跨过。

谁知车底部挂住了醉酒者的毛衣并拖拉了4000余米。

后行人发现此情况,大声惊呼,甲才下车查看,此时醉酒者已经死亡。

那么:甲是间接故意、过失还是意外事件?
对于这一案件,网上争议比较大。

有网友认为属于间接故意,有认为是过失,因为从甲“认为车底盘较高,轮距宽度也够”这句话好像表示他的心态是过于自信对的过失。

但笔者认为应属:间接故意。

过于自信的过失行为人不仅希望危害结果不要发生,而且希望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即排斥、反对危害结果的发生。

是否构成过于自信的过失,最重要的条件之一是,行为人是否积极采取措施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只有在采取积极措施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但由于所采取的措施不利,最后仍然造成危害结果的情况下,才能构成过于自信的过失。

而间接故意的行为人虽然不希望结果发生,但也不排斥不反对危害结果的发生,因而也就不会凭借什么条件和采取什么措施,去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而是听之任之,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

本案中,司机应当预见到自己如果开车过去,可能会轧死被害人,但其并没有采取什么措施避免这种危害结果的发生,而是决意地开车从被害人身上开过去,丝毫不考虑自己的车是极有可能压倒被害人的。

他所谓的“车底盘较高,轮距宽度也够”,这种轻信没有实际根据,行为人所指望的避免结果发生的那种情况对防止结果的发生意义极小。

他对危害结果的不发生完全是抱着侥幸、碰运气的心理态度。

这种情况下,笔者认为他的行为构成间接故意。

相关主题